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冀
1949年后,毛澤東做過兩次大規模的調研。
一次是1956年2月到4月,毛澤東用兩個多月時間,先后聽取中央34個部委匯報,專題調研社會主義建設如何走出中國特色,如何解決面臨的經濟發展問題,少走一點彎路。在1956年4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作《論十大關系》的講話,經過后來不斷的完善修改,《論十大關系》成為毛澤東思想治國理政篇的代表作品,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
另一次是從1955年9月開始,毛澤東親自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形成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是調查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如何讓5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合作社,走上共同富裕的路子,是毛澤東的人生情懷和理想追求。中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是緊接著勝利完成土地制度改革以后開展的。1953年,中共中央先后作出兩個決議,開展全國性的農業合作社運動。1955年7月31日,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作《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提出改造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步驟、方法等意見。對農業合作化事業,毛澤東格外地重視、關心,投入極大的精力和時間,從始至終具體指導這場偉大的改造。
其中一件事,就是他用情、用心、用力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
為什么他想到編這么一本書?
當年,對于如何搞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央高層是有不同認識的。有些同志認為農業生產互助組(簡稱“互助組”)不能發展為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集體化路徑應該是依靠城市,依賴強大的工業。毛澤東認為中國農民的發展前途就是農業集體化或社會主義化,必須也有必要加快農業合作化發展的步伐。他批評有些同志在辦農業合作社上采取消極態度,像小腳女人,落在群眾運動的后頭。1955年9月,他將收集到的121篇材料全部認真審看。12月,他決定編輯這樣一本書,以促進、指導、總結工作,經過重新調整增刪,匯編176篇約95萬字成書,分上、中、下三冊,標明中共中央辦公廳編,由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公開出版。
這套書所起到的巨大的指導推動作用,歷史已給出結論,我們在這里不作評說。從調研角度看,有三點是值得高度認同和學習借鑒的。
一是調研工作要服務時代、服務決策、服務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對百孔千瘡的現實困境和百廢待興的歷史難題,“怎樣建設新中國”便擺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面前。
共產黨執政后,開天辟地,一系列新探索逐一展開。
土地革命結束之后,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但農村中依然存在著以富農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樣的個體農民所有制的“二元現象”。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勢力”一天一天地在發展,新富農已經到處出現;許多貧農則因為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地位。農村中的兩極分化現象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為了消滅這種現象,必須引導農民辦互助組,走合作化的路子。
到1955年,各地合作社發展進度不平衡,中央決定進行整頓。按照毛澤東提出的“停、縮、發”三字經,各地廣泛開展整頓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工作。隨著形勢發展,“發”成了主導。毛澤東在4月下旬視察南方后,感受到“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在全國農村中,新的社會主義群眾運動的高潮就要到來”“目前農村中合作化的社會改革的高潮,有些地方已經到來,全國也即將到來。這是五億多農村人口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的革命運動,帶有極其偉大的世界意義。我們應當積極地熱情地有計劃地去領導這個運動,而不是用各種辦法去拉它向后退”(《毛澤東文集》第六卷)。毛澤東由此考慮,要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
此書名最初定為《怎樣辦農業生產合作社》。共121篇材料,印出400本樣書發給同年10月召開的中共七屆六中全會的與會人員征求意見。
由于從上到下的統一思想和全力推動,此時,黨內在發展合作社的認識上已高度一致,各地快馬加鞭大辦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作化運動的高潮已經掀起。與會人員看到的樣本材料,寫的都是1954年和1955年上半年以前的事,不少已落后于實踐發展要求,且新的典型、好的做法不斷涌現,地方上要求撤換原來的稿子,增補新的典型。
