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青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云逸、陳豪人、韋拔群、雷經天等成功發動和領導了百色起義,這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規模和影響較大的革命武裝起義。百色起義的勝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創建了右江革命根據地。50天后,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人成功發動和領導了龍州起義,這是繼百色起義之后又一次威震南疆的革命武裝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創建了左江革命根據地。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把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一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廣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實踐。
創建左右江“工農武裝割據”根據地
1929年8月下旬,25歲的中共中央秘書長鄧小平受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派遣,化名鄧斌,從上海繞道香港,再到廣西的北海,最后抵達廣西省府所在地南寧,以中共中央代表的秘密身份領導廣西黨的工作,發動武裝起義。這是鄧小平獨當一面領導一個大的戰略區域全盤工作的開始,是鄧小平展現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才華的重要發端。
臨行廣西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在上海市云南路447號隱蔽的二樓辦公室囑咐鄧小平,要與思想較為進步的廣西新軍閥俞作柏、李明瑞搞好關系。1929年3月第一次蔣桂戰爭時,蔣介石依靠俞作柏、李明瑞的3個師倒戈,把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桂系軍閥擊敗并趕出廣西;6月,俞作柏當上了廣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擔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兼軍事特派員。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二人是親姑表兄弟,屬國民黨的“左派”,蔣介石對其是利用而并不信任,因此他們愿意與共產黨合作,希望中共方面給予支持,要求中共派干部到廣西工作,共同建設新廣西。俞作柏的弟弟俞作豫是共產黨員,參加過廣州起義,第一次蔣桂戰爭時,他根據中共黨組織的指示,到俞作柏、李明瑞部隊做秘密工作。俞作柏執掌廣西大權后,常與李明瑞、俞作豫一起研究重要事項,所以,中共以俞作豫為內應,從5月開始,先后派出一批干部到廣西開展工作,如張云逸、陳豪人等,之后又派鄧小平來領導中共廣西黨組織的全面工作。
中共中央之所以選中鄧小平,就是因為他政治堅定,組織能力強,而且,鄧小平1927年春從莫斯科回國后,受黨組織的派遣,到馮玉祥部創辦的中山軍事學校工作過,擔任政治處處長,積累了統戰工作和武裝工作的經驗。為此,周恩來要求鄧小平盡快尋找舉行工農武裝暴動的出發點和切入點。
鄧小平對外公開身份是廣西省政府秘書,由33歲的中共中央特科交通員龔飲冰負責機要工作并隨同前往南寧。
8月底,已抵達香港的鄧小平立即同中共廣東省委取得聯系,在跑馬地鳳凰臺附近的一座公寓里,與賀昌(時任中共中央巡視員兼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和聶榮臻(時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省軍委書記)見面。鄧小平聽取了賀昌和聶榮臻關于廣西情況的介紹,對廣西地區中共黨組織的情況和廣西的政治局勢有了初步了解。
