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群 林玲云 陳本澍 王禮瓊 劉增慧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廣東廣州 510405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常見的惡性漿細胞增殖性疾病,是一種不可治愈的疾病,最終將復發[1]。從中醫方面尋求新思路、新方法越發得到重視。MM 屬于中醫學的“骨痹”范疇[2]。補腎活血方由桃仁、紅花、丹參、當歸、補骨脂、菟絲子、熟地黃、三七組成,該方是全國名老中醫丘和明在多年臨床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主要用于腎虛血瘀型MM 患者。現代研究發現,補腎活血方在改善MM 患者骨痛癥狀、增強化療效果、增強免疫力[3]、保護腎功能[4]、改善骨代謝以護骨[5]等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基于前期研究基礎上,本研究運用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方法,探索補腎活血方治療MM 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為后續的臨床應用與實驗驗證提供依據。
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類藥性(drug-likeness,DL)≥0.18 作為潛在活性成分的篩選條件[6],在中藥系統藥理學數據庫與分析平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篩選出補腎活血方符合條件的活性成分。在PubChem 數據庫中檢索并收集每個活性成分的Canonical SMILES 結構式,并分別上傳至Swiss Target Prediction 數據庫,即可獲得與已知配體二維結構相似度精確的預測靶點[7]。
在GEO 數據庫中,以“multiple myeloma”作為檢索詞,篩選出同時含有MM 和正常人骨髓樣本的人源基因芯片,文件編號:GSE113295,該芯片由12 例完全緩解MM 骨髓樣本和6 例正常樣本構成。
采用GEO2R 從基因芯片中篩選MM 患者與正常人骨髓的差異表達基因。并以P <0.05、兩組間表達量的比值(logFC)>1.5[8]為條件,篩選出MM 組織與正常組織中顯著上下調的基因。
將補腎活血方所含活性成分、潛在治療靶點導入Cytoscape 3.7.2 軟件中,對網絡中節點的度值、介數以及接近中心性進行分析。
導入潛在靶蛋白的基因簡稱,通過DAVID 數據庫完成基因本體(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組數據庫(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及圖形可視化,以P <0.05 和偽發現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5 進行評估[9]。
運用AutoDock Vina 對關鍵基因所對應的靶蛋白與關鍵成分分別進行對接,結合能<0 kJ/mol 提示活性成分可與靶點蛋白自發結合,結合能越低,表明活性成分與靶蛋白的結合力越強[10],并對最佳結合構像進行可視化。
通過對基因芯片GSE113295 進行分析,獲取MM患者骨髓與正常人骨髓的基因表達譜中明顯改變的基因共1380 個。
以OB≥30%、DL≥0.18 為條件進行檢索,得到補腎活血湯中活性成分共97 個(表1)。活性成分預測到靶點7088 個。將7088 個靶點與1380 個差異表達基因取交集,剔除重復靶點后,獲得補腎活血湯治療MM 的潛在靶點98 個。

表1 補腎活血湯有效活性成分
“活性成分-靶點”網絡中,有195 個節點(活性成分節點97 個、靶基因節點98 個)和756 條邊。結合相關文獻[8]與本研究需求,取度值、介數以及接近中心性這3 個參數排名前9 位的基因交集,所得到的即為關鍵基因,分別為TNF、PPARG、NPC1L1、NOS2、MAPK14、ESR1、CSNK2A1、CDC25C、BRAF;同法獲取關鍵活性成分,分別為Methylcimicifugoside_qt、beta-carotene、Pyrethrin Ⅱ、Baicalin [黃芩苷、Stigmasterol、Daucos terol(即Eleutheroside A)]、Corylifolinin。“活性成分-靶點”網絡圖見圖1,圖中圓形節點代表靶基因,三角形節點代表活性成分;節點顏色隨著度值漸變,節點顏色越深,表示節點度值越大;節點形狀隨介數值漸變,節點形狀越大,表示介數越大;節點標簽字體大小隨接近中心性值漸變,標簽字體越大,表示越接近中心網絡。

