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堅守戰略,把握人性,擺脫戰略陷阱,變壞事為好事呢?我有五個建議。
●對趨勢變化保持敏銳的感知
企業發展的階段不同,經營者運作企業的方式也不同。小老板兢兢業業地把該做的事做好就可以;中老板除了把事做正確,還必須懂得如何做正確的事,懂得市場競爭的策略、手段,懂得管理團隊的打造與企業文化的宣導;大老板除了會做“事”與“市”,還必須具備戰略思維能力、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能緊扣時代脈搏,引領市場潮流,成為 “火車頭”。
●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生存智慧的絕佳寫照。知人者知曉這是何樣的社會、怎樣的環境,對趨勢變化保持敏銳的感知;自知者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誰,有多少斤兩,具體來說就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發揮長板效應。任何企業家都要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充分發揮這些能力。
●時刻保持敬畏之心
不要老想著人定勝天,人首先要認識規律,尊重常識。只有掌握企業發展規律,才能把握企業的生存密碼。人間正道是滄桑,市場是公平的,你用什么方式與市場對接,市場就會用相匹配的方式回饋你。未來行業的規律性會更強,企業要科學地進行戰略定位,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隨時保持歸零心態
越是成功的人,自我認知越難,因為他們有著豐富的成功經驗,可是當世界在變經驗卻不變的時候,經驗就會成為絆腳石。一個失去自省能力和學習能力的人,無論有多么輝煌的過往,失敗只是早晚的事。唯有長期堅持批評和自我批評,才能找到差距和不足,才能找到前進的方向。否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以歸零心態應對世事沉浮,是對過去的榮耀、挫折的舍棄,也是對人生經歷的揚棄。
●學會做減法,拒絕誘惑
人生如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有些人速度也不慢,但路選錯了,所以永遠到不了目的地。這就體現了戰略的重要性。企業家必須經得起誘惑,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有所堅守,在一個很清晰的軌道上走,即便轉換也是前一步為后一步打基礎,這樣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前段時間的阿里事件,很多人說是阿里的企業文化出了問題,我認為,“事件”本身并不是一個組織的文化,但如何對待、處理發生的“事件”,才是一個組織企業文化的表現。一個組織無論文化多么強大,都不敢保證絕不會發生某種事情。只能說,一個企業的文化很強大,一旦發生某種事情,它絕不容忍。
對企業文化的理解,現實中還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企業文化神秘化。這看著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會導致我們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誤入歧途。比如有人講,企業文化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制度解決不了的,文化來解決。把企業文化搞得很神,這是不對的。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有兩個問題:
●混淆了結果與過程
企業文化像空氣一樣,這是一種“形成了強有力文化”的結果。但到底怎么形成這種強有力的文化才是關鍵,才是企業管理應該關注的問題。否則,我們總以為有一種神招,或者是神秘的存在,我們找到了,就找到了這種“神”似的空氣。
●撕裂了文化與行動
企業文化像空氣一樣,是把企業文化描述成一個獨立的存在,這是不對的。觀念與行動一體兩面,觀念是通過行動來體現的,不是口頭講的,也不是貼在墻上的。企業的戰略決策、經營活動、管理機制、行動風格(組織氛圍)、事件處理等等,這些行動背后體現了一個組織的文化。一個組織就是在戰略決策、經營活動、管理機制、工作行動、事件處理過程中,不斷調適、強化自身的行動與想要的導向、原則的一致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慣性,企業文化就成了所謂的“像空氣一樣”的存在,就是強有力的文化。如果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文化,組織的導向和原則就處于一種混亂態。因此,企業的文化建設需要“全面的落地”與“持續的建設”。不然,很難形成強有力的文化,或者形成文化之后也會稀釋和變異。
需要記住的是,文化建設的關鍵是“全面而且永遠是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