關于俞作柏、李明瑞二人,聶榮臻說,俞作柏在大革命時期擔任黃埔軍校南寧分校校長時,就支持工農運動,曾因捐槍資助廣西農民自衛軍而遭到李宗仁、白崇禧的通緝,被迫寄居香港。在港期間,他與中共廣東省委負責人李立三、惲代英、楊殷等常有聯系。李明瑞在北伐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旅長、師長、副軍長等職,參加過汀泗橋、賀勝橋等著名戰斗,是北伐軍中的一員驍將。這次主政廣西后,在中共統戰策略的影響下,他們釋放了“清黨”中被國民黨政府監禁的共產黨員和進步分子,并吸收他們到政府和軍隊中工作;俞、李還同意開放工農運動,恢復工會和農民協會組織。
關于派遣干部,賀昌說,黨組織已利用各種渠道和關系,陸續派了20多名軍政干部到廣西省政府各部門和軍隊中工作。他們都未公開共產黨員的身份,與組織上基本都是單線聯系。這些軍政干部中有張云逸、龔鶴村、葉季壯、李謙、陳豪人、袁任遠、李樸、何世昌、宛旦平、馮達飛、魏柏岡、沈靜齋、許卓、袁也烈、史遽然、余惠、李干輝等。
關于廣西當地農民運動,賀昌已于8月中旬指導中共廣西特委在南寧召開廣西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會議選舉成立以雷經天、韋拔群為正、副主任委員的廣西農民協會籌備處,制定了《農民運動的策略》,為下一步組織發動農民暴動并推翻反動封建統治打下組織基礎,因為只有當地的勞苦大眾才是農民暴動的主力軍。
鄧小平與賀昌和聶榮臻交流后,對下一步獨立開展廣西的全盤工作更加有信心了。
策動兵運農運,準備發動武裝起義
9月初,鄧小平乘坐江輪到達南寧市,在洋關碼頭上岸后,直接坐車到中山路96號光昌汽燈店,首先與該店老板雷經天(時任中共廣西特委代書記)接上頭,商定把這個汽燈店作為中共秘密工作站。
雷經天介紹鄧小平與中共廣西軍事委員會負責人陳豪人接上關系。此時,比鄧小平早到南寧的陳豪人,表面身份為廣西省政府機要秘書兼秘書長,鄧小平也以省政府秘書的身份為掩護開展工作。
鄧小平與陳豪人接上關系后,就積極開展統戰工作,一是抓緊同俞作柏、李明瑞建立較為密切的上層合作關系;二是抓武裝力量,完成兵運、農運、工運工作;三是恢復和發展廣西地方黨組織。
鄧小平通過多方渠道、途徑,及時了解并分析了俞作柏、李明瑞主桂前后的政治態度和廣西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變化情況,確定對俞作柏、李明瑞采取團結、引導、爭取的方針。在此期間,鄧小平利用各種場合,抓住重要機會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同時堅持中共獨立自主的原則,迅速開展兵運工作和發展革命力量,力爭將桂系舊軍隊轉變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
張云逸是最早來到廣西的軍政領導之一。早在5月下旬,張云逸就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來廣西搞兵運。
7月上旬,張云逸到達南寧,與陳豪人取得聯系。之后,陳豪人向俞作豫介紹了張云逸的情況;同時,也向俞作柏進行了報告。俞作柏高興地表示,將才就要大用,讓張云逸擔任廣西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張云逸廢寢忘食地工作,教導總隊各方面工作進度之快,工作之精細,令俞作柏、李明瑞十分滿意,大加贊賞。教導總隊有3個營9個連,共有學員和教職員工1000多人,張云逸把中共廣東和廣西地方黨組織陸續派來的工人、學生、黨員,除一部分安排到俞作豫領導的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其余都安排到教導總隊各個連隊當干部或學員,并在各個連隊建立起中共黨的支部。
