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虎 陳偉練 徐巧力 嚴瀚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510000
胸腰椎壓縮骨折是臨床常見于骨科的一種脊柱損傷類型,發生率約占脊柱骨折的54.9%,多由跌落所致。據研究,胸腰椎壓縮骨折危險性較高,當壓縮達椎體1/3時,則可出現脊髓受壓、脊柱不穩、脊柱后凸、背部疼痛等表現,成為不穩定型骨折,手術治療為該類骨折的首選[1]。鑒于脊柱解剖結構較為特殊,臨床常采用椎弓根螺釘系統用于脊柱三柱固定,以穩定脊柱三維空間。以往椎弓根螺釘系統的應用多經開放手術進行,雖然技術成熟,但其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后并發癥較多,逐漸被臨床棄用[2]。現如今,微創技術不斷發展并成熟,其優勢在于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較輕,術中出血量少,有學者指出,將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應用于普通脊柱骨折效果較好,患者術后恢復更快治療過程更安全,但目前關于該術式應用于胸腰椎壓縮骨折的研究較少[3]。因此,本研究學者將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應用于胸腰椎壓縮骨折,探究其療效,旨在為臨床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范圍為29~62歲,年齡(40.75±15.34)歲;病程范圍1~7 d,病程為(4.22±2.84)d;骨折部位:T11節段6例,T12節段8例,L1節段10例,L2節段6例;骨折分型:A1型12例,A2型10例,A3型8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范圍為29~64歲,年齡(40.88±15.56)歲;病程范圍1~7 d,病程為(4.36±2.77)d;骨折部位:T11節段7例,T12節段8例,L1節段9例,L2節段6例;骨折分型:A1型11例,A2型10例,A3型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故具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實用骨科學》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所描述的對胸腰椎骨折診斷,且經影像學證實[4];均符合開放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和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手術指征[5];骨折局限于脊柱前中柱;均為不穩定型骨折;均為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脊髓、神經損傷者;椎管受壓,且急需減壓者;對本研究使用器械存在過敏現象者;合并骨質疏松者;臨床依從性差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全身麻醉,取俯臥位,腰背部墊高,胸腹部懸空。對照組進行開放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首先采用“C”型臂X線機對骨折椎體進行定位,以其為中心作縱形切口,切開腰背筋膜,暴露椎體上關節突,確定螺釘進針點,依次開口、開路、探針探查、測量釘道長度,并選取合適長度的椎弓根螺釘擰入,連接釘棒,撐開復位,擰緊螺帽,透視下觀察復位情況,滿意后間斷縫合,并放置引流管。觀察組進行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首先牽引、按壓骨折椎體棘突進行手法復位,隨后在透視下標記骨折椎體及上下兩個相鄰椎體椎弓根的體表投影,經皮穿刺空心穿刺針,透視下置入導針,沿皮緣作一縱形小切口,置入椎弓根螺釘,最后依脊柱生理彎曲預彎固定棒,并將其與椎弓根螺釘臨時固定,撐開復位,擰緊螺帽。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的手術效果: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X線暴露次數、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②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的影像學指標:包括術前及術后1個月、6個月、12個月的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椎體前緣高度/[(上位椎體前緣高度+下位椎體前緣高度)/2]×100%[6];后凸Cobb角:于側位X線片作傷椎上位椎體上終板線、下位椎體下終板線的垂直線,兩垂直線交角為Cobb角[7]。③比較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記錄兩組的術后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螺絲松動、背部疼痛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由SPSS21.0專業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s)表示,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而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術中X線暴露次數明顯多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的手術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的手術效果比較(±s)
注:對照組接受開放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接受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30 30手術時間(min)89.32±10.11 82.23±9.34 2.821 0.006術中出血量(ml)213.22±20.45 84.34±10.34 30.805<0.001住院時間(d)8.34±1.35 5.12±0.92 10.796<0.001術后引流量(ml)126.12±9.15 6.34±0.44 71.618<0.001術中X線暴露次數10.08±1.46 13.98±2.56 7.248<0.00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影像學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術后6個月、12個月,兩組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1個月、6個月、12個月,兩組后凸Cobb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手術前后的影像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手術前后的影像學指標比較(±s)
注:對照組接受開放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接受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30 30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術前61.37±1.01 61.33±1.04 0.151 0.880術后1個月95.21±1.26 91.27±1.36 11.640<0.001術后6個月91.66±1.38 91.42±1.32 0.688 0.494術后12個月91.12±1.15 90.87±1.04 0.883 0.381后凸Cobb角(°)術前14.32±1.11 14.23±1.34 0.283 0.778術后1個月7.95±0.32 8.04±0.41 0.948 0.347術后6個月8.77±0.50 8.95±0.61 1.250 0.216術后12個月8.56±0.49 8.76±0.51 1.549 0.127
2.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螺絲松動、背部疼痛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5.079,P=0.024),見表3。

表3 兩組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近年來,胸腰椎壓縮骨折在臨床越發常見,鑒于其解剖結構較為特殊,臨床一直致力于其治療方案的改善。研究指出,胸腰椎壓縮骨折的關鍵在于重建脊椎三柱穩定性,并改善脊髓、神經功能狀態[8]。以往,臨床常見的治療脊柱骨折方法為開放性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即經后正中入路剝離椎旁肌后暴露椎弓根,該術式雖操作簡單、方便,技術也較成熟,但其對椎旁肌肉損傷較大,術后臥床時間較久,可引起肌纖維水腫、下肢深靜脈血栓、背部疼痛等,預后不佳[9]。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成熟及推廣,臨床骨科正致力于將微創技術應用至脊柱骨折治療中。現較為成熟的為經皮微創椎弓根螺釘置入技術,曾有學者研究其應用于脊柱普通外傷治療中,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功能恢復較快,效果顯著[10]。鑒于經皮微創椎弓根螺釘置入技術應用于胸腰椎壓縮骨折的研究較為少見,本研究對其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提供指導。相比較傳統經后正中入路,經皮微創椎弓根螺釘置入技術主要在X線透視下定位椎弓根,后行經皮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其優勢在于對患者創傷較小,僅需在腰背部行一小切口,且不必大面積暴露椎旁肌肉,保護了椎旁軟組織及相關脊神經,患者術后腰背肌功能易恢復,疼痛概率或程度大大減輕,生活質量大大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術中X線暴露次數明顯多于對照組,說明了經皮微創椎弓根螺釘置入術手術效果更佳,對患者創傷更小,患者術后恢復較快,一定程度上節約了醫療費用,得益于該術為微創,對患者二次創傷輕微,術后也易下床活動,縮短了住院時間,且其對椎旁軟組織有保護作用,利于腰背功能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明顯小于對照組,這說明開放性手術更易于患者術后早期恢復,是因為開放手術過程患者經直視復位,椎體前緣高度恢復效果更佳,然而術后6個月、12個月,兩組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比較無明顯差異,術后1個月、6個月、12個月,兩組后凸Cobb角比較無明顯差異,說明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后期效果不比開放性手術差。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安全性高,患者后期生活質量更佳,更符合患者需求。
綜上所述,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創傷小,治療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效果顯著,利于患者恢復,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