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娜
《好的故事》選自統編教材六年級上第八單元第25課。本單元以“走進魯迅”為專題,意在引導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偉大的文學成就以及高尚人格。本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體現魯迅的悵惘和失望以及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同時也表達了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通過對本篇文章的考量與分析,對這篇課文進行了有效的設計,通過教學案例的分析,來考察教師上課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課的內容。
一.《好的故事》教學學情的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對字詞的理解,語言的賞析以及對散文知識等方面的學習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且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增強,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意識,但由于學生和作者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難以理解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借助時代背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品的內在情感。
二.《好的故事》教學目標的分析
新課程標準規定,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設計,三方面層層深入、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因此依據新課程標準,參照單元導讀頁、課后練習和閱讀鏈接,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會寫“擱、綜、澄”等13個生字,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好的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3.品讀“好的故事”,感悟作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心情和對理想生活的憧憬。
根據新課標要求,設定目標1和目標2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3為本課的教學難點。目標1的設計可以使學生通過識字認字,讀懂文章,梳理文脈,為較好的進行文本學習奠定基礎。目標2的設計,是依據小學學生的學情,該年齡階段,不要求掌握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充分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只需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能夠通過閱讀,來掌握“好的故事”好在哪里?作者是怎么敘述故事的,能夠了解故事內容即可。目標3是通過閱讀鏈接,讓學生簡單了解背景知識,在背景中了解作者夢中的“好的故事”其實是當時社會條件下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些東西,讓學生初步感悟作者當時的矛盾心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好的故事》教學方法的分析
教學有法而學無定法。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使用的,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學有法而學無定法。”因此本節課將采用創設情境、示范朗讀的教法,以及朗讀感悟,合作探究的學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一讀,識字與認字;二讀,讀出感情與節奏;三讀,品味內容和情感。在課堂中經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形式,讓學生自覺深入文本探究,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朗讀、增加感悟,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進行學習,身臨其境的感受文章的情感和韻味,增強對文本的記憶與理解。
四.《好的故事》教學過程的分析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課堂一開始,我會這樣說:“同學們,大家晚上睡覺的時候做過美夢么?誰愿意跟老師和同學們分享一下?”鼓勵學生短暫發言分享后,我將做簡單總結:“大家的夢境真是千奇百怪又趣味橫生,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夢境,學習第25課《好的故事》。”
這樣的導入很容易拉近作者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融入文本學習中,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課堂氛圍。
(二)初讀故事,掌握字詞
學生經過課前預習,已經初步掌握了本課的生字詞,我隨機抽查學生檢查預習情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接著我會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讓學生練習書寫,并要求學生書寫前注意觀察字的筆順和間架結構,做到書寫美觀。然后重點講解“驟”的筆順,提示書寫時應保持字的緊湊性,接著我會進行疑難詞語教學:“同學們,這篇文章中的很多詞語的運用和現在有一定差異,我們不妨來找一找!”學生依次找到以下幾個詞語,接著我會展示提前準備好的表格,讓同學們按照表格中提示進行歸類,并將學生的答案整理并展示。接著我會挑出“潑剌”、“皺蹙”等詞語放在具體句子中講解,使學生借助詞語的原義并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義,這樣的設計通過對比白話文和現代文用詞的差異,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生字詞解決后我會讓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以及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的兩個問題。學生經過閱讀,能找出以下句子,進而總結出文章其實是作者的一個夢,按照“夢前——夢中——夢醒”的順序描寫,層層深入。
這樣的設計幫助學生掌握生字詞,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自主學習法排除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完成了教學目標一,也突破了第一個教學重點。
(三)再讀故事,深入感悟
本環節,我先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并思考:本課題目是“好的故事”,那么“好的故事”好在哪?學生通過閱讀能從文章中找到“這個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等句子,進而歸納出“好的故事”就是指“美麗、幽雅、有趣”的故事。我會繼續追問:“那美麗、幽雅、有趣在文中具體體現在哪呢?”學生通過剛才的閱讀會說:好在“美的人美的事”。然后我會把學生分為兩大組,通過組內互讀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文章中體現“美的人美的事”的句子和重要字詞。接著我會讓兩個組展示討論結果,并將其匯總在提前準備好的表格中。其中一組學生會找到“美的事”的句子如“都倒映在碧澄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漿,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并水力的萍藻游魚,一同蕩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相互融合,剛一融合,卻又退縮,附近與原型”等;另一組學生會找到描寫“美的人”的句子如“帯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等。最后我將示范朗讀這些語句并讓學生思考這一“美麗、幽雅、有趣”的畫面究竟美在哪?我預設學生會說美在自然景物,有濃濃鄉土氣息等答案,我會肯定學生答案并告訴學生:這樣自然的美的事和淳樸的美的人構成作者向往的美好生活。
這樣的設計運用多種方式朗讀以及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完成教學目標二的同時突破了第二個教學重點。
(四)品讀故事,體會情感
本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閱讀鏈接對比研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并思考:這兩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找出段落中“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和“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這兩句,得出作者內心的失落,迫切的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會對學生答案給予肯定并追問:“同學們,作者描寫得好的景物和人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再平常不過了。但為什么在文中作者卻說那么想要追回完成并留下它?”對于這個學生不太好理解的問題,我會結合時代背景幫助學生理解:當時的中國極其混亂,人民生活十分艱苦。所以如此平常的景和人也顯得彌足珍貴,現實生活的殘酷,讓作者對夢中美好生活迫切追求并熱烈憧憬,這篇文章也寄以作者的期望。最后我會讓學生再讀課文最后兩段,同時擦掉板書中的“美麗幽雅有趣”,抹去魯迅夢境中最美好的部分。這樣的設計通過對比告訴學生美的生活只存在于魯迅的夢境之中,但是夢醒后的現實一無所有,只有“昏暗的燈光”“昏沉的夜”,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理想與現實矛盾的心情和憧憬美的生活。
本環節對于小學生而言很難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教師通過研讀課文并借助相關資料和時代背景讓學生先去了解當時作者所處的境地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了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課內提升
本環節我會先做簡單小結:本篇課文選自《野草》,學生通過本節課學習,體會了魯迅夢境中“永是生動,永是展開”的“好的故事”。同時感悟魯迅對美好夢境的追尋以及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般的美好希望。接著我會讓學生重新回到課堂開始討論的話題,讓同學們也像作者一樣分享一個自己做過的最想回憶、追回并實現的美夢。”
這樣的設計能使學生更好掌握并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內容,提高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讓學生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總之,教學設計的撰寫一定要依據新課程標準,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情、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都進行細致的分析,只有每一部分都充分的把握好,分析到位,才能能使教師真正的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的學好文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2017年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中小學學科教育科學研究基地建設項目“首批河南省中小學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基地(中小學語文)”。
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時代背景下卓越語文教師培養實踐與創新研究”研究成果(編號:2019SJGLX389),河南省教育廳中小學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基地項目文章。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