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萍 過敏芳 駱燕芳
1江蘇省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214000;2江蘇省無錫市錫山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214023
腦梗死患者因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其局部腦組織壞死,進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該病患者易出現偏癱癥狀,在出現偏癱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活動范圍受限、自主運動控制能力減弱等,給其下肢運動、平衡功能帶來極大負面影響[1-3]。等速技術早期主要用于運動員的肌肉評價、運動創傷后的肌力訓練等領域,隨著該技術的發展開始被應用于康復醫學領域,現已經被公認為是最先進的肌肉康復訓練方式之一[4-5]。為探究等速肌力訓練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中,比較常規康復訓練,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86例,簡單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范圍為25~86歲,年齡(50.86±5.73)歲;病程范圍為20~60 d,病程(35.26±2.17)d;偏癱部位:左側25例,右側18例。觀察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范圍為24~86歲,年齡(50.12±5.54)歲;病程范圍為20~60 d,病程(35.50±2.21)d;偏癱部位:左側24例,右側19例。納入標準:均經CT確診為腦梗死偏癱;生命體征穩定超過48 h;無藥物、食物過敏史;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血常規異常;心肺肝腎功能較差,未能耐受系統性康復治療。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病程、偏癱部位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簽屬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干預時間為1個月。醫護人員給予患者常規藥物治療、神經營養與抗凝治療等;采用神經促進療法,并配合平衡協調功能訓練、等肌張力恢復訓練、橋式運動、步態調整訓練等,1~2次/d,60 min/次。(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等速肌力訓練,干預時間為1個月。醫護人員采用等速肌力測試訓練儀對患者進行恢復訓練,引導其采取端坐臥位,根據實際情況將座椅調整至患者感覺舒適的角度,并借助輔助固定帶對患者軀干、下肢等部位進行約束,使患者肘關節保持伸直狀態下,前臂旋前80°,使其腕關節伸直,將其固定在操縱桿的相應位置,確保等速肌力測試訓練儀動力軸軸心和患者肩峰齊平;準備體位的肩關節屈伸維持在0°,將患者肩關節屈伸范圍預設為16°~30°;引導患者熱身2 min之后,讓其用最大力氣使肩關節屈伸,采用60°/s角速度持續進行訓練,6個屈伸動作為1組,持續進行6組,訓練總時長為30 min,期間休息5 min;每次訓練以患者次日不感到肌肉酸脹感為宜。1次/d,30 min/次。
1.3 觀察指標(1)肌張力共分為5個等級,即0~4級,等級越高說明患者肌張力改善情況越好[6]。(2)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FDS)、Barthel指數、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FMA)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估[7]。NFDS總分為0~45分,Barthel指數、FMA的總分均為0~100分。NFDS評分越低、Barthel指數與FMA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越好。(3)采用步態與平衡功能訓練評估系統對患者左右步幅差進行測評[8]。測量并分析患者的站步、站立期時間、擺動期時間以及步寬,患者始終維持自我適宜的速度在壓力傳感板上行走,共測試2次,取其平均值,分析其左右步幅差。引導患者在10 m距離內行走,統計其行走時間,計算出步速。(4)采用生存質量量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9]。量表共有8個維度,即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與精神健康,每個維度總分均為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肌張力改善情況 觀察組干預后0級肌張力占4.65%(2/43),明顯低于對照組23.26%(10/43);4級肌張力占41.86%(18/43),明顯高于對照組16.28%(7/4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充分體現觀察組方法對于患者肌張力改善的顯著優勢。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肌張力改善情況比較[例(%)]
2.2 神經功能 干預前,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NF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FM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充分體現觀察組方法對于患者神經功能提高的明顯優勢。見表2。
表2 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比較(分,±s)

表2 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比較(分,±s)
注: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給予等速肌力訓練;與本組干預前相比,a P<0.05;NFDS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FMA為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
時間干預前干預后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3 43 43 43 NFDS評分30.20±6.76 31.01±6.64 0.561 0.577 23.49±4.38a 16.57±5.20a 6.674<0.001 Barthel指數55.65±9.46 55.91±8.89 0.131 0.896 63.43±4.63a 70.79±5.60a 6.642<0.001 FMA評分54.29±6.11 54.36±6.23 0.053 0.958 60.25±5.09a 69.17±5.26a 7.991<0.001
