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新時代教育變革與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但受應試教育的體制影響,教學中往往將“五育”分裂開來,呈現出發展不均衡的狀態,“美育”更是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忽視。本文從美育教育的功能出發,結合民族高校開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性,探討了在民族高校中開展美育教育的現實意義:有助于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有助于樹立社會主義審美觀、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以期引起民族高校教師對美育的重視,從而推進高校形成“五育并舉”的良好態勢。
關鍵詞:美育? 民族高校? 大學生? 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9-0131-03
美育,顧名思義培養人欣賞美、鑒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它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素質教育,共同擔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責任。美育的作用極其微妙,它不像智育一樣強調人知識能力的培養,卻在知識培養過程中開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以美啟智”的作用;它不像體育注重人體各個機能的鍛煉,卻以美的視角指導體育鍛煉時注重學生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塑造,也能在其他二育中起到提綱挈領的功效。由此可見,美育在五育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它滲透于其他四育之中,又獨立于四育之外。
但是近些年,由于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高校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仍舊保持“唯分數論”的弊病,要么一心只讀圣賢書,要么沉迷游戲只求低分飄過,這完全偏離了高校培養人才的初衷,也造成了疏德、弱體、抑美的怪象。2019 年 6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 2022 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边@保障了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就逐步形成全面發展體系,以便更好的適應高校的發展需求,也使高校真正做到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全面”發展的接班人。民族高校因其特殊的歷史定位,其培養目標與整體高校的培養目標不盡相同——培養的人才不僅要符合社會需要,更應適合民族發展。本文積極探索美育的育人功能,使其融合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開發其人格養成、凈化心靈的關鍵作用,為為我國培養具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高境界大學生。
一、美育教育的功能
(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育的本質屬性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只有學會了欣賞美,才能進一步具備創造美的能力。例如,高校通過開設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類的課程,引領學生接觸與感知美,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才能學會運用美,并創造美。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此處的“眼睛”正是欣賞美的能力,這種能力并不是與生具有的,需要通過美育教育習得。也正如此,社會上有大量的人抱怨生活的無趣,可這不正是因為他們不擅長發現生活的美妙與多彩之處嗎?世界之大,本就有美與丑、善與惡,通過美育教育,學生就能在接觸美、感受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區分。
(二)促進“五育并舉”
德育使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智育主要是傳授系統的現代文化科學知識;體育是增強學生體質,發展體力和運動能力;勞動技術教育是組織學生實踐,培養勞動觀念;而美育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能力的教育,能起到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增健、以美添巧的作用,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升華。
在基礎教育中,德、智、體、美、勞是“全面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五育中的每一育既有其相對獨立性、特定性,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一個統一體。蔡元培校長曾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這里“五育并舉”所指的是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育教育,并將世界觀教育和美育稱為超軼乎政治的教育,這也就說明了美育教育不是刻板的理論教育,而應統籌其他各育。所以實現“五育并舉”的本質就在于美育與世界觀教育,其攜帶著多樣化的信息內容, 與其它幾育之間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從而促進人的其它主要素質的全面發展,以此實現“五育并舉”。美育不比其他各育具有強制性,它通過情感陶冶感染人向善、開發大腦想象力、誘發人求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心甘情感的習得所需知識,并貫穿于其他“四育”只中,形成互助互補之態。
(三)加強文化認同與民族自信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民族文化,為了加強各民族文化的認同,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美育教育。通過美育教育可以讓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各個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這些文化各具不同的風格與特點,但都是美的體現。中國是多元民族,但各民族都是一體的,正是各個民族文化融合才匯聚成中華民族文化。如果我們對其他民族一無所知,只了解自己的文化,難免會形成畸形的自我優越感,在民族高校中加強美育教育能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了解并認同中國傳統文化,也能深層次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建立起自信心,從而實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因而,民族高校需要將校園環境、教室文化、藝術活動等與各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開辟出覆蓋學生發展全過程的美育實踐路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進而加強文化認同。只有不斷的將各個民族文化與傳統融入大家的生活之中,才能使其從陌生走向熟悉,進而自覺融入其中。
(四)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綱要》中指出: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素質,中小學校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有效促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途徑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迅速發展,經濟不斷繁榮,這為學校藝術教育事業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人們物質條件提高的同時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高,家庭里懸掛藝術品,擺放雕塑的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覺得生活中離不開藝術。但藝術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發現的、也是創造的,美育正具備這項功能,它引導人去發現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美——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念以及創造美的能力,這為提高人的素質教育起到了其它教育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進而提升全體國民的素質,帶領全體國民向美、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