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波
1934年11月27日,舉世聞名的湘江戰役,紅軍突破湘江,踏上漫漫長征路。湘江戰役雖然慘烈,但保存了紅軍主力,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開始。中央紅軍突破湘江后翻越老山界,于12月5日進入少數民族聚居的龍勝地界,12月14日離開龍勝縣境,歷時10天。中共中央及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紅一、紅三、紅五、紅八軍團等主力紅軍都從龍勝經過,中央機關、中央紅軍指揮部等分別在江底、馬堤東升、芙蓉、偉江洋灣、平等龍坪、廣南等地駐扎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云、博古、王稼祥、張聞天、朱德、彭德懷、葉劍英、楊尚昆、劉伯承、聶榮臻、胡耀邦、李維漢、董必武、徐特立、韋國清等眾多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軍事將領都隨紅一方面軍經過龍勝,在龍勝戰斗過、生活過。紅軍長征過龍勝,留下了許多歷史痕跡和感人的故事,是紅軍長征留給龍勝各族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軍長征經過龍勝的主要歷程
1934年12月初,紅軍突破國民黨反動派設置在湘江的第四道封鎖線,翻越老山界,首先進入龍勝縣境的是左路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二團。12月5日,中共中央軍委在興安縣的塘洞(今屬資源縣)獲悉,桂軍第七軍正在向龍勝方向運動,敵前鋒第十九師已經進抵龍勝官衙(今和平街),在向龍勝縣城推進,有意在馬堤一帶阻擊紅軍,即命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二團趕到馬堤河口、八灘布防。
12月6日,中路中央軍委第一縱隊(即野戰軍司令部)和左路紅三軍團進入龍勝,駐扎在江底街。紅三軍團前衛第四師從興安中洞出發,經竹林界進入靈川縣新寨,然后翻越才喜界,到達龍勝縣矮嶺、周家一帶。
12月7日,軍委第一縱隊在江底休息。紅三軍團第四師前進到馬堤河口、八灘,架設浮橋做渡江準備;前鋒紅十二團于17時左右進至寨納(今泗水街)布防。軍團直屬隊及第五師由興安縣新文出發,經孟等界、李家、銀礦山(李江)到達龍勝江底、泥塘地域;后衛第六師當天留守興安中洞,向大榕江、靈川方面警戒,于17時取道才喜界、黃家寨、黃毛坪到達龍勝矮嶺、矮嶺河口宿營。
12月8日,軍委第一縱隊由江底出發,渡江后經接龍、牛頭恭、地林頭、龍塘坪、田灣、塘坊,翻越黃強界進入洛巖、秧地(即坳頭)地域。第二縱隊由興安縣花橋、猴背(今屬資源縣)出發,經界碑、白竹到達江底,然后沿著第一縱隊線路進至田灣、塘坊地域。紅三軍團主力推進至里排、馬堤街地域,并派一個團進到碧林、坪寨一帶。第六師在矮嶺河口地域遲滯追敵;紅十二團在寨納附近與桂軍第五十六團激戰。紅一軍團主力(軍團部及第一師)由湖南城步縣茶園出發,經五團、芙蓉、布弄中洞,到達里木、白竹坪一帶。紅五、紅八軍團分別從興安縣塘洞、滿山溪出發,經猴背、花橋、界碑、白竹進至龍勝江底、龍塘坪地域。
12月9日,紅軍各軍團在龍勝縣境內西進。線路是:軍委第一縱隊由洛巖、秧地出發,到洋灣、潘寨宿營;第二縱隊由田灣、塘坊出發,沿著第一縱隊線路進至芙蓉、橫水地域。紅三軍團從里排、馬堤街出發,分三路推進,主力經過牛頭、百灣進至朗其、大灣、新寨、老寨一帶;紅五師完成扼守馬堤通往碧林要道任務后,15時撤至碧林白巖一帶宿營;紅四師第十二團在馬堤河口、鳥坳、萬人界、杉木坳一線與桂軍激戰后,于16時左右到達碧林一帶宿營;紅十、十一團趕到樂江石村河口、獨境布防。紅一軍團主力由里木、白竹坪出發,翻越新坳界經東社、昌背、甘銀沖到達廣南、平等地域。紅五、紅八軍團由江底一帶出發,沿著軍委第一、第二縱隊路線,進至東寨、洛巖、木林沖、芙蓉地域。
