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宇
最近共同富裕的話題一直穩居熱搜榜,我們知道,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奮斗。不少人進行自我反思,網上那些動輒年薪百萬、月入十萬的人,什么時候才能輪到自己?職場人的真實工資水平是多少?何時能實現共同富裕?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早期農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儒家的“大同”理想等,都是其集中體現,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眾對于沒有束縛、沒有壓迫、沒有貧窮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天下大同”與共同富裕有相通之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通過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提高。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圍繞共同富裕的專門部署,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新的百年奮斗目標,提出了新的時代發展要求。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所以,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三次分配的概念被重點提及,它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需要政府充分用好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工具,平衡區域、群體間的落差,也需要各類市場經濟的主體將共同富裕納入內在的發展邏輯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經濟的基本細胞。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企業應展現出更大的擔當。企業著眼長遠,通過踐行企業價值,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助力共同富裕邁上新的臺階,最終自己也會是受益者。本期專題策劃——共同富裕,傳遞企業力量。為讀者描繪了職場人眼中的共同富裕的畫像,以及為實現共同富裕,企業應如何進行組織變革,將蛋糕做大并分好蛋糕。正所謂藍圖已經繪就,奮進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