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福
【摘? 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此階段若是無法保證學生心理健康,很有可能會導致小學生產生不正確的“三觀”。同時,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不會自愈,若是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很有可能會一直影響學生,長期積壓的心理問題一旦爆發很容易造成嚴重后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需要提高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9-0004-02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Nanguan School, Shandan County,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YANG Shengfu
【Abstract】 Paying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is the key stag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outlooks" of students. If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cannot be guaranteed at this stage, it is very likely that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ill develop incorrect "three outlook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ill not heal on their own. If they are not provided with timely intervention, they are likely to continue to affect students. Once a long-term backlog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reaks out, they can easily cause serious consequences. To avoid this situation,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crea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已經針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指導意見》,其中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和指導方法,足以見得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然而當前小學校園內部缺乏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師專業能力有限,給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帶來嚴重的掣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將圍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研究,希望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培養身心健康的學生提供有效幫助。
一、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提升質量
從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及影響范圍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分為普適性問題和特殊心理問題。對全部學生進行統一的心理干預顯然是無法實現的,這樣的教育模式效果也不理想,還有可能適得其反。為此,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可以采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內容主要表現為對于普適性心理問題進行集體教學。普適性的心理問題是指受當前教育形式和成長環境影響的小學生之間常常出現的,影響規模較大的心理問題,像是害羞內向、撒謊、多動、自私等問題。此類心理問題通常情況下還處于可控的范圍,此時不需要進行過于嚴肅的處理,而是需要通過開展一些集體性質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小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小學生過度內向害羞的問題為例,小學生內向害羞是其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主要問題就在于小學生內心自卑,不夠自信,對自己的行為持否定的態度,恐懼表現自己,恐懼與人交流。針對此心理問題需要給予小學生足夠的自信,為此,教師可以開展一些集體性活動,像是在學校內部開展以“做最好的自己”為主題的心理教育活動,此類活動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要求班主任以班級為單位選擇合適的教育活動,如讓小學生暢想未來,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是什么?為了這一未來自己需要付出哪些努力?亦或直接讓學生準備有關自信的節目,給予學生充分的表現機會,讓學生上臺表演。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想法以及節目時要以鼓勵性的評價為主,并且在言語中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培養學生自信心,特別是對于那些班級中比較害羞內向的學生,更是要如此,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小學生心理自卑的問題。個別教育面對的對象則是那些具有較為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針對于此類學生則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留守兒童或者單親家庭的學生是需要教師重點關注的群體,他們需要充足的關愛,除了定期對其進行心理輔導之外,教師在管理學生時也要思考管理方法,謹慎處理,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提前預防其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讓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二、圍繞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家校共育活動
家庭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認知還處于初步形成階段,此時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維認識受家長的影響程度非常深,相對于教師,小學生對家長的依賴感也更強,若是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其對于小學生的心理傷害也是更大的。因此,學校方面要是想切實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與學生家庭合作,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開展家校共育活動。首先,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需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若是存在問題則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說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時詢問家長的教育方式,像是當學生犯錯后的家庭教育方式,以此判斷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與家庭教育是否相關。其次,部分家長并沒有學習過專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學習自己的父母或者摸索進行的,在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難免會有所疏忽,此時就需要教師做好溝通的橋梁,結合學生的外在表現,以“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開展家長會,請家長到校就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方法進行討論和學習,一方面教師可以直接選擇一些專家的教育視頻在家長會上與家長一起觀看;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以親身經歷和對學生的觀察來進行示范,讓家長認識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也讓家長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教師要向學生家長傳達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家長達成觀念上的一致。通過開展一些親子實踐活動加強家長與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通過改變家庭教育方式,側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例如,可以開展“校園之星”評選活動,這些“校園之星”的活動主要圍繞的是小學生在家的一些活動,像是長時間堅持幫助父母干家務活可以獲得“自理之星”等,或者讓家長帶孩子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將孩子培養成為具備善良品質的優秀學生。
三、將心理健康專題教育與學科教學結合
學校還可以通過心理健康專題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專題教育是指圍繞當前小學生常常會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展的專題教育活動,這種專題性活動是需要專門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因此教育效果會比較明顯,但是這種心理健康問題不是一次兩次的活動就能夠徹底解決的,需要的是長期性、廣泛性的糾正,此時就需要學科教學的輔助。需要承擔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責任的是全體教師,因此,各學科的教師也需要同樣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挖掘課堂教學中能夠解決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以解決學困生心理問題為例,除了開展以“自信”為主題的專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之外,學科教師在管理學困生時也需要選擇科學的方法,像是與學生進行私下溝通,詢問學生對于學習的看法,并且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意見。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研究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保證小學生身心健康,促使小學生形成正確“三觀”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在全校范圍內為學生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結合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行普適性心理教育,針對心理健康存在嚴重問題的學生則需要進行專門的心理輔導,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其次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圍繞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實行家校心理教育聯合模式。最后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深入挖掘學科中的心理教育元素,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做貢獻。
注:本文為2020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識別與干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50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娜.初探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J].學周刊,2020(32).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