9月初,經過鄧小平的活動,張云逸兼任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大隊長。第四大隊是李明瑞回到廣西后,收編土匪、民團、散兵組成的,成分復雜,紀律極壞。張云逸在北伐戰爭中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戰斗力很強的第二十五師參謀長,在教導總隊做思想政治工作很有成效,所以,李明瑞決定讓張云逸來改造這支部隊。接著,鄧小平根據張云逸的報告,建議李明瑞派李謙擔任第四大隊副大隊長。李謙是李立三的弟弟,黃埔一期學生,秘密共產黨員,在北伐戰爭中屢建戰功,被提升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十九師第二團團長,大革命失敗后,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當時剛剛回國。李謙的條件讓李明瑞很滿意,遂得到批準并上任。
張云逸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在李謙配合下采取一系列果斷的措施,使廣西警備第四大隊的面貌在短時間內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鄧小平做廣西上層的統戰工作很有成效:在他的影響和建議下,俞作柏釋放了一批“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在廣西被捕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在他的推薦下,俞作柏委任20多個共產黨人或進步人士擔任縣長。鄧小平還建議俞作柏、李明瑞將省農民協會副主任委員韋拔群領導的右江東蘭、鳳山武裝農軍,改編為右江護商大隊。在鄧小平的努力下,廣西右江地區的農民革命斗爭力量得到重組與發展,中共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大大加強。
9月10日至14日,中共廣西特委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南寧城郊津頭村雷家大院秘密召開。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主持會議,中共廣東省委代表賀昌作政治報告。出席大會的有中共廣西特委委員和各地黨的代表19人,討論并通過《廣西黨的政治任務決議案》及組織、軍事等9個問題的草案大綱。
發動百色起義,創建紅七軍
9月下旬,就在鄧小平推動廣西的統戰、兵運、農運等工作繼續扎實進行時,俞作柏、李明瑞受到汪精衛改組派的蠱惑,錯誤地估計形勢,急促打算通電反蔣。這時,鄧小平、張云逸等客觀冷靜地分析形勢,認為俞作柏、李明瑞主桂不久,立足未穩,其部隊多為李宗仁、白崇禧的舊部,成分復雜,內部無法統一指揮,力量更是難以集中,倒蔣的時機還很不成熟。據此,鄧小平多次做工作,勸說俞、李二人放棄討蔣計劃,不宜輕舉妄動,以免上國民黨改組派的當,但俞、李不聽勸告。鄧小平只好以保護后方為由,說服俞、李將隊伍中中共掌握的廣西警備第四、第五大隊全部和廣西教導總隊主力留下,并建議張云逸兼任南寧警備司令,俞、李表示同意。9月27日,經勸說無效的俞、李正式通電反蔣。
10月1日,俞、李率所部第十五師、第五十七師、新編第十六師參加粵軍張發奎發動的反蔣戰爭,分任“護黨救國軍”南路討蔣軍總司令和副總司令,結果因部下被蔣介石派人重金收買倒戈,不戰而敗,廣西的軍政大權被黃紹竑奪回。下野的俞作柏、李明瑞后悔沒有聽中共代表鄧小平的勸阻,無奈錯已鑄成,10月13日,只得隨著俞作豫率廣西警備第五大隊撤往左江龍州。龍州是中越邊境上的重要口岸,設有法國領事館,俞作柏就從這里出境以籌集軍費為由避走香港;李明瑞是軍官身份,沒有護照,被法屬越南當局攔下,沒有走成。
在這種紛亂形勢下,中共廣西特委內部產生了不同意見。經過深入分析研究后,鄧小平強調指出,在敵人兵力集中的地方鬧革命,是敵之優勢,我之劣勢,應考慮到有革命群眾基礎的山區去。鄧小平力主離開大城市,果斷地擺脫“城市中心論”的影響,把中共廣西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偏僻的左右江山區去,把廣西教導總隊和廣西警備第四、第五大隊等正規部隊同左右江山區的革命群眾運動結合起來,開展武裝斗爭,得到賀昌的大力支持,并說服了其他同志。鄧小平即與陳豪人、張云逸商議,領導發動南寧兵變,指示警備第四大隊派一個營進至右江地區,警備第五大隊派一個營進至左江地區,協同地方政權發動群眾,其余留守南寧,繼續加強整頓和補充。
