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伶姿 葉慧玲 吳潔媛 馮曉瑜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 510055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老年疾病的發生。腦卒中發病率高,病情反復,病死率和殘疾率均處于高水平,而且金錢消耗大,加大家庭經濟負擔,位列全球老年人死亡或致殘的主要疾病排行榜的第2位、中國第1位[1]。Ru等[2]以全國腦卒中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為基礎,研究腦卒中患病率的地理差異,揭示了中國腦卒中的患病率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腦卒中負擔日益嚴重。《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9》概要顯示,我國人群總體卒中發病風險為39.9%,這說明每個人發生腦卒中疾病的可能性很大,只能盡早預防[3]。老年人腦缺血或腦出血導致老年人出現一側或雙側肢體偏癱、失去平衡能力,自理能力下降。同時,卒中后的老年人的腦干、下丘腦等腦內分泌功能均受到不同影響,這些會影響體內酸堿和水的平衡,影響營養物質的攝入,最終增加患者營養不良的風險。同時,Evans等[4]在研究中發現,臨床虛弱與缺血性卒中后28 d的病死率獨立相關,卒中后的老年人通常伴隨著衰弱。尚曉峰等[5]指出,體質衰弱是老年人機體各個系統出現功能下降,抵抗疾病能力低。早期發現卒中后患者虛弱情況,有利于降低卒中患者病死率[6]。孫凱旋等[7]在文獻中指出,衰弱綜合征深受現代老年醫學研究的關注,現在人們也在逐漸重視及預防衰弱。衰弱情況與營養之間聯系十分緊密。Hanotier[8]在研究中表明,長時間的營養不足,非常容易導致老年人電解質紊亂。一旦發生腦卒中,由于營養攝入不足,老年人電解質紊亂,身體質量急劇下降,最終導致老年人衰弱的發生和加重。因此,卒中后衰弱與營養具有緊密的聯系[9]。早期識別與糾正營養不良或營養不良風險,可能預防衰弱的發生,進而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10-11]。因此,本研究對老年腦卒中后患者進行衰弱和營養現狀調查,以及對兩者進行相關性分析,希望可以給以后的卒中后衰弱前期或衰弱患者提供針對性的飲食干預提供指導依據,做到研究成果落實到實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60歲以上的老年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對象:符合腦血管病診斷標準[12];年齡≥60歲;意識清楚;簽署知情同意書。已排除語言溝通障礙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有嚴重肝腎及心臟疾病且無家屬陪同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拒絕參與該問卷調查者。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一般資料調查表是根據調查需要設計的,包括年齡、婚姻情況、性別、現居住地、個人學歷、一般職業、醫保費用等社會人口學資料;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糖尿病、身高、體質量、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小腿圍、上臂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疾病相關資料[11]。
1.2.2 Fried表型衰弱量表 Fried表型衰弱量表,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在中國衰弱專家共識中占據首要位置,深受老年醫學研究領域的認可,Fried表型衰弱量表包括體質量下降、行走速度慢、握力下降、每周能量消耗量及自訴疲乏等5個條目[13-14]。體質量下降是指過去1年意外出現(無重大疾病或刻意減肥的影響)體質量下降超過5 kg;行走速度評估是指測量患者步行4.5 m所使用的時間,并且結合身高進行判斷;握力測試是讓卒中患者用優勢手緊握握力器,測量2次取平均值,并結合BMI進行判定;軀體活動量是采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短卷》進行測量,根據不同強度體力活動對應的代謝當量(MET)及活動持續時間(min)計算老年人上一周的活動能量消耗量,當每周消耗量≤600 MET-min,判斷為軀體活動量低[15];自訴疲乏是采用流調中心抑郁量表中的2個條目進行評估,滿足其中1個即可:①我感到做任何事都費力,②我認為自己不能繼續日常生活[16]。滿足一項得1分,總分為5分,健康、衰弱前期、衰弱的分數分別為0分、1~2分、不低于3分。
1.2.3 微營養評估量表 徐西壯[17]指出,微型營養評定簡表(MNA-SF)用于老年人營養情況的簡單評估,適用于臨床,可以早期發現老年人營養不良的情況,更好地進行飲食干預和疾病指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可以大大提高護理工作效率。該量表由BMI、近期體質量改變、近期是否罹患急性病、活動量、進食情況等組成。MNA-SF總分為14分,營養狀況被分為營養良好、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有確定的營養不良3個方面,其分數分別為12~14分、8~11分、不高于7分。
1.3 資料收集方法 征得老年腦卒中患者同意后,與其簽署知情同意書,告知患者研究的目的、大概所需時間,以及如何配合,表明該問卷全程保密,不會損害個人利益。特別的,對于重病臥床、書寫能力有限的老年人,由收集人口述問卷內容,確定患者或其家屬答案后如實填寫。
1.4 樣本量 本實驗采用MNA-SF量表,其中MNA-SF量表包括7個條目。由于樣本量的估算經驗公式為[Max(維度數)×(10-20)]×[1+(10%~15%)],因此,本研究樣本量為77~161。本實驗共收集到了80例樣本。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使用Word 2016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 19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的統計描述用頻數、百分率表示;3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單因素分析中,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3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采用線性回歸分析腦卒中患者營養情況和衰弱狀況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腦卒中患者的衰弱狀況和營養情況影響因素分析 80例老年腦卒中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營養不良者以及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患者53例(66.3%),衰弱前期患者19例(23.8%),衰弱患者41例(51.3%);營養狀況中性別、是否患有高血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衰弱狀況中的影響因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體見表1。

