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丁定明 李思康 趙鵬飛 施巧云 汪中菊
1.安徽中醫藥大學附屬蕪湖市中醫醫院專碩研究生培養基地,安徽蕪湖 241000;2.安徽省蕪湖市中醫醫院針灸一科,安徽蕪湖 241000;3.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康保系,安徽蕪湖 241002
血管性癡呆(vaseular dementia,VD)是臨床最為 常見類型的老年期癡呆之一,常由各種腦血管病造成腦組織不同程度損害,進而產生一種癡呆綜合征[1],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執行功能障礙、視空間障礙及明顯的抑郁、淡漠癥狀[2]。有調查顯示,我國老年人群VD的患病率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約為3.0%[3],且與年齡呈正相關趨勢[4]。當前防治措施以預防高危致病因素、對癥藥物治療為主,并以延緩病程為主要目的[5-8]。目前VD 存在具體發病機制不清、早期診斷困難、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等問題[9-10],亟待解決。中醫學將VD 歸屬于“癡呆”“呆疾”范疇[11],病位在腦,以虛、痰、瘀等為主要病機[12]。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雜病謨》云:“癡呆證……其證則千奇百怪,無所不至。”[11]針灸治療VD 具有安全可靠、療效確切的優勢[13],可改善腦部血供,促進修復自由基損傷,提高學習記憶能力,抑制老年斑的生成,保護神經元細胞及促恢復[14-19]。本研究主要對針灸療法為主治療VD 的相關文獻取穴規律進行總結和分析,為臨床針灸選穴治療VD 提供參考。
文獻資料來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及維普數據庫等。搜索年限為2010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以針灸治療手段為主治療VD 的相關文獻。中文檢索詞包括針灸、針灸治療、針刺、穴位、電針、取穴、穴位、血管性癡呆等。英文檢索詞有acupuncture therapy、moxibustion、vascular dementia。
1.2.1 文獻篩選 ①初篩:先根據關鍵詞搜索出的相關文獻,審閱標題及其摘要作初次篩選。②全文審閱:下載符合標準文獻并通讀全文,詳細審查是否符合相關納入、排除標準;初篩未能確定文獻,予以下載全文后以通讀全文方式判別。
1.2.2 納入及排除標準 文獻納入標準:①研究類型:以針灸療法為主治療VD 的隨機對照試驗/臨床對照研究相關文獻。②研究對象:明確診斷為VD 的病例,年齡18~75 歲,性別、病程及病例來源不限;文獻中具有明確的疾病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③治療措施:以針灸療法為主要治療手段(單獨或綜合治療)。④發表時間:2010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的文獻。文獻排除標準:①文獻研究內容雷同。②文獻中針灸選穴無相關主穴、配穴。穴位納入標準:①同一文獻中包含兩組治療方法,療效最佳的穴位組。②同一文獻中包含兩組及以上符合納入標準的針灸療法。
1.2.3 資料提取 ①提取納入的文獻中所涉及經穴、奇穴、頭穴等,根據其所屬歸經、主配穴等信息依據上述標準統計整理,并設計Microsoft Excel 2016 表格。對納入穴位進行計數、計量并分析歸經定位。②數據先由2 位研究人員互相交叉核對,后錄入數據結果,再經第三方進行校正。將納入文獻中所有穴位轉錄Excel 2016 表格統計和保存相關數據。③根據納入文獻中所有穴位的歸經規律、穴位特性、主配穴等屬性進行分類并做整理歸納。
1.2.4 文獻質量評價標準 采用Cochrane 手冊Handbook 4.2.6[20]中隨機對照試驗質量的6 項標準:①隨機方法是否恰當;②分配方案是否隱藏;③盲法采取方式;④結局報告是否完整;⑤研究結果是否具有選擇性;⑥是否存在其他偏倚來源。2 位研究者先各自評價,結束后核對結果,若出現不一致則共同協商解決。
分類整理Excel 2016 表格中所有穴位的歸經規律、穴位特性等屬性的相關數據,統計并計算各穴位以主穴、配穴身份占總穴位的頻次、頻次百分比等數據,結果繪制成相關圖表。
首次計算機檢索共篩選出375 篇相關文章,進行第2 次人工篩選以通讀全文為主要方式,共篩選排除了其中動物實驗研究、理論討論和重復文章等339 篇文獻。最終納入隨機對照試驗/臨床對照研究相關文獻共計36 篇,且均為中文文獻。結合針灸療法操作自身局限性使采取盲法操作對患者和醫師具有相當困難性存在,故分析偏倚風險來源時,這1 項為“高偏倚風險”;由于納入文獻中存在部分數據不完整,導致選擇性報告和其他偏倚2 項均為“不清楚偏倚風險”;納入文獻中共計有29 篇均未具體描述隨機或隨機方法及分配隱藏,故隨機序列的產生和分配隱藏這2 項選擇“不清楚偏倚風險”。有32 篇對于失訪和退出的人數均未提及,因此在結果數據的完整性方面為“不清楚偏倚風險”;造成偏倚風險的主要來源是由盲法的實施、隨機序列及分配隱藏的不充分和結果數據的完整性4 個方面導致。本次所納入的均為已發表文獻,同時表明可能存在發表偏倚。
采用統計學方法對Excel 2016 表格中包含的穴位數據進行分類處理,并計算各穴位的頻率和百分比。如表1 所示:共涉及穴位有360 個,穴位所屬經絡主要分布于督脈、胃經、膽經、經外奇穴及任脈。督脈、胃經、膽經3 條經脈上的穴位最常用。督脈所選穴位數量最多共59 個(占總穴位數16.38%),胃經為47 個(占總穴位數13.05%),膽經42 個(占總穴位數11.67%)。對使用頻次>20%且在前12 位的穴位進行歸經并整理成表2。

