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雨
內容摘要:在我國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語文散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增加學生散文閱讀的積累,并提升學生鑒賞與審美的能力。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散文審美性閱讀的缺失,散文閱讀教學難以完成,學生不能真正理解散文的真諦。因此,本文主要從高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現狀入手,來探討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策略,力求能夠提高學生的散文審美閱讀能力,實現高效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散文 審美性閱讀
散文在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被認為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對象。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語言優美凝練等特征讓散文產生了獨特的審美和閱讀價值。但在目前的語文課堂中,散文的閱讀教學往往缺乏審美性,教學效果不容樂觀。因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高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
一.高中進行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一)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
2017年出臺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1]在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了要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而這種審美性的閱讀教學恰恰是通過引導學生實踐散文的審美性閱讀,進而有效地促進學生人格與心理結構的健康和諧發展。
(二)充分發揮延伸性
作為一種文學文體,散文的審美性閱讀教學對其它各種文體的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散文閱讀教學過程所建構起來的審美情感,審美知覺,審美意志對其它文體教學也有一定的理解建構作用。此外,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很少,與長篇小說和詩歌相比,散文的可讀性強,花費的時間更少。所以,散文審美性的閱讀教學在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方面具有一定的擴展延伸作用。
(三)適應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階段正是處在一個心理劇變的年齡階段,其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更加豐富,能夠體驗作品中所描繪的人物內心世界,具備較為深刻的審美認知判斷能力。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注重探討作家的自我生活感受、情感體驗以及生活意識,這些細膩的生活體驗、深邃的哲理思考、豁達而具有啟迪性的論辯,與當代中學生身處心理發展的半成熟狀態的需要是一致的。
二.現階段高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模式僵化、單一
縱觀現階段的高中散文教學,很多教師容易形成一種教學模式,即這篇文章描寫了怎樣的人、物、事、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似乎所有的散文都是按照如此套路去分析和講解,這種教學套路雖然可以適用于大部分的散文閱讀教學,但是顯得宏觀有余,微觀不足,在散文閱讀教學中忽略了文本本身的審美因素,對散文本身不能進行個性化解讀,教不出散文的“美味”和“語文味”,很容易使散文教學陷入僵化尷尬之地。
(二)忽視學生散文閱讀審美體驗
散文是一種最直接、最真實地展示作者的內心世界,傳遞作者深摯感情的文體,要想真正的走進散文,就需要在閱讀時獲得相應的審美體驗。但是,在實際的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閱讀的結果,與此同時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回答,通過講解分析使得學生明白自己的答案與標準參考答案之間的差別。這樣的教學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沒有對學生的審美過程進行引導和過多關注。另外,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并不重視散文閱讀過程中的審美體驗,只是機械的根據教師和考綱的側重點去閱讀散文,如此閱讀就無法深刻體會作者在散文中抒發的獨特情感。
(三)教學評價過于狹窄
高中散文閱讀教學存在著嚴重的誤區,即教學評價過于狹窄,教師將目光僅僅局限在分數,習慣立足于將標準的參考答案作為衡量學生閱讀散文成果的重要標準,并結合學生的分析依此打分。這種狹窄的教學評價方式使得教學評價停滯于表面,并且難以調動學生的散文閱讀興趣,學生在進行散文閱讀時,更多的是考慮怎樣與標準答案靠近,而丟失了自己對這一篇散文的獨特思考。長期以來,學生的思維對散文閱讀形成定勢,審美情趣喪失,審美能力得不到提升,顯而易見,預期的審美要求學生也不可能達到。
三.提高高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創新散文閱讀教學的模式
散文抒寫的大都是作者生活中的所見見聞、感觸等一系列的真實經歷,字里行間描繪出來的是作者的心靈圖畫。教師在散文的審美性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走近作者,與作者進行情感的碰撞和心靈的溝通;走進作品,將閱讀和學習的過程視為自己生命體驗的過程,從“審感”和“審情”開始,喚醒學生某一種感覺和某一種情感。