10月17日早晨,張云逸巧借俞、李所部右江督辦的名義行使公務,拉出所掌握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等武裝力量,將南寧軍械庫的槍炮、彈藥等軍用物資運往位于邕江的南寧洋關碼頭,大批工會會員和農會會員協助部隊把槍炮、彈藥等軍用物資搬上船。鄧小平隨即率領警衛連和機關工作人員,指揮著由10多艘汽艇和民船組成的船隊,滿載軍械物資,溯右江駛往百色,與從陸路西行的張云逸所部,水陸并進向百色進軍。10月20日,鄧小平在平馬鎮二芽碼頭登岸,與從陸路先行抵達的張云逸所部會合。
接著,鄧小平又與雷經天、韋拔群領導的右江護商大隊會合,雷經天以廣西農民協會三南辦事處主任的名義召開群眾大會,歡迎革命隊伍的到來。
10月21日,隊伍繼續沿右江向西挺進,次日到達百色。10月23日,鄧小平在百色粵東會館召開部隊黨的領導成員會議,研究和分析當時形勢,制定今后的斗爭策略和措施,中共率領的部隊迅速實現了對右江的控制,隨后在部隊和群眾中公開宣傳我黨主張,廢除苛捐雜稅,受到群眾熱烈擁護。
10月28日前夕,鄧小平和張云逸趕赴平馬,在安凝街、北帝廟、百谷村等地,采取智取與強攻相結合的方式,消滅了反動的廣西警備第三大隊駐平馬的隊伍,擊斃大隊長熊鎬,俘敵3個連,繳獲槍支300多支;緊接著,又收繳右江各縣反動民團的武器,打響了百色起義前的預備第一槍,為起義的即將舉行掃清障礙。
10月30日,中共中央及廣東省委發出指示,同意鄧小平等人的建議,在左右江地區舉行武裝起義,創建紅軍和革命根據地,決定成立領導百色起義的最高機構——中共廣西前敵委員會,統一左右江地區黨的領導和軍事的指揮。前敵委員會由7人組成,以李謙、韋拔群、雷經天、何世昌為委員,鄧小平、陳豪人、張云逸為常委,鄧小平任前委書記。11月5日,鄧小平派去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的龔飲冰秘密回到百色,傳達了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要求收到指示后,在10天以內舉行百色起義。至此,鄧小平成為百色起義的最高領導人。
緊接著,鄧小平主持召開前委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加緊部署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他提出:從右江地區的實際情況考慮,如在10天內起義,比較倉促,應該繼續做好發動群眾的工作,發展黨的組織,同時即速將廣西警備第四大隊轉變為紅七軍。鑒于準備工作尚不充分,鄧小平和前委研究,決定推遲到12月11日即廣州起義兩周年紀念日舉行百色起義。
不久,中共中央來電命鄧小平去上海匯報工作。
1929年12月11日,張云逸、陳豪人等按照中共廣西前委和鄧小平制定的計劃,領導以廣西教導總隊和廣西警備第四大隊為骨干,以韋拔群等領導右江護商大隊和右江地區各縣農民自衛隊為主體,在廣西百色東門廣場正式宣布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張云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陳豪人任軍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龔鶴村任參謀長,全軍轄3個縱隊2800多人,其中右江地區各族工農子弟占三分之二左右。這一天,秀麗的百色山城,紅旗漫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大街小巷貼滿革命標語,數千名工人、農民、紅軍戰士及市民會集在東門廣場,慶祝百色起義勝利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的正式誕生。
番號叫紅七軍,是為了表示繼承廣西勁旅、北伐“鋼軍”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的革命精神,稱為勞苦大眾打天下的紅色新七軍,如同井岡山、鄂豫皖、湘鄂邊根據地的主力部隊稱紅四軍一樣。
