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儀 吳雯
內容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領域,跨媒介閱讀教學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近年關于其展開的教學可能性分析、教學策略研究等大量涌現出來。而在眾多跨媒介閱讀教學資源中,影視資源的豐富性仍有大量可探索并應用到高中語文課堂的空間,對于學生的語言呈現、情感理解、知識建構與邏輯表達等都有著其特殊的影響力和價值,對此亦可嘗試提出操作性強的策略。
關鍵詞:跨媒介 閱讀教學 影視資源 高中語文 策略
在高中語文教學領域,跨媒介閱讀教學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近年關于其展開的教學可能性分析、教學策略研究等大量涌現出來。而在眾多跨媒介閱讀教學資源中,影視資源的豐富性仍有大量可探索并應用到高中語文課堂的空間,對于學生的語言呈現、情感理解、知識建構與邏輯表達等都有著其特殊的影響力和價值,對此亦可嘗試提出操作性強的策略。
一.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中影視資源應用的價值
“在跨媒介這一開闊的視野下”,[1]普通高中語文的課程目標除了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外,目光更落在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傳承和再創造等更深廣的層面。跨媒介閱讀教學無疑是著眼于新時代新變化,提出的很重要的,為實現相關目標的一個靈活機動性很強的戰略。將“跨媒介”與“閱讀教學”拆開來看:“跨媒介”注重媒介之間的互相協調,強調對媒介信息資源的有機整合。至于閱讀教學,事實上也是在進行一種形式獨特的對話,則關注文本解讀的重要性,亦即在課文里多走幾圈,千方百計地回歸文本。儲建明在《閱讀教學覺悟論》一書中提到,“任何閱讀理解都植根于歷史的情境之中。”[2]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然需要努力帶領學生進入文本當時當地的情境去感受,感受之后才有可能產生理解。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認真聽教師的陳述與講解,加之自己的日常經驗進行初步理解,再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概括、表達或是抒發,從而使文字感悟升華、內化為審美情感,這是閱讀教學的魅力,也是其重要的功用。
然而,傳統語文課堂中的“聽說讀寫”教學若只一味進行形式的循環和重復,便有可能使師生雙方都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疲憊感。而影視資源如若進行適合高中語文課堂的移植,則有可能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生語文素養多方面的綜合性提升。作為新興媒介資源中保持強勁勢頭的一種,其可開發、利用的空間相當之大。就其優越性而言,優秀的影視作品可以超越時空環境的限制,以動態、流動的表達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打造動人的視聽藝術效果,在此基礎上打開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提升其審美鑒賞力,是一種直接、高效且反饋及時的教學手段。通過梳理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影視資源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案例是存在的,但并不豐富。多數語文教師對于影視教學資源的使用方式傾向于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并設置問題讓學生解答。基于此,我們也應看到影視資源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充分聯系其他可利用的媒介資源,嘗試提出一些與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相匹配的輔助方案與策略。
二.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中影視資源應用的策略
(一)通過混合式閱讀理解實現多元情感達成
跨媒介閱讀教學的重要目的便是增加輸入的渠道,利用好互聯網時代多平臺影視資源可供延展、打開話題的方面。因此,學生輸入文本的方式應逐漸過渡到混合式閱讀,在此處可以理解為紙質課本與相關影像資源整合后的閱讀。趣味性如若利用、引導得好,可以成為一個上升性的積極因素。我們需要保持警惕的是,把握混合閱讀的分寸、維持好平衡并不容易,既要防止對紙質傳媒的高度倚重固化學生的思維力與創造性,又要防止影音傳媒片面的娛樂性搶奪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思維惰性,以至于脫離了跨媒介閱讀教學的宗旨。該方式達成的情感化理解則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第一要義,尤其注重對學生人文關懷意識和審美鑒賞素養的提升,包容多元化的共情力。
高中語文課堂一節40-45分鐘,教學內容龐雜且教學時間緊湊,不可能制造大量讓學生看劇觀影的時間。因此不妨通過剪輯電視劇或電影中的與教學內容主題相適應的段落,在學生瀏覽紙質文本完成前后進行播放(順序根據課堂節奏靈活安排),并讓學生思考不同媒介內容傳達的聯系和區別,亦即新舊媒體組合式教學。
如若分析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課本中《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可以87版電視劇《紅樓夢》相關劇情作為連接,讓學生在從小說文本到影視文本的視野轉換中對故事與人物形成初步認識。一是透過黛玉之眼觀察賈府等級秩序之森嚴,便可專門播放黛玉經歷轎夫——小廝——婆子——丫頭——賈母等一眾人的入府片段(5分鐘左右),其間學生通過劇中場景的呈現還能進一步對“與別家不同”、“白玉為堂金作馬”的賈府講究且奢華的生活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產生進一步的思考。二是課文里對林黛玉、王熙鳳和賈寶玉三個主要人物的描寫與刻畫相當生動。在相關課時里,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文,自行展開想象(設置一些活動環節穿插,調動課堂氣氛),再分別播放鳳姐出場與賈母、黛玉的一番對話以及寶黛初見的兩個片段,讓本只停留在白紙黑字平面的人物通過立體影像的鮮活呈現,跳出限制。集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為一體的人物在屏幕上真正“行走”起來,呈現豐富的人物性格,看是否與學生原本的猜想相照應,又有何區別。與此同時,學生在閱讀紙媒時忽視的細節可通過影視劇片段的放映進行注意和補充。從而在下一步的環節中讓學生比較思考不同媒介對于文本人物形象塑造、主題表達的共性與差異性。