著名學者孫紹振先生極為推崇《故都的秋》在豐富學生心靈境界方面的審美價值,認為這是現代散文把悲涼、衰敗乃至死亡當做美來表現的典范。具體地講,《故都的秋》不同于老舍《濟南的秋天》帶給人們的清新、明凈的感覺,郁達夫不同于現代作家單純地沉浸于秋天的歡樂境界。相反,他欣賞的是殘敗的生命:文中的牽牛花需要加上“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衰草,掃帚的絲紋是“落寞”、“深沉”的,秋蟬是“哀弱的殘聲”。作者沉浸在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中,著意表現秋天的殘敗、悲涼之美?!氨铩笔侵袊鴤鹘y的審美趣味,從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開始,秋愁就被當成一種人生的悲苦抒寫。郁達夫繼承了傳統的悲秋主題,但又有了一點變化,“那就是秋天的悲涼、秋天帶來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詩人沉浸在其中,并沒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種人生的享受,感受秋天的衰敗和死亡,是人生一種高雅的境界”[2]69,如果說生命的蓬勃,激起了內心歡愉喜悅的體驗,這是一種美的感受的話,那么,直面生命的衰敗,沉思生命的周期所引起悲涼之感,又何嘗不是一種美的感受呢?因此,《故都的秋》一文正是郁達夫在體驗與玩味秋天的悲涼之美,開拓出了現代散文的審美情感。在審美教育價值方面,《故都的秋》以秋天的悲涼之美、死亡之美,熏陶著學生的心靈境界,豐富著學生對于美的體驗與感知,這種體驗與感知不同于世俗世界,通常情況下生命的衰敗與死亡,在世俗生活是一種負面價值,但在郁達夫這里卻成為了正面價值。
(二)注重學生散文審美閱讀的體驗式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仍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3]因此,在培養學生閱讀散文審美能力方面,應改變之前的“填鴨式”教學,把學習主動權歸還到學生手里,老師不可以將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散文想要表現的美、情感強塞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散文的方式和其他文體無多大差別,學生沒能掌握學習散文的精髓,就達不到審美的境界[4],由此,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式教學才能使得學生放飛情感與心扉,實現審美觀的提升。
例如,教師進行教學《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課前可以組織學生到荷塘邊觀花賞月,通過視覺的直觀感受形成相應的情感體驗;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分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等經典語句,學生真正明白為什么美,美在何處,領悟那份難以言說的含蓄美,一步步將學生帶入到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清幽寂靜的夜里,流水一般的月光下,那綽約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恬靜淡雅、如詩如畫的荷塘月色!這種美感,自然會在這里逐漸生成。學生體會到作者對美好事物如癡如醉的迷戀和追求,感受到文中憂愁和喜悅的相伴共生,處憂愁之中而向往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作品的藝術美隨之喚起學生心中對于生活美的回憶;課后可以布置體驗式寫作,要求學生認真仿作《校園夜色》《田野夜色》等,通過一定的寫作鍛煉,形成的一定的審美經驗,更好的理解散文的內涵。
(三)完善散文閱讀教學評價形式
所有學科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評價,一個有效的評價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徑。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評價方式和思維,敢于結合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和教材內容,不斷地完善教學評價,將評價重點放置于學生審美能力方面,關注學生在審美方面的優點和不足,并結合實際情況,分別進行針對性的有效評價,從而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正,具備更強的審美能力。
例如對《故都的秋》進行閱讀時,作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積極地引導學生分析作者郁達夫撰寫這篇文章時所表達的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以及所要透過秋表達的主觀感情、文學氣質、審美取向和人生態度,隨后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師結合學生的不同回答來判斷他們的閱讀審美能力處于何種階段;其次,在對學生的評價當中,要將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理解和回答時的一切表現作為評價內容的組成部分,這樣一來,可以從學生對于文章的閱讀上看出學生在審美方面還存在什么問題;最后,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做到全面,不能斷章取義,可以讓學生結合教師的評價改正自己的不足,進一步的讓自己閱讀散文時的審美能力不斷得到強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 《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4]張建輝.淺析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279.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