與此同時,在恩隆縣(今田東縣)平馬鎮經正書院召開右江第一屆工農兵代表會議,有百色、恩隆、恩陽、奉議、思林、果德、那馬、隆安、向都、鎮結、東蘭、鳳山等11個縣的農會代表、工會代表和紅七軍士兵代表共80多人參加,會上選舉產生以雷經天任主席,韋拔群、陳洪濤、劉偉謀等人任委員的右江蘇維埃政府。這樣,百色地區開始進行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右江根據地建設。
發動龍州起義創建紅八軍
11月下旬,鄧小平在百色布置完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隨即帶領何世昌、佘惠、嚴敏、袁任遠等一批中共黨員干部,前往位于中越邊境的左江重鎮龍州,與俞作豫和李明瑞等人會面。鄧小平和李明瑞徹夜長談,分析全國的革命形勢,指出軍閥混戰的危害,推薦《共產黨宣言》等書刊。鄧小平著重介紹發動百色、龍州起義,成立紅七軍、紅八軍的全盤計劃,請李明瑞出任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這更加堅定了李明瑞參加革命的決心。接著,鄧小平與俞作豫、李明瑞一起商議策劃發動龍州起義的主要預案,對準備工作進行指導和布置。鄧小平指示俞作豫、宛旦平、何世昌成立中共左江軍委,按原計劃率廣西警備第五大隊近2000人由水陸兩路向龍州進軍。幾天后,鄧小平由龍州出境,經越南走海路取道香港作短暫停留,與賀昌多次會面,后來回到上海。
百色起義之后,何世昌、俞作豫、宛旦平、李明瑞等人按照鄧小平的意見,抓緊對廣西警備第五大隊進行改造,積極籌建左江地方政權。不久,鑒于李明瑞在兩次反蔣戰爭中的表現,加上他在國內軍界的影響力、地位與南昌起義前的賀龍相近,陳豪人、張云逸遵照鄧小平的意見,介紹李明瑞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批準同意。
1930年2月1日,中共廣西前敵委員會在位于龍州縣的“瑞豐祥錢莊”發動了龍州起義。起義后以廣西警備第五大隊為基礎成立紅八軍,由俞作豫任軍長,何世昌任軍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宛旦平任參謀長,全軍轄兩個縱隊1900多人;同時,召開左江第一屆工農兵代表會議,成立左江蘇維埃政府,由王逸任主席,在寧明、上金、明江、崇善、左縣、雷平、養利、憑祥等8個縣建立工農民主政權,開始建設左江革命根據地。
2月上旬,中共中央任命鄧小平為紅七軍、紅八軍軍委書記兼總政委,任命李明瑞為紅七、紅八軍總指揮。至此,鄧小平成為左右江紅軍的最高領導人。
2月7日,鄧小平經香港取道越南回到龍州,聽取紅八軍參謀長宛旦平的工作匯報。本來,紅八軍主力已經奉命出動,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與紅七軍聯合攻打大城市南寧。鄧小平判斷左江地區群眾基礎較差,工農運動沒有深入,加上紅八軍槍少人少,隊伍還基本掌握在舊軍官手中,打南寧是難以成功的,因此,他立即主持召開中共左江特委和紅八軍軍委聯席會議,果斷將紅八軍召回,并決定下一步的方向是先派紅八軍向右江發展,將左右江的革命武裝聯合起來,再集中力量向湘、粵邊境發展,以與在閩、贛的朱毛紅四軍匯合而擴大在全國的政治影響。
鄧小平還從龍州的實際情況出發,領導開展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2月12日,龍州《工農兵》報發表《中國紅軍第八軍政治部為法帝國主義駐龍州領事館無理照會告全國民眾書》。2月19日,根據鄧小平的指示,紅八軍和左江革命委員會在龍州召開上萬人參加的聲討帝國主義罪行大會。2月26日,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紅旗》刊載《廣西紅軍占領龍州之意義》,高度贊揚紅八軍在龍州的反帝愛國運動。
3月7日,鄧小平指揮紅八軍第一縱隊攻打盤踞在靖西縣城的鄭超叛軍。戰斗首先從縣城南門打響,紅軍雖英勇圍攻,不斷突擊,無奈缺乏重武器,連續3天也沒解決戰斗。鄧小平指示縱隊長何家榮、參謀長袁也烈繼續率部攻城,自己趕赴軍情緊急的右江。當時,紅七軍因遭到桂系軍閥“圍剿”,百色失守,張云逸、李明瑞、陳豪人遂率主力向黔桂邊界外線游擊轉戰。