12月10日,各路紅軍在龍勝境內繼續西進。軍委第一縱隊由潘寨、洋灣出發,走連洋沖翻越雞心界,經過太平、平熬進至龍坪寨;第二縱隊從芙蓉出發,沿紅一軍團線路進至廣南宿營。紅三軍團主力,從朗其、老寨、大灣一帶出發,經過涼坪、石地、平黃到達江口;紅五師由碧林、白巖出發,經石京到江口與主力匯合,然后經石村洞口到達獨境、庖田廣南城一帶。紅一軍團主力從廣南、平等出發,走寨江沖翻越廣西壕,經平溪到達湖南綏寧縣流源(今屬通道縣)地域。紅五軍團由東寨、洛巖出發,經城步縣五團,翻越九斗界到達潘寨宿營。紅八軍團由芙蓉出發,沿著軍委第二縱隊路線進至昌背、廣南地域
12月11日,各路紅軍分別翻越廣西壕、涼傘界,離開龍勝進入湘西。路線是:軍委第一縱隊由龍坪出發,沿著紅一軍團主力路線到達湖南綏寧流源地域;第二縱隊由廣南出發,經南斜走盤胖翻越涼傘界,經過傳素到達湖南綏寧晨口(今屬通道縣);紅三軍團由獨境、廣南城出發,分兩路前進,一路(主力)沿著軍委第二縱隊線路前進,到達湖南綏寧長安堡(今屬通道);一路經過普團、西腰到達湖南隴城,其后衛部隊在光明、獨境、庖田一線與桂軍第二十四師激戰整日。紅五軍團從潘寨出發,經過中洞、白竹坪,翻越新坳界到達昌背地域。紅八軍團從昌背一帶出發,經甘銀沖到廣南后,沿著紅三軍團主力路線進至湖南馬龍、晨口地域。
12月12日,紅五軍團由昌背出發,經甘銀沖、廣南寨、盤胖,過栗子界進入湘西。紅三軍團后衛1個團完成阻擊任務后,走普團、西腰向湘西方向追趕主力。
12月13日,紅軍一支收容隊百余人,于上午8時左右,在馬堤潘寨(今屬偉江)遭桂軍伏擊,傷亡30多人。
12月14日,紅軍最后一支收容部隊百余人于中午時分,在平等寨江被桂軍襲擊,傷亡7人、被俘40多人。其余紅軍翻越廣西壕進入湘西。
紅軍長征在龍勝發生的重要戰斗
兩河口阻擊戰是紅軍長征過桂北的最后一戰。兩河口是指龍勝馬堤(八灘)河口和樂江石村(現在江口)河口,是紅三軍團必經之地,離這里往北不到30千米的地方,就是中共中央和紅一縱隊、紅二縱隊駐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張愛萍將軍在回憶兩河口阻擊戰時寫道:“因地形上不利于我軍作戰,所以我四師有兩河口以東掩護全軍團及整個野戰軍通過兩河口的任務。這是多么重大的一個任務呀!”凸顯了兩河口阻擊戰的重要性。
紅軍突破湘江后,蔣介石、李宗仁都清楚龍勝是紅軍北去湖南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或西進湘西、貴州的必經之地,遂對在龍勝境內“圍殲”紅軍作出了重大的軍事部署。雖然桂系有保存實力、防止蔣介石中央軍進入廣西的圖謀,但伺機給予紅軍重創并驅離紅軍,則是必要的戰爭選擇。為堵截紅軍,李宗仁、白崇禧派出桂軍精銳第十九師、第二十四師6個團到龍勝阻擊紅軍。這是突破湘江后,中央紅軍又一次面臨的生死之戰。獲知國民黨軍在龍勝截擊紅軍的意圖,中革軍委電令彭德懷,要求紅三軍團務必在馬堤河口遲滯敵軍。
1934年12月6日,紅三軍團第四師十二團趕到龍勝馬堤河口布防。12月7日,紅十二團在寨納(泗水街)設置第一道防線,紅四師第十、十一團趕到馬堤河口架設浮橋,在泗水大巖底的雞頸嶺、水牛塘、鳥坳設置第二道防線。12月8日早上,戰斗以紅軍偵察兵擊斃桂軍副連長莫少卿打響,紅三軍團阻擊部隊與桂軍第十九師五十五、五十六團展開兩天激戰。桂軍的武器裝備遠遠強于紅軍,但紅軍將士面對強敵,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反復與敵人爭奪陣地,成功地阻擊了敵人強大的進攻,保衛中央紅軍安全通過馬堤進入平等地域。
這一仗紅軍殲敵數十人,也付出了犧牲數十人、被俘200多人的代價。黃克誠將軍在回憶馬堤河口阻擊戰時寫道:“此役打得也相當艱苦,紅軍受到不小的損失……”雞頸嶺迄今還保存著完好的紅軍作戰戰壕,登上戰壕會令人情不自禁的熱血沸騰。
桂軍判斷紅軍進入平等的動向,遂派出駐扎在瓢里的第二十四師七十、七十一、七十二團,企圖在樂江石村河口截擊并消滅紅軍。紅三軍團也派出兩個團迅速趕到石村河口、獨境布防。10日早晨,紅軍趁大霧對敵展開進攻,與桂軍爭奪能遏制河口重要通道的鄧家嶺。桂軍有炮火支援,火力強大,一度封鎖了河口通道,戰斗打得異常激烈。紅軍英勇頑強,奮力拼殺,最后擊潰敵軍,保護紅三軍團主力安全迅速通過石村河口。11、12日,紅三軍團梯次設置一道道防線,在獨境、光明、庖田等地有效阻擊了桂軍的強大進攻,保護中央紅軍安全離開龍勝進入湘西。
龍勝兩河口阻擊戰,紅三軍團將士英勇頑強,向死而生,粉碎了國民黨在龍勝重創紅軍的軍事圖謀。
紅軍長征過龍勝留下的歷史遺跡和故事