表1 80例老年腦卒中患者的衰弱狀況和營養情況影響因素分析[例(%)]
2.2 老年腦卒中患者不同衰弱狀況和營養情況實驗室指標分析 以營養不良/存在營養不良風險和營養良好為因變量,以小腿圍、上臂圍、血紅蛋白、白蛋白為自變量,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以小腿圍、上臂圍為自變量,以衰弱前期、衰弱、健康為因變量,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由SNK檢驗我們可以更直觀觀察衰弱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小腿圍和上臂圍從而得知患者的衰弱狀況。詳見表2。
表2 80例老年腦卒中患者不同衰弱狀況和營養情況下實驗室指標分析(±s)

表2 80例老年腦卒中患者不同衰弱狀況和營養情況下實驗室指標分析(±s)
指標小腿圍(cm)上臂圍(cm)血紅蛋白(g/L)總膽固醇(mmol/L)三酰甘油(mmol/L)白蛋白(g/L)總蛋白(g/L)高密度脂蛋白(mmol/L)低密度脂蛋白(mmol/L)營養情況存在風險/營養不良(53例)31.25±3.59 28.30±3.81 122.85±17.76 4.37±1.64 1.51±0.96 36.83±3.46 68.18±5.94 1.24±0.33 2.78±1.18營養良好(27例)34.80±2.88 31.48±2.58 136.48±17.19 4.46±1.20 1.47±0.51 38.80±3.15 68.46±4.34 1.24±0.27 2.81±0.92 t值-4.455-3.899-3.280-0.252 0.202-2.480-0.217 0.000-0.115 P值<0.001<0.001 0.002 0.801 0.840 0.015 0.829 1.000 0.908衰弱狀況衰弱前期(19例)33.95±3.95 31.26±3.43 128.84±17.49 4.27±1.02 1.57±0.53 38.07±3.03 68.81±4.03 1.18±0.27 2.64±0.73衰弱(41例)30.96±3.47 27.78±3.71 124.49±20.29 4.25±1.67 1.48±1.07 36.71±3.60 67.62±5.69 1.22±0.32 2.71±1.20健康(20例)34.05±2.95 30.85±2.60 132.20±15.53 4.84±1.48 1.45±0.46 38.56±3.33 69.11±6.10 1.33±0.30 3.08±1.14 F值7.594 9.309 1.229 1.131 0.104 2.337 0.620 1.278 0.947 P值0.001<0.001 0.298 0.328 0.902 0.103 0.541 0.284 0.392
2.3 營養不良風險和衰弱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以營養情況和衰弱狀況為變量,采用卡方檢驗和線性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營養情況和衰弱狀況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2.539,P<0.001),兩者具有相關性(r=0.29),具體見表3。

表3 80例老年腦卒中患者營養不良風險和衰弱的相關性分析(例)
本研究表明,衰弱與營養狀況雖然是截然不同的名詞,但兩者具有相關性。Lorenzo-López等[18]在系統性綜述中表明,飲食質量與衰弱的風險成反比。在符合標準的19項研究中,提供了大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和衰弱的數據,并報告說衰弱綜合征與營養素攝入量低有關,營養素攝入量越低,衰弱綜合征越嚴重。衰弱已成為老年腦卒中患者的顯著負擔,同時伴隨著不容樂觀的營養狀況[19]。數據表明,營養不良(包括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情況占66.3%,衰弱前期和衰弱占75.1%,說明老年腦卒中患者的營養不良和身體衰弱風險性非常高。衰弱前期和衰弱患者由于肢體活動障礙、胃口差而攝入不夠等原因,更會加劇營養不良。同時,機體營養不良導致內環境紊亂,供給與需求不成正比,同樣促進衰弱的發生及加重[20]。
本研究顯示,女性和患有高血壓的患者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營養不良的風險更大,因此,重點關注性別和患者的高血壓史有利于我們觀察患者的營養變化情況。從分析數據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小腿圍、上臂圍、血紅蛋白、白蛋白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衰弱狀況和營養情況。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我們應著重關注這些人體測量指標和實驗室檢驗指標,對比入院前、中、后的各項指標,由此了解腦卒中患者的營養和衰弱情況變化,便于我們改變護理診斷和護理計劃,對腦卒中后患者的飲食方面提出有效的臨床建議,促進臨床腦卒中后患者的恢復,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模式,通過多種營養大腦血管的食物,有很大的可能性減少機體患心臟病、發生中風的風險,同時對延緩衰弱也有一定效果[21]。因此,腦卒中后患者的飲食方案可以增加具體的地中海飲食,了解其組成部分,適當做出改變,可以有效地降低衰弱的風險,促進疾病康復[22]。目前,我國對此的研究仍然較少,也沒有具體的適合腦卒中患者的飲食干預方案。
隨著全球老齡化日益加劇,老年人腦卒中發生率已然是全球性的疾病問題之一,對國家的醫療衛生服務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巨大。確切的說,該病現在僅可對癥支持及支持治療,并沒有徹底治愈的藥物。該病恢復期可以依靠每天康復鍛煉,慢慢增強肢體的靈活度,以防出現廢用綜合征,促進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消耗量與腦卒中后患者的衰弱康復有密切的關系。為此,康復訓練需要配合良好的個性化飲食,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維持正常酸堿平衡,縮短疾病康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