2.3 左右步幅差與步速 干預前,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左右步幅差與步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左右步幅差明顯低于對照組,步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充分體現觀察組方法對于患者左右步幅差縮小、步速提高的顯著優勢。見表3。
表3 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干預前后左右步幅差與步速比較(±s)

表3 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干預前后左右步幅差與步速比較(±s)
注: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給予等速肌力訓練;與本組干預前相比,a P<0.05
時間干預前干預后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3 43 43 43左右步幅差(cm)8.79±1.26 8.66±1.38 0.456 0.649 6.10±0.72a 3.29±0.65a 18.996<0.001步速(m/s)0.39±0.21 0.41±0.23 0.421 0.675 0.56±0.17a 0.89±0.33a 5.829<0.001
2.4 生活質量 干預前,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與精神健康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充分體現觀察組方法對于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的顯著優勢。見表4。
表4 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4 兩組腦梗死偏癱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s)
注: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給予等速肌力訓練;與本組干預前相比,a P<0.05
時間干預前干預后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3 43 43 43生理功能55.46±8.79 56.05±8.90 0.309 0.758 61.32±10.15a 76.41±11.40a 6.483<0.001生理職能45.45±7.76 45.93±8.01 0.282 0.779 50.45±9.52a 64.37±7.09a 7.690<0.001軀體疼痛60.12±9.05 61.03±9.56 0.453 0.652 66.59±11.23a 70.65±10.24a 1.752 0.084總體健康40.51±9.62 41.46±8.79 0.478 0.634 53.26±8.23a 59.79±8.27a 3.670<0.001活力39.57±9.79 40.05±9.56 0.230 0.819 55.31±7.28a 62.33±9.04a 3.910<0.001社會功能57.68±10.21 56.99±10.35 0.311 0.756 65.72±7.86a 74.19±8.35a 4.843<0.001情感職能56.49±7.88 57.12±8.21 0.363 0.718 64.09±7.83a 75.48±9.30a 6.144<0.001精神健康60.46±12.32 59.93±11.51 0.206 0.837 65.94±9.25a 73.41±8.72a 3.853<0.001
腦梗死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患者因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不足或供應障礙等使腦組織出現缺氧、缺血性病變,從而使腦組織壞死[10-11]。腦梗死也稱缺血性卒中,該病患者由于腦組織缺血會使其運動細胞、傳導通路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導致其大腦主動控制能力逐漸減弱,難以有效控制自身肌肉的運動,從而使患者難以正常行走或無法行走[12]。正常行走是腦梗死偏癱患者能夠自主生活的重要前提,肌力訓練能夠促使機體多個肌群的運動,持續肌力訓練能夠不斷提高患者的肌力和肌張力,強化肌肉力量[13-14]。等速肌力訓練的開展能夠促使患者肌纖維不斷收縮,提高肌肉張力,該訓練方式引導患者以恒定的速度進行訓練,使肌纖維能夠不斷拉長或收縮,逐漸緩解患者的偏癱癥狀[15]。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肌張力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等速肌力訓練可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肌張力,原因為借助等速肌力測試訓練儀為患者提供一種阻力,即順應性阻力,在干預過程中還能夠結合患者實際肌肉收縮張力適當調節順應性阻力的大小,使肌肉運動具有等張收縮、等長收縮等特點,逐漸改善患者的肌張力[16]。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神經功能強于對照組(P<0.05);顯示等速肌力訓練可增強腦梗死偏癱患者的神經功能,原因為在干預過程中,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等速儀器所提供的順應性阻力的大小,促進機體神經的反復活動,逐漸減輕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增強神經功能[17]。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左右步幅差小于對照組,步速高于對照組(均P<0.05);這表示等速肌力訓練可縮短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左右步幅差,提高其步速,原因為等速肌力訓練通過反復拉長與縮短患者肌纖維,增強其骨關節活動能力;同時等速肌力訓練集中于患者膝關節屈伸肌,提高其膝關節穩定性,有助于平衡能力的加強,從而縮小步行時的左右步幅差,提高步速[18-19]。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均P<0.05);這說明等速肌力訓練可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原因為等速肌力訓練能夠確保運動速度的恒定,使相對穩定的肌肉運動訓練不會出現加速運動,不斷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等,逐漸改善其偏癱癥狀,促使生活質量得到改善[20]。
綜上所述,指導腦梗死偏癱患者開展等速肌力訓練,能夠增強患者的肌張力,促使其神經功能得到改善,降低其步行過程中的左右步幅差,提高步速,并且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