紅軍強渡湘江的時候,就考慮到進入苗瑤等少數民族地區,如何團結少數民族群眾并取得信任和支持的問題。中央紅軍在1934年11月29日頒布《關于瑤苗民族工作的指示》和《關于對瑤苗民的口號》,這是中共較早發布的民族政策。紅軍經過的灌陽、資源等縣只是部分瑤族、苗族居住的村寨,龍勝則是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紅軍進入龍勝,一路宣傳中共的民族政策,宣傳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紅軍不僅嚴格執行黨的民族團結政策,經過各民族村寨,對百姓秋毫無犯,在經過龍坪寨、廣南寨時,還幫助群眾奮力搶救受火災民房,紅軍給受災侗族群眾發放錢物,幫助解決群眾疾苦等,給少數民族群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取得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廣泛支持。龍勝各族群眾從此認定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是窮人的軍隊,是自己的親人。
紅軍過龍勝,留下了許多歷史的痕跡,如紅軍烈士墓、紅軍樓、審敵堂、紅軍洞、紅軍橋等,泗水的白面紅軍巖意義最為突出。紅軍巖位于泗水鄉周家村的白面瑤寨內,原名龍舌巖,1934年12月6日,紅三軍團第四師首長找到并召集1933年瑤胞起義的首領楊進芳、楊進六及寨老余鳳生等人,在龍舌巖下召開秘密會議。會上,紅四師首長對他們講解宣傳了黨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主張,明確表示紅軍是保護老百姓的,鼓勵瑤胞繼續斗爭,再尋光明,并給群眾發放了槍支。余鳳生等人回到瑤寨,說紅軍是好人,叫躲藏起來的群眾回到寨上,給放了“蠱”的井水解“蠱”,以便紅軍飲用,并相約第二天為紅軍送行。紅軍宣傳隊在龍舌巖石上刻下“紅軍絕對保護傜民”“繼續斗爭,再尋光明”等標語,把過去對少數民族帶有歧義的“猺”改寫為單人旁的“傜”,表明紅軍對少數民族的充分尊重。紅軍走后,瑤族群眾就把龍舌巖改稱為紅軍巖。
白面瑤寨旁寺廟的3個出家人,耳聞目睹紅軍過瑤寨的一舉一動,深感紅軍是老百姓的隊伍,在江底建新的石壁上刻下“朱毛過瑤山,官恨吾心歡,甲戌孟冬日,瑤胞把家還”的山歌。石刻拓印現為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
紅軍長征過龍勝留下了十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我們要盡快做好主要遺址的認定和保護工作。
邊走邊開的“飛行會議”形成戰略決策
湘江戰役的慘烈教訓,紅軍向何處去成為紅軍領導層爭論的焦點,李德、博古的軍事部署是北上與賀龍、蕭克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但是蔣介石已命令湘軍在湖南境內布下重兵等著紅軍,選擇北上,紅軍必然遭受毀滅打擊,只能西進貴州避開強敵保存實力。翻越老山界后,中共中央和紅軍領導層就一直在爭論、爭吵。李德在回憶錄里寫到,黎平會議之前有過一次“飛行會議”,毛澤東爭取了王稼祥、張聞天的支持,得到周恩來的支持,與博古、李德據理力爭,形成紅軍西進貴州的決策。現在有的文史研究者認為通道會議就是李德所說的“飛行會議”,既然是飛行會議,應該是邊走邊開,邊爭論。而這個“飛行會議”的過程主要發生在龍勝境內,時間是12月8日至10日,地點在龍勝的東升、洋灣、龍坪,通道會議應該是“飛行會議”的結束之會,向西戰略轉兵的決策主要形成過程就是在龍勝。
紅軍過龍勝,得到了必要的休整,更有充分的時間分析接下來應該往何處去。可以說,龍勝是紅軍向西戰略轉兵決策的重要節點,從紅軍在龍勝的行進線路和朱德12月8日在龍勝馬堤東升發出的《我野戰軍繼續西進及九日行動部署》的軍事電文也可以得到證實。電文主要內容:一是通報國民黨湘軍主力已在新寧、武岡、綏寧、靖縣、洪江運動布防;二是部署野戰軍9日繼續西進。其中命令林彪的一軍團要鉗制城步追敵,消滅沿途團隊,迅速占領通道。西進的命令十分明確。朱德在9日、10日的軍事行動電文,都是紅軍西進的部署。馬堤河口阻擊戰后,部分紅軍被俘,國民黨桂軍12月9日的《桂軍周師長祖晃佳戌電》作戰電文中有關“‘匪軍西竄的目的地系貴州”等語,也反證了當時紅軍西進的軍事意圖已經形成。這些軍事電文都是紅軍西進戰略轉兵最有力的證據,收集整理好紅軍長征過龍勝的這段歷史資料,可以填補紅軍長征史上的這段空白。
