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郝雋
內容摘要:對外漢語語音教學資源的研究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建立語音訓練微信群等方式,結合教學實踐來分析研究留學生對于中文歌曲、影視以及語伴微信群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使用的具體需求,探索如何利用、設計語音教學資源,才能使枯燥的語音練習變得生動有趣且具有操作性。
關鍵詞:對外漢語語音教學 教學資源 教學建議
趙元任(1927)曾說過“作曲家們在給歌詞配曲時,遵從的是詞的輕重音須跟音樂的輕重音相合的原則”,音樂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的重要性、可用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很多對外漢語教師做了較好的嘗試,如設計了用唱歌方法提高學生的韻腹發音能力的實驗(蔣以亮1999);將電影教學輔以視聽法、交際教學法、全感官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為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提供了新選擇與新思路(張明芹2011);通過微信聊天的語音輸入方式減輕學生的焦慮,提高學生的開口度,能更好地保存學生的發音文本,提升教師指導的針對性(袁偉、劉娜娜2010)。
我們通過近三年的對外漢語語音課的教學實踐,認為歌曲、電影、微信群等作為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在語音教學中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效。本文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這三類教學資源的學生需求進行調查,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在語音課課前、課中、課后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途徑。
一.對三類語音教學資源的問卷考察與結果統計
筆者首先對我校2016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留學生做了一個訪談,話題是“你最喜歡的練習語音的方法是什么”,排在前三名的是:聽中國歌曲、看中國電影以及微信聊天。因此,我們選擇了留學生最感興趣的這三類語音教學資源,進行調查研究。
(一)調查對象與問卷設計
調查對象來自我院2016級、2017級、2018級漢教班的留學生,共有76名,分別來自泰國、越南、老撾、緬甸、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國家。其中女生占比69%,男生占比31%。他們都學習了朗讀與正音這門課程,都加入了語伴微信群。
調查問卷共有14題,分為三類:對歌曲類語音資源的調查,共5題;對中國影視語音資源的調查,共5題;對語音課微信群的調查,共4題。
(二)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筆者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為了體現描述的一致性,對百分比的規定如下:0—20%為不喜歡、21%-50%為比較喜歡、51%-80%為喜歡、81%-100%為非常喜歡。
1.對歌曲類語音資源的調查
首先我們調查了歌曲類語音資源的類型,設計了三個問題:你喜歡的歌曲類型是什么?是否需要知道歌曲主要意思?你認為學唱歌曲前要做什么準備?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調查者最喜歡的歌曲類型為“電影主題曲”(67%)和“流行歌”(57%),不太喜歡的歌曲類型為民歌(24%)、兒歌(19%)。學唱歌曲前,他們非常希望能把歌詞翻譯成他們的母語(67%),或者翻譯成英語(24%),也希望知道里面的生詞的意思(52%),很少的學生喜歡讀幾遍歌詞(29%),或者反復朗讀其中的句子(5%)。
在歌曲類語音資源的學習方式方面,我們希望了解學生喜歡怎么學習漢語歌,以及學完歌后的練習方式。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學習歌曲時,留學生(48%)喜歡先聽一遍歌曲,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訓練語音的聽辨能力,然后在教師幫助下,學習歌曲難點詞語的發音,朗讀比較長且有一定難度的句子。留學生(62%)喜歡跟著音樂一起學唱整首歌曲,僅有少數留學生(29%)希望唱給老師聽,或者唱給中國語伴聽(14%),讓其幫助糾正發音。
2.對中國影視類語音資源的調查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留學生(86%)最喜歡的電影類型是“愛情片”,其次是“動畫片”(48%),這和我們調查的學生比較年輕有關,他們的年齡多為19-21歲。占62%的留學生希望在看電影前,老師能簡要介紹一下電影的主要內容。67%的留學生希望老師能播放完整的電影,僅有33%的學生希望看電影片段。
