梅露露,張春妮,王 穎,饒玉霞,楊建寶*
1.石河子大學醫學院,新疆 832003;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3.湖北科技學院健康醫學院
留置胃管是臨床上常用的診斷和治療手段,主要用于胃腸減壓、管飼和病情觀察等,在臨床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但容易出現固定不牢、引起皮膚過敏等問題。傳統的胃管固定方法大多為膠帶固定,即用膠帶將胃管固定于鼻翼兩側或面頰部[2]。若病人經常性移動頭部或因面部皮膚分泌汗液、油脂等,可能導致固定胃管的膠帶失去黏性力而脫落,進而對置管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增加非計劃性拔管的概率[3]。膠帶固定的方式還易導致病人皮膚過敏、紅腫、瘙癢,造成病人的不適[4-5]。尤其是長期使用胃管的病人,存在醫療安全和增加病人痛苦等缺點[6]。現有的胃管套固定方式較為死板,拆裝麻煩,可能出現反流的情況,且只能進行單管固定。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設計了一種頭戴式胃管固定裝置,現介紹如下。
頭箍(包括頭箍本體和外包層)、卡槽(由2個并排相切的圓筒沿高度方向剖開形成)、卡扣。
頭戴式胃管固定裝置由頭箍和卡槽兩部分組成。頭箍:包括頭箍本體和外包層,外包層包裹頭箍本體。頭箍本體使用一體成型,在靠近開口處的兩端采用向頭箍本體內部收縮的弧形結構,使得卡槽的位置可以更加貼近鼻孔的位置。為增加適用性,頭箍本體由一種熱塑性的彈性材料制成(如TR90、PP或PVC),可使用加熱設備(如吹風機),加熱后根據不同病人的頭型以及顱骨大小進行二次定型。為減少壓迫感,增加佩戴的舒適性,頭箍為輕質材料但需要具有一定的剛性以支撐整個固定裝置。外包層由軟質材料制成。卡槽:由兩個并排相切的圓筒沿高度方向剖開形成,為W型管狀結構,中間設置有中空的中軸。卡槽管狀部分使用橡膠或硅膠制成,中軸使用ABS制成,管狀結構和中軸采用嵌套的方式固定。頭箍的兩端連接于卡槽中軸一端。卡扣:卡扣為連接頭箍與卡槽的連接裝置。內有凸點,且在插入時可產生一定形變,拆卸時只需要按住凸點即可退出。頭戴式胃管固定裝置,結構示意圖見圖1。

1—頭箍;2—卡扣;3—W型卡槽
使用時,醫護人員首先將頭箍佩戴到病人頭部,如果匹配有誤差則通過加熱的方式進行二次調節。然后,將頭箍上的可活動性卡槽卡入頭箍本體端部。最后將胃管反折插入卡槽中即可。在使用時胃管通過反折進行固定,一方面可以使胃管固定更加穩固,另一方面基于卡槽對管壁的壓力以及反折處對于管道的限制,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反流的作用。胃管安裝示意圖見圖2所示。由于本胃管固定裝置采用了兩個卡槽,可同時插入兩根管體。

圖2 胃管安裝示意圖
于2020年6月—2020年10月選取我院鼻胃管留置病人68例,按照入院順序的奇偶性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4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②意識清楚;③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者。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②過敏體質者。

兩組病人性別、年齡、胃管留置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非計劃性拔管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相關指標比較 單位:例(%)
該固定裝置采用頭戴式結構配合卡槽的胃管安裝方式,佩戴方便。另外,卡槽采用可拆卸式設計,拆卸便捷,易于清洗。適用性強,舒適度高,易于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頭箍與卡槽的卡扣連接結構以及反折設計使胃管固定更加穩固。避免了因過度牽拉而導致的胃管意外脫出,一方面減少了病人重插胃管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護患關系。
頭戴式胃管固定裝置有效避免了因傳統膠帶固定而引起的皮膚過敏問題。頭箍本體使用一體成型,由彈性輕質材料制成,在靠近開口處的兩端采用向頭箍本體內部收縮的弧形結構,佩戴舒適無壓迫感。
卡槽通過嵌入和折返對胃管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反流的作用;且該固定裝置采用了兩個卡槽,可同時插入兩根管體,增加了適用范圍。
妥善固定胃管既起到固定的牢固性,又能預防非計劃性脫管、移位,避免皮膚刺激癥狀,減少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的舒適度,維護病人的自我形象與尊嚴[8],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頭戴式胃管固定裝置解決了上述問題,為臨床上各類管道的固定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