和語文閱讀教學相呼應的電影資源更加豐富。就小說文本而言,推到上世紀,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長片《祝福》,女主角清澈靈動、貼合原著的《邊城》等皆可作為理解魯迅與沈從文作品的重要素材。近些年如《黃金時代》《無問西東》等致力于探索知識分子青年時代成長軌跡的影片,則可作為課外輔助學生更全面、豐富地認識民國文化名人心理及作品的資源。延展至國外,湯姆·霍伯導演的歌舞片《悲慘世界》,被多個歐美國家改編翻拍的《安娜·卡列尼娜》,皆可通過片段的剪輯、匯編與整理(如受技術限制可去視頻平臺轉載相關電影從業者的剪輯,精度更高)呈現給學生,讓其在聲光色畫一體的動態效果中感受絲絲入扣、細膩多元的情感,從而對世界經典名著和悲劇等形成較為深刻的認識。
(二)通過多方向互動整合思維成果
事實上,在接觸影視資源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跨媒介文本的思考已經在進行中了,且其思考應是隨著知識輸入的漸進過程不斷深入的。對于高中生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目標,有點像許倬云老先生說的“要有一個遠見,超越你未見”。考慮到高中語文課文的主題普遍內涵豐富且耐琢磨,只讓學生單獨、抽象地思考與理解并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知識。而通過利用影視資源設定的場景將學生帶入情境,具體化探究、理解該主題則可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跨媒介閱讀教學的一大優勢是可以制造課堂中的多方向互動,不僅是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更是媒介與媒介,媒介與老師、學生等多方面交叉縱橫的連接與關系構建。在這樣的多方向互動中,有利于學生更加系統、清晰地整合自己的思維成果,將感性思維逐漸轉化成理性思維。就具體影視資源形式而言,紀錄片、訪談節目、辯論節目、知識競答節目等(包括《中國詩詞大會》《圓桌派》《十三邀》《他們在島嶼寫作》等)既可作為知識補充,又能助力思維發散。這里嘗試提出的方案是給學生創造知識性建構的空間,不設限制,讓學生在跨媒介閱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散思維,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紙質媒介上的筆記整理或是電子媒介如平板上的框架圖、樹形圖等,皆可根據學生的習慣與需要來選擇,重要的是學生在梳理關鍵信息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吸收與思考,從而為接下來的輸出做準備。教師在該過程中應關注怎樣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在一片迷茫時提供一些思路或者方向參考,營造氣氛并起到操作性的輔助作用。
(三)通過任務型驅動呈現邏輯表達
最終邏輯化表達的呈現是思維整合的結果,亦是閱讀教學成果的輸出展示。這里需要任務型驅動。也許可以試試以下兩種思路。一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嘗試撰寫影視評論(可與寫作教學相連通),提供多元角度而不只給唯一的標準答案。再進一步跨媒介則是讓學生嘗試經營自己的博客頻道(主要和語文閱讀有關),截取紙質文本或影視資源片段進行評析等,同時豐富討論區版塊內容。某種程度上,共享觀點或合理限度內的爭論源自表達的欲望,這也驅使、刺激著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打開自己的思想,允許出于較強主觀性整合后的想法表達小范圍內進行碰撞,逐漸趨向理性與客觀;二是讓學生利用周末空余時間自導自演根據影視化作品改編的故事,嘗試自己剪輯呈現,而此過程便是從內化到輸出的表達。這種體驗對于學生的思維力、創造力都有著良好的作用。
從藝術化情緒感受的呈現過渡到語文知識性理論的學習與掌握,這是一個漸進的交互式過程。貫穿這一過程,我們必須始終明確的是,利用所有影視資源進行的語文教學是方法,是手段,但不是目的。讓學生通過多渠道、多角度對影視資源的接觸,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感受言語形式的魅力,通過思考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再通過合理的語言組織進行邏輯化表達,從而在這一過程中使語文素養所包含的各方面得到真正的統一,且帶動教育效率的提升,并非易事。需要我們早日建立起系統性的語文教學影視資源信息庫,也要充分利用好其他媒介資源尤其是互聯網媒介,規范相關制度,更需要語文教育改革的不斷優化深入及密切關注。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若細溯其由來與發展,也許是想通過改變、擴展教育傳播的途徑和渠道的方式,在舊與新的知識與方式之間架構一種更平緩的連接,使其過渡溫和,達到平衡。一個“跨”字,顯示出語文學科教學強大的精神力量——保留傳統教學中的美好互動,亦迸發出積極與時俱進、敢于不斷革新的勃勃生意。多種媒介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新時代,“亂花漸欲迷人眼”。如何避免紛擾,從中篩除雜碎,理清思路,擇出適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掌握與文本形式相吁求、相對應的策略,讓影視資源充分發揮其多元的可能性與強大的優越性,創新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真正輔助到教學,而不是為了改變形式而改變,這是我們需要持之以恒探索和實踐的命題。
參考文獻
[1]金楷洺.影視資源與高中語文教學深度整合實踐探索[J].課外語文,2019(33):154-155.
[2]儲建明.閱讀教學覺悟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0.
基金項目:本文是2020年揚州大學大學生科創基金項目“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研究”(項目編號:X2020002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