在中國影視類語音資源的學習方式方面,我們發現留學生(57%)希望老師能先解釋一下重要詞語的語音、意義,為下一步的觀看掃清障礙??赐觌娪昂?,有52%的學生更喜歡跟讀電影中的部分句子,有38%的學生表示喜歡配音的練習,這些練習有助于語音的標準、地道。僅有14%的學生喜歡復述電影故事,5%的學生喜歡角色扮演。
3.對微信群語音資源的調查
在調查中,大部分留學生(71%)表示很喜歡和中國語伴用漢語聊天,這樣能保證漢語表達的流暢性、交際性。他們(52%)也希望能跟中國語伴讀一些比較難的詞語和句子,僅有33%的學生希望語伴能糾正他們的發音。
我們考察了微信聊天群中的話題設置,留學生喜歡的話題從高到低排列是:旅游(71%)>中國文化(52%)、食物(52%)>學校生活(38%)>電影(33%)、本國文化(33%)>愛情(24%)、中國的社會生活(24%)>購物(19%)>家庭(14%)>本國社會生活(5%)>新聞(0)。
我們也重點考察了留學生對微信群糾正語音的需求,調查中發現有的留學生希望語伴不糾正自己的錯誤(48%),有的則認為應該糾正每一個錯誤的發音(43%),他們都喜歡在微信中讀語音材料并請語伴糾音(64%)。我們可以大膽假設,留學生希望教師通過句子、短文朗讀時糾正自己錯誤的發音,但在使用漢語進行口語交流時,他們關注點在意義的傳遞、交際的流暢性上,此時微信群的語伴可以適當放寬語音的發音標準。
二.對語伴微信群的考察研究
在2017、2018年、2019年上學期,我們在語音課的課下建了語伴微信群,名字叫“語音互助小組”,每個群里有語音課教師、2-3名中國本科生和一位留學生。通過老師定期發布的語音任務,中外學生以多對一的模式進行輔導和互動。在一個學期的語音課結束后,筆者對群里中國學生進行了訪談,內容包括:在協助留學生完成語音任務時,遇到的留學生的發音問題有哪些?采取了哪些辦法?是否有效等。
1.在聊天群中留學生常見的語音問題有:
(1)前后鼻音的偏誤。例如:分不清an和ang、in和ing等。
(2)聲母讀音混淆。例如:j發成zhi;q發成x等。
(3)聲調不準確。例如:上聲發為陽平;去聲與泰語的聲調第三聲混淆等。
(4)多音字的辨別困難。例如:“還”、“為”等多音字的辨別。
2.中國語伴采用的教學方法
(1)漢外對比法。(例略)讓泰國留學生直觀地區分二者的不同,便于理解和準確發音。
(2)代音法。例如:在遇到q發成x的問題時,中國語伴先錄小視頻進行示范,具體方法是先發“i”的音,然后再發“x”音,最后發“q”的音。要求學生觀看發音視頻并反復練習。
(3)由詞到句法。例如:中國語伴會專門演示某個詞的發音,這個詞往往是學生容易發錯的,比如是“陽平+上聲”的搭配。中國語伴先演示這個詞的發音,再讀出完整的句子,讓留學生進行重復模仿。
(4)積累法。這屬于學習策略,中國語伴會告訴留學生:遇到自己經常讀錯的音,發錯的調,或是覺得辨別困難的多音字,就用本子記錄積累下來。在練習時通過自我監控機制來提高自己語音的正確性。
除此之外,中國語伴還會運用“強化朗讀”、“五度標音法”、“實物練習”、“見面聊天”等方法來解決留學生的疑難問題。
3.語音互助微信群的效果
中國語伴表示,留學生們也不是每個人都很喜歡語音互助小組,有的留學生會把語音互助當成是一個任務或作業去完成,參與熱情不是很高,遇到問題不會主動來找語伴幫忙解決。但是,也有部分留學生表示非常喜歡自己的中國語伴,還會相約見面練習漢語。在學期結束前,語音教師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留學生(81%)很喜歡“語音互助小組”的微信群,認為對自己學習語音幫助很大,甚至希望下學期還能通過這個小組來練習語音。
三.對外漢語語音課三類教學資源的教學建議
著名教育學家奧爾夫指出將語言和音樂的有機結合,讓學生產生心理學動力,可以極大提高學習效率?;诮虒W實踐經驗及留學生問卷調查的結論,我們對三類教學資源在語音課中的應用提出如下建議:
1.對歌曲、影視資源的選擇
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的老師會選擇民歌來教學,但民歌的曲式大多比較復雜,歌詞體現了一定的地域特點,在年輕人中傳唱度并不高。也有的老師覺得兒歌簡單易學,朗朗上口,但是我們的留學生普遍是大學生,有成熟的思想,會覺得唱兒歌過于幼稚。我們每學期會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首歌曲,自己演唱、錄音,我們發現全部學生選擇的都是當下的流行歌曲。
因此,我們建議可實現歌曲、影視資源的集成式設計,可精心挑選幾部電影,通過觀看電影來提高語音聽辨、語音模仿的能力,也可通過其主題曲的學習、演唱,來提高語音的準確性、流暢性。此外,歌曲也可以選擇比較經典的電視主題曲、流行歌曲;電影則多選擇一些愛情片、動畫片,也可以適當選擇動作片和喜劇片。
2.對歌曲、影視資源的加工
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有意義的學習是所有操練的基礎,我們要把歌詞、電影主要內容翻譯成學生的母語,同時,對其中的重點生詞標注拼音、解釋詞義。不過這種翻譯不可喧賓奪主,教師在翻譯時只翻譯出歌曲的主要內容以及常用、難理解、難發音的詞匯,這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歌曲內容,也能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語音(李艷娟2009)。此外,電影的時長比較長,還需要根據情節切分為半個小時左右的片段,供老師在幾次課程中播放。