毛澤東尊重地方意見,決定第二次編輯,要求各地補報材料。在這段時間里,他認真挑選,將原來的121篇材料刪去30篇,從新收到的材料中增選85篇,共收錄176篇。
毛澤東逐篇審改,并寫了104條按語。按語即他本人對農業合作化的思考,從時代出發,肯定實踐創新,鼓勵奮發向上,指出發展方向,推動決策執行,體現出一位世紀偉人對歷史發展的緊迫感和自信心。該書的出版,極大地推動了農業合作化的迅猛發展,掀起了農業合作發展高潮。當然,由于思想指導的單一傾向,各地工作方式的單向發力,辦社形式的單調統一,創造了階段性奇跡,也留下了歷史性遺憾。
二是調研材料應該生動、可以生動、追求生動。
調研文章生動不起來,這是一個共性難題和普遍問題。特別是同一主題調研,成果匯集起來,千篇一律,令人難以卒讀。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是關于農業合作化全國各地做法經驗的大集中,材料典型各有特點,一篇一篇地讀下來,沒有讓人覺得重復啰唆,反而使人感受新意頻顯,這既是來源于各地精選的代表性,更是凝聚了編輯者的心血和智慧。
毛澤東在編輯時,認真比選材料,逐篇推敲修改。有的材料文字太差,他像老師改作文一樣,改得密密麻麻。他寫下4萬多字的按語,重擬一批標題,修改后,全書的文字鮮明、生動、有力。
104篇按語或肯定,或評議,或警醒,或指導,充分體現出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思想,全面滲透著毛澤東“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
在按語中,他結合介紹王國藩合作社事跡的《勤儉辦社》一文,提出勤儉辦社的思想,把節約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提出來;在《嚴重的教訓》一文的按語,他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在《多余勞動力找到了出路》一文,他在按語里寫道:“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按語集中表現農業合作化如何辦、怎么辦得更好,兼及青年、婦女、掃除文盲、推廣農業新技術、改進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等各方面內容,點評和調研材料渾然一體,使文章更有針對性、可讀性、指導性。
從毛澤東對標題的修改,就能深刻感受到調研文章完全可以生動、簡明。略舉數例:
1. 原題:大泉山怎樣由荒涼的土山成為綠樹成蔭、花果滿山?
改題:看!大泉山變了樣子!
2. 原題:通縣土橋鄉愛國農業生產合作社推行“財務包干”的經驗
改題:推行“財務包干”的經驗
3. 原題:解虞縣西張耿鄉的農業技術夜校
改題:一個受歡迎的農業技術夜校
4. 原題:鞏固社的關鍵——記張郭莊鄉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政治工作
改題:張郭莊鄉合作社的政治工作
5. 原題:天津市東郊區詹莊子鄉民生、民強農業合作社如何發動婦女參加田間生產
改題:婦女走上了勞動戰線
6. 原題:永吉縣達屯村五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制訂秋收分配方案的經驗
改題:秋收分配方案
7. 原題:桐城縣石河鄉小汪莊農業生產合作社一年翻身記
改題:翻身合作社一年翻身記
8. 原題:肥東蘆陳鄉青春、陳祠農業生產合作社對多余勞動力的解決辦法
改題:多余勞動力找到了出路
9. 原題:安陽縣南崔莊的黨支部依靠貧農帶頭辦社,實現了全村合作化
改題:誰說雞毛不能上天
10.原題:晨光等三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怎樣進行政治工作的
改題:合作社的政治工作
標題修改充分體現出毛澤東在寫作文章上的見識和匠心。比如上述第5例的標題改寫,由30多個字改為9個字,題目鮮明生動,引人入勝。
在《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的按語中,毛澤東寫道:“我們的許多同志在寫文章的時候,十分愛好黨八股,不生動,不形象,使人看了頭痛。也不講究方法和修辭,愛好一種半文言半白話的體裁,有時廢話連篇,有時又盡量簡古,好像他們是立志要讓讀者受苦似的。”
我們要永遠牢記這個教導,努力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寫出受人歡迎的調研材料。
三是調研重大問題應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
調研同一個地方和一樣的內容,要注重區別層次,選好角度,抓住重點,多點布題,多路出擊,多式開展。
農業合作化是一個新課題,對哪一級領導都是挑戰和考驗。開始時,中央高層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發展速度是慢一點好還是快一點好,尚難準確把握。在指導和推動工作時,會隨所在地方(或調研地點)情況不同,得出不同的看法。為更多了解基層實際,中央領導和分管同志走到一線察看實情,看了之后,自然有不同感受。遺憾的是,此書所收錄的材料沒有充分反映不同發展水平、不同認識看法的內容,全書材料不少,口徑、傾向都基本一致。
在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時,所報材料是層層篩選上來的,各級領導把關之下,收集的都是好的做法、經驗。材料是鄉鎮合作社這樣一個層面的,更上一級是如何指導工作、有什么好的做法、存在什么問題的材料等基本沒有,編輯時將這些材料分成47類,類型不可謂不多,但大主題是一致的,都是談如何辦、如何辦好的,因而,構成的是一幅激情燃燒、大干快上的畫面,讓人感受到的是農民群眾走社會主義康莊大道的積極性要珍惜保護以及合作社必須辦、加快辦、辦得越多越好的意蘊。
由于該書的導向性十分強烈,更由于全國形勢發展超出預料,一場合作化運動高潮迅速席卷全國,中國的農業發展路子逐漸“飛上天”,脫離發展階段實際和中國特有國情,最后,反而挫傷農民勞動致富的積極性。
從調研角度看,這本書還有什么值得思考和借鑒的呢?