表1 穴位歸經、使用頻次及占比[例(%)]

表2 主要經穴本經使用頻次占比
如表3 所示,將所有穴位作為主穴及配穴使用頻次及其單項占比,各穴位使用總頻次在總穴位使用頻次占比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由高到低依次進行排序并取前12 個穴位。

表3 主穴及配穴使用頻次及占比[例(%)]
納入文獻中穴位歸經主要分布在督脈、胃經、膽經和經外奇穴上。督脈行腰背正中,向上可達頭面,故有“督脈者,交顛上入絡腦”[21]、“督脈乃腦之經絡”[22]之說。督脈可督領諸陽經,統攝一身之陽氣,故督脈選穴論治可起到激發陽氣和從督治腦、開竅醒神,起到通督、醒腦、調神的作用。膽經起于目內眥且于人體頭部側面循行較多,尤擅治神志病[23]。胃經多氣多血,故《靈樞·營衛生會》言:“中焦亦并胃中,……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24]脾胃又被稱為“后天之本”,胃經調節脾胃氣機升降對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及意識思維活動意義重大[24]。足陽明之絡上絡于頭項部,其向頭部輸送相當比例的氣血,維持著頭腦功能的運作[25]。經外奇穴有其具體的功用和明確的療效,同時結合腧穴近治作用,臨床治療VD 亦多選擇頭部奇穴。
根據穴位各項數據統計分析,基本組穴處方:百會、神庭、風池、四神聰、三陰交、足三里、太溪、內關、血海、太沖、懸鐘、中脘。百會、神庭、風池、四神聰為近部取穴,可益智醒神、醒腦開竅。其中足三里、中脘、三陰交、太溪、內關、太沖、血海、懸鐘為遠部取穴,其中取足三里、中脘主調理脾胃,補益氣血作用,取三陰交、太溪主益腎滋陰作用,取內關、太沖主疏肝行氣,調暢氣機作用,取血海、懸鐘主活血行血、益精填髓作用。
頭部局部取穴以百會、神庭、風池、四神聰為主。督脈與膀胱經交于百會,督脈入絡腦而又腎氣通腦,針刺百會可補腎益髓、益智醒腦。神庭為督脈氣血匯聚之地,刺之可行氣活血,清利頭目。膽經與陽維脈相交,刺之能疏風散邪,鼓舞陽氣。四神聰則可鎮靜安神。
綜上分析,臨床針灸取穴治療VD,有以下數條規律:①主要選取督脈、膽經、胃經和經外奇穴上的穴位,另頭皮針穴也多為選用;②基本組方:主穴取頭部百會、神庭、風池、四神聰等;③遠部配穴,根據辨證適當配穴,取足三里、中脘可調理脾胃,補益氣血,取三陰交、太溪可益腎滋陰,取內關、太沖可疏肝解郁,調暢氣機,取血海、懸鐘可活血行血,益精填髓。中醫對于癡呆病的辨證施治思路及相關統計數據,都證實了以上結果合理性,因此對于VD 的治療取穴以頭部局部取穴為主穴,另可根據患者病情及相關辨證予以選取相應配穴,符合“循經取穴”及“遠近配穴”原則。因此,希望本文通過分析針灸治療VD 的取穴規律,能為臨床針灸治療VD 的取穴提供參考,以期獲得更佳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