例如我們每一屆的留學生都非常喜歡《真心英雄》,學唱前我們選出“英雄”、“影蹤”、“熱情相擁”等標注拼音,是為了操練后鼻音;再選出“把握”、“感動”等來操練第三聲;學習“與眾不同”、“全力以赴”等常見成語。
3.課中對資源的運用
將歌曲、影視資源運用到語音課堂教學中,可通過生動、優美、有畫面感的語料輸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語言輸出的積極性。那么資源運用的程序設計就尤為重要,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需求,我們會充分吸收大部分留學生在問卷調查中的需求來設計。歌曲的教學順序為“先聽→學習難點詞語→學習校長的句子→跟著音樂合唱歌曲”。電影則為“觀看片段→學習難點詞語→跟讀部分經典的對白→配音練習”。對歌曲、影視片段的理解,是一種整體的把握,不用象精讀、泛讀課文那樣細致地學習,我們會先讓學生先聽、觀看教學資源,然后掃清部分詞語句子的障礙,跟著音樂合唱歌曲、跟讀對白、配音練習,可以讓學生享受到漢語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實現了語言學習與藝術審美的完美融合。
4.對建立語音課語伴微信群的建議
語伴互助,對二語學習者來講是非常好的課外學習方式,增加了語言操練的時間,培養了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年齡相仿也使他們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增強了二語表達的深度和廣度。語伴微信群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雙方交流的頻率大大提高,還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壓力。我們的語音課為學生一對一建立了語伴微信群,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我們建議:
(1)中國語伴不要過多講解語音知識,而是通過輕松活潑的形式,引導留學生主動操練語音,例如:跟中國語伴一起讀詞語句子,推薦一些短小的現代詩讓學生聽、模仿;給留學生看一些短視頻,然后引導他們去復述主要內容。中國語伴還要充分考慮留學生的性格特征,語音操練活動應該要多樣化,既要提高外向型學生的積極性,又要避免挫傷內向型學生的積極性。
(2)中國語伴和留學生聊天時要選擇其感興趣的話題,如:旅游、中國文化、食物、學校生活、電影等。留學生在口語表達時,中國語伴鼓勵學生流暢地表達,盡量少糾正其發音的錯誤。
(3)語音課的糾音主要是靠經驗教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糾正學生典型的發音錯誤,語伴要做的,只是通過反復聽學生的微信錄音,總結學生的語音偏誤,然后分階段有針對性地提供語音強化練習資料,通過示范、領讀,讓學生聽自己的錄音等多種形式幫助留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發音。
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的教材觀已經發展為資源觀,一切支持漢語教學活動的材料都屬于教學資源。顧明遠(1998)指出教學資源里的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學習小組、課外活動小組、旅行小組、課外輔導員、家長、社會成員等;非人力資源包括各種媒體、實物、實物模型、掛圖,現代媒體有投影、幻燈、電影、電視、語言實驗室、計算機、視盤等。我們認為國際漢語教學資源的名稱比國際漢語教材內涵、外延都要更為廣泛,更加適合互聯網+的教育環境,也更適合學生隨時、隨地的泛在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我們有必要把“教材觀”轉換為“教學資源觀”,并培養教師的教學資源意識,從而提升漢語國際課堂教學的質量。
我們通過近三年的語音課教學實踐,認為歌曲、影視及微信語伴群這三類教學資源能較好地提升學生的語音發音能力,能有效增加語言的輸入、輸出的機會,能一定程度上增強語音課的趣味性。我們認為國際漢語教學資源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更多的主體對象,更開放的姿態和更創新的形式,這意味著更加重視國際漢語教學學科本質特征的探索,也意味著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多元的文化,以及與更多的相關學科產生新的鏈接!
參考文獻
[1]蔣以亮.音樂與對外漢語的語音教學[J].漢語學習,1999(03).
[2]李艷娟.試析外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9(05).
[3]鄒小青.基于微信的對外漢語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5(25).
[4]周芳.對外漢語語音研究與語音教學研究綜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02).
[5]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