3月20日,桂系軍閥糾集4個團的兵力,分兩路突襲龍州,俞作豫指揮留守龍州的紅八軍軍部和第二縱隊英勇抗擊,終因敵眾我寡,不得不撤離龍州,繼續轉戰桂南,桂軍一直尾追不舍,沿途又不斷遭反動民團襲擊,紅八軍軍部和第二縱隊撤到欽縣小董一帶時基本散盡。此時,第一縱隊也因靖西城敵閉城堅守,久圍不克,便緊急撤圍回援龍州,途中得知軍部及第二縱隊已去向不明,遂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向右江轉移。左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至此失敗。
領導紅七軍紅八軍轉戰桂黔粵贛邊
1930年4月5日,鄧小平輾轉趕到老根據地東蘭縣武篆鎮,開展土地改革試點。在留守的雷經天、韋拔群、陳洪濤等人協助下,鄧小平掌握了民族平等這個重點原則,很快摸索出一套經驗。在此基礎上,5月1日,右江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暫行條例》,在右江地區開展分田、分地、分山場工作,土改工作搞得有聲有色。
5月初,紅七軍主力從外線回師右江,鄧小平得知消息后即由東蘭趕到河池。6月初,鄧小平與張云逸、李明瑞、陳豪人等會合,率領紅七軍連戰連捷,先后光復百色、田州、平馬、思林、果德等城鎮。7月中旬,紅七軍開到平馬進行整訓,擴紅籌款,同時發動群眾,深入開展土地革命,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經過艱苦努力,右江革命根據地得以全面恢復和發展,20多萬群眾參加了工會、農會,赤衛隊達數千人,紅七軍也發展到8000多人,紅色區域擴展到20多個縣,擁有100多萬人口。8月22日,鄧小平在戎馬倥傯中度過26歲生日。
9月,實際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推行其“左”傾冒險主義路線,通過廣東省委指派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鄧拔奇到達紅七軍。30日,在平馬鎮經正書院,鄧拔奇傳達了中共中央精神,動員紅七軍北上打柳州、桂林等大城市。對此,已經吃過苦頭的鄧小平、張云逸、陳豪人、李明瑞等人內心都不愿意,但服從中央指示。
10月上旬,紅七軍各部離開右江,向河池會集。軍部行軍途中,獲悉紅八軍有一支部隊在貴州邊界望謨縣蔗香鎮一帶活動,總指揮李明瑞便帶領一營人馬前往尋找。原來這支紅八軍隊伍就是袁也烈等率領的紅八軍第一縱隊,撤離左江后在滇桂邊、黔桂邊轉戰已經8個月,全縱隊只剩下300多人。10月23日,李明瑞帶人在桂西北凌云縣講肥村(今樂業縣上崗村)與紅八軍第一縱隊余部會合。
11月7日,紅七軍在河池召開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通過了鄧拔奇的報告,同意執行中共中央指示,集中力量攻打柳州、桂林等大城市。會后,部隊進行整編,將紅八軍余部編入紅七軍建制,重新選舉紅七軍前委,鄧小平當選為前委書記,李明瑞任紅七軍總指揮,張云逸任軍長,鄧小平兼任政委,全軍編為3個師及直屬隊,8000多人。在這次整編中,鄧小平還兼任戰斗力最強的紅十九師政委。
11月10日,紅七軍決定派紅二十一師返回右江,堅守右江革命根據地,之后軍主力7500多人從河池出發,揮師北上。一路上,鄧小平所率部遭到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幾經轉戰桂湘粵邊境,先在融江上游的長安激戰5日,又在武岡攻堅戰中遭遇湘軍精銳部隊,減員很大,根本無力攻打柳州、桂林等大城市。
1931年1月初,紅七軍打下廣西全州,在這里休整,籌餉并召開前委會議。會上發生了激烈爭論:鄧拔奇、龔楚等人堅持執行中共中央指示,還要部隊去打桂林。鄧小平則認為敵強我弱,繼續盲目攻打大城市是自取滅亡,主張放棄原來的計劃,迅速北上江西與朱毛紅軍會合;確立游擊戰略、縮編部隊、發動群眾等行動方針。在此危急存亡關頭,陳豪人毅然轉變觀點,支持鄧小平。由于前委多數人都贊同鄧小平的主張,會議最后決定放棄攻打大城市,繼續東進向湘粵邊進發,再北上到江西中央蘇區與朱毛紅軍會合。全州前委會議成為此次遠征的轉折點,會后,受前委委托,鄧拔奇和陳豪人秘密離隊,回上海向中共中央報告工作。