圖1 “活性成分-靶點”網絡
KEGG 通路富集分析發現,信號通路共16 條(P <0.05,FDR <0.05),主要涉及癌癥信號通路、MAPK 信號通路、NF-κB 信號傳導通路、破骨細胞分化通路、TNF信號通路等。富集所得信號通路詳細信息見圖2(封四)。

圖2 京都基 因和基因組數據庫通路
7 個活性成分與9 個靶基因進行分子對接,對接結果提示靶蛋白與關鍵成分的結合能均≤-6.0 kJ/mol,其中結合能最低的2 種模式為Methylcimicifugoside_qt與MAPK14 結合(結合能為-15.1 kJ/mol),Methylcimicifugoside_qt與BRAF 結合(結合能為-13.3 kJ/mol),對以上2 種結合模式進行可視化,見圖3。

圖3 結合模式進行可視化
系統生物學是從整體視角認識生物體的研究技術,網絡藥理學技術、基因組學等多組學聯合應用,與中醫藥“整體觀”研究思路不謀而合[11]。在開展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傳承研究時,除了師徒傳承模式外,系統生物學、計算生物學、藥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更有利于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的傳承與探索[12]。β-胡蘿卜素是源于紅花的有效活性成分,PPARG 是癌癥信號通路中的重要靶點蛋白,β-胡蘿卜素聯合羅格列酮能通過PPARG 依賴的信號通路,增強成骨細胞分化來維持骨代謝的正平衡[13]。本研究也發現,β-胡蘿卜素能夠通過對PPARG 的調控,參與破骨細胞分化信號通路,且分子對接結果提示,β-胡蘿卜素能夠與PPARG 良好結合。豆甾醇是補骨脂、當歸、紅花、三七、山藥、熟地黃的共有活性成分,國外學者[14]研究發現,豆甾醇可通過下調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鼠NF-κB 信號通路的激活和p38MAPK 的表達,實現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鼠的骨關節保護作用,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黃芩苷是紅花、山藥的共有活性成分,具有抑制MM 細胞的增殖、侵襲和促進其凋亡的作用[15]。胡蘿卜苷是來自牛膝的活性成分,研究者發現胡蘿卜苷具有顯著促進成骨細胞增殖的作用,且呈明顯的劑量依賴關系[16]。對“活性成分-靶點-KEGG 通路”網絡分析,發現MAPK14、TNF、BRAF、PPARG、VEGFA、NOS2等關鍵基因是補腎活血方治療MM 的潛在靶基因。差異基因數據分析顯示,這些基因在MM 患者中是呈現出上調狀態;為了說明潛在作用靶點在基因功能和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進行了GO 功能富集和KEGG 分析,發現這些靶基因可參與MAPK、NF-κB、破骨細胞活化、TNF、癌癥等信號通路。MAPK 信號通路是參與調控MM 細胞增殖的重要信號通路[17],與骨代謝密切相關,廣泛參與了骨相關細胞的細胞內活動[18]。高水平BRAF 的表達,激活MAPK 信號通路[19],刺激MM 細胞的增殖,阻止其凋亡[20],并導致蛋白酶體抑制劑耐藥[21]。MAPK 還能夠通過影響NF-κB 信號通路介導骨質疏松癥的發展[22],抑制NF-κB 信號通路,可抑制MM 細胞增殖[23]。TNF 作為常見的炎癥因子,在異常骨吸收患者中高表達,下調TNF 基因的表達,可減少TNF 的生成,減少破骨細胞的形成,抑制骨破壞[24]。
通過網絡藥理學分析顯示,補腎活血方可能以MAPK 信號通路為核心,以β-胡蘿卜素、豆甾醇、黃芩苷、胡蘿卜苷為物質基礎,通過NF-κB、破骨細胞分化、TNF 信號通路對MM 發揮抑制MM 細胞增殖、增強化療效果、減輕骨破壞作用,該結果有待進行下一步具體的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