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觸碰法律紅線 身心健康才能持續奮斗
職場如戰場。有人說,人生就是奮斗,也有人說,“996”是一種“福報”。第一句話沒什么錯,但如果連“996”都一起美化,恐怕就有點離譜。作為曾經的“過勞死大國”,日本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國2020年人均工作時間比上一年減少了58小時,比3年前則減少了超過100小時。之所以出現這種明顯改觀,是因為日本政府于2019年制定并通過了《勞動方式改革關聯法》,第一次設置了加班時間上限,以及對相關企業的懲罰規則。你的企業是否還在“996”?
@心如止水
在“996”工作制下,去掉睡覺休息和通勤的時間,恐怕與家里人見個面、打個招呼都難。這樣下來,個人連自我充實都很困難,更難以盡到家庭義務。那些倡導“996”的老板,或許覺得自己也是這么“苦”過來的,甚至對自己更狠,才打下了一片江山。但是,老板的成功故事,不能復制在員工身上,更不能為其壓榨勞動者的行為提供任何正當性。
@房貸小孫
或許有人會說,“996”是很辛苦,可是加班加點能拿到加班費,難道不香嗎?多拿一點加班費,固然是好事,可是沒有限度地加班,置自己的身心健康于不顧,必然會為健康埋下“炸彈”,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小時工
不論支持者如何為其辯護,“996”工作制都觸碰了法律的紅線。勞動者的休息權利不是小事,為了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時間,我國勞動法明確了工作時間的上限,如加班“一般每日不得超過1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等等。“996”工作制顯然超過了勞動法的加班時間上限,其違法屬性一目了然。
@YY會聊天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996”意味著極限延長部分勞動者的工作時間,與此相對應,另一部分勞動者可能陷入無事可做的境地。在“996”工作模式下,企業也不會是最終的受益者。以人為本是企業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倡導“996”,把勞動者看作流水線上的機器零件,到頭來,勞動者也會把企業看作毫無人情味的冰冷機器,其積極主動性必然受到削弱。
翻轉君
一言以蔽之,“996”工作制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奮斗有錯。勞動是光榮的,只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只要在法律框架范圍內,勞動者的奮斗永遠值得鼓勵。問題的關鍵在于,奮斗應當為勞動者帶來幸福,而不能傷害、透支他們的身心健康。也只有在確保休息權的基礎上,勞動者的奮斗才能做到“可持續”。
流水賬式周報,消磨年輕人工作熱情
如果調研這屆年輕人在日常職場中最頭疼什么?周報和加班名列前茅。如今,大廠大小周開始取消了,周報還是取消難。對年輕職場人士而言,很多周報成了不勝其煩的負擔,但又是職場的固化流程、通用儀式,躲不起也惹不起,只能疲于應對。你是否也中過周報的毒?
@圈圈
本想好好寫周報的人,也會被帶偏了,畢竟領導不會評估周報背后的真實度,很可能只是一掃而過,使得“糊弄學”高手紛紛上線,既然要“爭奇斗艷”,誰還不會使勁表演?于是大家都開始在周報里生編硬造、胡謅八扯,廢話連篇,復制粘貼一條龍,寫出來就像流水賬,毫無營養、沒有價值,堪稱消磨工作熱情的第一大“利器”。
@多啦A夢
內卷在周報里的體現,就是職場人士開始攀比誰周報字數多,誰周報寫得大而全。更糟心的是,因為領導沒空關注到每個人,也就讓摸魚黨鉆了空子。同事里有的人明明沒啥產出,但周報里總擅長把別人的功勞當自己的成績,可謂“周報合并工程師”。
@東邪西毒
周報是“職場生活中最反人類的一項任務”。更別提還有月總結、雙月總結,季度總結、年中review、年度復盤,年初務虛、年中自查、年末回顧……五花八門,形式多樣,令人“頭禿”。
@王律師
周報本身作為一種效率工具與管理手段,無可厚非。站在領導角度,周報不僅節省了管理者的時間,也是信息透明的一種體現。對員工來講,周報也可以匯總工作、促進認知迭代。因此,周報并非一無是處,年輕職場人反對的不是周報本身,而是掉入形式主義陷阱的周報與日益僵化的周報制度。
@開門見山
破除周報的形式主義迷障,第一步就是別再拿周報的好壞來衡量員工是否優秀,讓周報歸周報、考核歸考核,還周報以純粹,讓其內涵簡單點,回歸初衷。
翻轉君
一個合理而健康的周報,其目的應該是復盤自己的工作進度,階段性反思自己的項目得失,挖掘可以優化改善之處,進而把工作梳理得井井有條,安排得明明白白,讓自己在職場中更加如魚得水,對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周報是寫給自己看的,而不是刻意寫給領導看。如果單純是為了應付上級,那就大可不必了。年輕人的大好年華,何必浪費在這類膚淺的職場表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