1月中旬,紅七軍轉戰到廣西賀縣桂嶺,全軍只剩下3500多人,還有不少傷病員,遂進行3天休整。鄧小平主持前委會議,將部隊進行縮編,原來的兩個師縮編為第五十五、五十八團。
2月3日,紅七軍在廣東乳源縣梅花圩一帶伏擊前來追擊的粵軍鄧輝團。不料,湘軍唐伯寅團和陳龍團也趕到加入戰斗,敵軍越打越多,紅七軍陷入苦戰。鄧小平和李明瑞、張云逸趕到前沿指揮,但還是無法扭轉形勢,最后雖消滅敵軍千余人,但紅七軍也傷亡700多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部隊干部。這一仗打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仗,鄧小平后來在給中共中央的《七軍工作報告》中沉痛地寫道,“此次作戰的損失為向來未有”“全軍干部損失過半,真令人痛哭”。
梅花圩戰斗后,紅七軍遭到敵人的兇猛追擊,被迫向東疾行,搶渡樂昌河。鄧小平和李明瑞等率領第五十五團及第五十八團一部約2000人先渡過河,這時敵軍已蜂擁而來,將紅七軍截為兩部。鄧小平和李明瑞不得不帶領已過河部隊迅速前進,直入贛南。未過河的張云逸率領第五十八團一部及軍直屬隊約600多人則后撤轉移,急行到樂昌河上游,在坪石以北成功渡過小北江,向湘贛根據地挺進。
2月下旬,鄧小平、李明瑞率領紅七軍主力進至贛南崇義縣城,部隊進行短暫休整,與中共贛南行動委員會接上了頭。這時,鄧小平奉命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臨走之前,鄧小平一再叮囑,紅七軍實力弱小,不能獨立行動,必須到信豐這樣有群眾基礎的地區去,與群眾會合起來,才能站穩腳跟,實現其任務。
3月11日,鄧小平離開紅七軍,在崇義黨組織的幫助下,沿地下交通線到了廣州,又輾轉經香港赴上海。
7月22日,紅七軍主力終于在江西于都縣橋頭圩與從閩西千里回師贛南的紅一方面軍主力會合。至此,歷時8個多月的南征北戰,紅七軍主力先后在黔、桂、粵、湘、贛5省邊境經過百余次大小戰斗,行程3000多千米的“小長征”勝利結束,但是,紅七軍從出發時的7500多人戰斗到只剩1300多人。緊接著,李明瑞等便率領紅七軍投入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作戰,配合主力側擊敵人。紅七軍戰斗力頑強,敢拼刺刀,在反“圍剿”作戰中表現英勇,受到紅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的稱贊。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勝利后,中共中央軍委授予紅七軍“轉戰千里”錦旗一面。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時,為了表彰紅七軍的革命精神和卓著功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代表中革軍委,授予紅七軍“千里來龍”錦旗一面。
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的發動,紅七軍、紅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鄧小平等領導人在既缺乏成功經驗,又遠離中央根據地的艱苦條件下,實事求是地從廣西的實際出發,在少數民族地區踐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獨特經驗,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初步形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寶貴經驗,成為我軍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重要來源。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精神永遠照耀我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