紅軍長征過龍勝的歷史意義和基本判斷
紅軍是宣傳隊。紅軍長征過龍勝,積極宣傳中共民族政策;龍勝是黨的民族政策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最早成功實踐的地方,為后來紅軍順利通過其他民族地區提供了直接經驗,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鑒。紅軍長征經過龍勝少數民族聚居區,是一部中共民族政策成功實踐的歷史篇章。
紅軍是戰斗隊。兩河口阻擊戰是湘江戰役的結束之戰,是保衛中共中央、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戰斗,龍勝境內一系列戰斗是湘江戰役的范疇,紅軍將士英勇作戰,氣壯山河。龍勝有13座紅軍烈士群墓,數百紅軍將士長眠在龍勝這片土地上。這一座座豐碑在深情地述說著紅軍長征過龍勝這段壯懷激烈的歷史,詮釋著紅軍英勇頑強、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不被一切敵人壓倒而敢于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精神。
紅軍在龍勝得到有效休整。龍勝少數民族群眾給了紅軍有力的支持,紅軍力量得到聚集,浴火重生。紅軍在龍勝堅定地宣傳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對百姓秋毫無犯,取得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任,他們給紅軍帶路、通報情況、挑擔子、救治傷員、收留傷病紅軍等,給了紅軍很大的支持。3萬紅軍過龍勝10天,龍勝各族群眾為紅軍提供了食物、衣物等生活物質的保障,為紅軍西進聚集力量,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紅軍是播種機。紅軍長征過龍勝留下革命的火種,薪火相傳,龍勝是當之無愧的革命老區。1947年,龍勝爆發“小江起義”,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在龍勝統治的第一槍。1949年桂北游擊隊成立,之后分別在馬堤成立東區游擊隊、在平等成立北區游擊隊。面對人數、裝備大大優于自己的敵人(國民黨桂系正規軍隊曾經有7000多人在龍勝“進剿”游擊隊),游擊隊不畏艱險、英勇作戰并不斷壯大(發展到約700人),打了大小40多仗,犧牲10多人,斃俘敵500多人,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軍進抵湖南城步,龍勝游擊隊派人前往城步與解放軍接頭,匯報情況。解放大軍分析龍勝情況后,決定不進龍勝,并送給游擊隊輕機槍兩挺、步槍30支、軍用電話機兩臺、錦旗一面,游擊隊如虎添翼,英勇作戰,最后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在龍勝的統治,徹底解放龍勝。龍勝成為廣西唯一沒有解放大軍入境,由游擊隊自己力量解放的縣。難能可貴的是,龍勝的侗族、苗族、瑤族、壯族、漢族群眾都有參加游擊隊,2013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認定龍勝各族自治縣為革命老區。紅軍長征因傷留在龍勝境內的戰士有10多位,他們是紅軍留下的革命火種,他們是紅軍長征精神薪火相傳的歷史見證。
紅軍長征過龍勝10天,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留下了寶貴的長征精神,我們應該把這份寶貴的資源和精神財富轉化為紅色旅游資源,融入學習黨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育,融入鄉村振興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