我認為回看起來,有兩個需要強化的方面。
一要強化直接調研、親自調研。對于重大事件、重要決策和重點工作,主要領導要親自深入一線調研,既要去先進的、典型的地方單位總結經驗,也要到落后的、條件差的地方單位去找出問題。各方面和各層級領導更要掌握情況,大膽提出建議,敢于堅持己見。在決策時,要聽取多種不同的聲音,對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的同志要格外尊重、特別留意;沒有把握的事,寧可放一段時間再議。毛澤東這一階段的思考集中于此事,但因為黨務、政務繁多,未能花更多時間直接去調研,聽匯報、看材料,搞間接調研多。他雖然請了身邊的幾位警衛戰士回鄉調查,有河南的、廣東的、廣西的、湖南的,看了他們的報告,但畢竟警衛戰士的認識能力、政策水平和調查研究方法不一定達到要求,調研成果反映了問題,但問題都不大。調研情況,多一層次就會多一層“過濾”,失真度就會大一點。毛澤東曾說:“我用十一天的功夫,關了門,看了一百二十幾篇報告、文章。先是請廖魯言同志同農村工作部的同志看了一千幾百篇,選了一百二十幾篇,然后我對這一百二十幾篇搞了十一天,包括改文章寫按語在內。我就是周游列國,比孔夫子走得快,所有云南、新疆一概到了。”(《毛澤東傳1949—1976(上)》)這種情況,固然還是離實際情況隔著一層皮。
二要強化問題導向,做到沒有找到問題、沒有異見不決策。“把來自實際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加以匯集,在黨內進行宣傳學習,以利貫徹黨的路線,推廣群眾創造的新經驗,加緊對工作的具體指導,并且用來說服黨內有不同意見的人們,這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中常常采取的一種工作方法。”(《毛澤東傳1949—1976(上)》)
這本書是介紹如何辦農業合作社的專題書,反映的是辦社的體會經驗,即使辦的過程中碰到困難和問題,寫的也是克服困難問題的。試想,此書如果一半是做得好的經驗材料,一半是存在困難和問題的反映建議,則閱讀這本書能既增信心,又警人心,在指導辦社上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合作社運動可能會開展得更加理性,更合國情。
而事實上,在推動合作化運動中,暴露出的問題是不少的。僅舉毛澤東批駁鄧子恢等人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13條錯誤的幾條來看,當時存在的爭議就相當尖銳,如大發展好還是小發展好、少數民族地區能不能辦社、沒有農業機器能不能辦社,這些問題,表面上看是技術性問題,實質上是在辦合作社上指導思想的分歧問題。杜潤生認為:“分歧所在,實質上是生產力決定論和生產關系決定論的認識分歧。”(陳大斌:《從合作化到公社化》)
這些問題,通過深入廣泛的調研,完全可以作出更為科學的決策。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今天我們感受歷史,緬懷偉人,學習經典,就是要傳承優良傳統,推進調研工作在新世紀有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