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悅
1935年,華北事變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迭起,國民黨內部主張抗日的力量逐漸增強。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不計一黨得失,實行更為積極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共產國際支持《八一宣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由于國民黨對日實行妥協退讓政策,中國面臨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挽救民族危亡,聯合盡可能多的力量進行抗日民族戰爭,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前的最緊迫問題。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的要求,適時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這一主張的提出,與共產國際戰略策略的轉變有著直接關系。
1935年7月,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會議指出,應在無產階級統一戰線的基礎上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戰線。會議明確表示:“我們贊同英勇的兄弟的中國共產黨這一倡議:同中國一切決心真正救國救民的有組織的力量結成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廣泛的反帝統一戰線。”在共產國際新政策的影響下,中共代表團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政策。此時正在長征中的中共中央已和共產國際失去電訊聯系一年多,無法及時得到共產國際的最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以王明為首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在調整政策方面走在前列。
《八一宣言》的產生,是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代表團工作人員吳玉章回憶:“1935年6月,當聽到《何梅協定》及平津日寇屠殺我愛國同胞及上海新生事件等等難忍的消息,我們急電王明同志共商對策。”王明接受吳玉章的建議,僅用4天時間便完成《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的起草,然后經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多次討論和集體修改而定稿。
在《八一宣言》的形成過程中,王明向斯大林作了口頭匯報,斯大林對此給予肯定。王明回憶,在共產國際七大會議上,他和斯大林講到抗日的政策問題。他告訴斯大林,中共中央即將發表抗日救國宣言,在宣言中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同時組織全國統一抗日聯軍和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斯大林說,中共的這個路線是正確的,目前主要的問題在于統一戰線的具體條件。當王明講到中國人民要組織武裝抗日時,斯大林說,“日本軍閥有一個特點就是怕打,軟欺硬怕”“你們中國人民多,只需團結合作抗戰到底,一定能勝利”。斯大林的這些話,給王明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對統一戰線新政策的了解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八一宣言》定稿后,由王明譯成俄文,經斯大林和共產國際執委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審閱同意后,在8月1日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發表。共產國際七大閉幕后,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將《八一宣言》編入在巴黎出版的《救國報》第10期,于1935年10月3日全文刊載。
從張浩回國到瓦窯堡會議
《八一宣言》發表時,正在長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并不知道。設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局機關已遭到破壞,中共的上海地下電臺被迫停止工作,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之間失去了電訊聯系。此時中共中央和紅軍已經陷入極端困苦的境地,對于外部世界所發生的事情知之甚少。中央紅軍長征到達四川阿壩州后才聽說有《八一宣言》,當時還以為是國民黨所為。所以,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8月20日在毛爾蓋召開擴大會議后,決定派潘漢年專程前往蘇聯匯報工作。
此時,共產國際也在為恢復與中共中央的聯系而努力。1935年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曾派閻紅彥回國遞送密電碼,同時準備迎接一批軍事干部到蘇聯學習。閻紅彥由新疆入境,過甘肅,轉綏遠到北平,最后由山西進陜西到陜北蘇區時,已是1935年底。共產國際七大召開后,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決定再派張浩回國,盡早將大會精神和《八一宣言》傳達給中共中央。
張浩即林育英,林彪(林育容)的堂兄,中國工人運動的領袖、中共早期革命家。1933年初,林育英赴莫斯科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是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林育英既為國內的中共中央領導人所熟悉和信任,又有長期國統區工作的經驗,他化名“張浩”,取道蒙古越境回國,經過3個月長途跋涉,終于在1935年11月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
張浩的到來是一件大事,中共中央不久便與共產國際恢復了聯系。考慮到沿途通行安全,張浩未攜帶任何文件。他全憑記憶,準確地向中共中央領導人轉述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的主要內容,為瓦窯堡會議的召開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幾天后,周恩來、毛澤東相繼從直羅鎮戰斗前線回到瓦窯堡,先后同張浩長談。毛澤東還與張浩長談兩個晚上,暢談自1927年武漢分手后政治形勢的變化,在與國民黨的統一戰線破裂后,為了民族利益,轉而又要同國民黨建立新的統一戰線……1935年12月17日,瓦窯堡會議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瓦窯堡鎮下河灘田家院張聞天的住處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鄧發、劉少奇、張浩等10多人。會議由張聞天主持,張浩傳達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精神,會議通過《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和《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兩個文件。
12月27日,在瓦窯堡龍虎山腳下的天主堂召開有400多人參加的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毛澤東做《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報告深刻論述并進一步貫徹以上兩個決議的精神,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
瓦窯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國內革命戰爭走向抗日戰爭歷史轉折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它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糾正“左”傾關門主義那種孤家寡人的錯誤指導思想,使中共在新的歷史時期將要到來之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善于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學會結合中國國情,從中國抗日救亡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共產國際七大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總方針,獨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戰略方針和一系列政策,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走向成熟,必將促進全國抗日新高潮的到來。
“周先生來了,一切就有辦法了”
西安事變爆發后,局面錯綜復雜。中國共產黨冷靜分析當前的局勢,認為在眾多復雜的矛盾中,中日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大政方針。
為了更為詳細了解事變的具體情況和各方信息,中共中央決定暫不表態,當即電告共產國際征詢意見,擬決定組成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赴西安,與張、楊共商大計。1936年12月13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再次致電張學良,告之中共已決定“恩來擬來西安與兄協商爾后大計,擬請派飛機赴延安來接”。張學良復電:“現此間諸事順利,一切待恩來兄到后詳談。”由于紅軍總部所在地保安沒有正規機場,15日清晨,周恩來一行18人冒著漫天大雪,連續騎馬行程170多千米趕到延安,于17日下午乘張學良專機飛赴西安。飛行途中,隨機前來迎接中共代表團的劉鼎(派往東北軍進行統戰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向周恩來匯報了事變中的一些情況:張學良在扣留蔣介石時,向執行者明確交代一定要抓活的,要保護蔣,促其抗戰。周恩來認為這一做法是同中國共產黨的看法一致的。他對劉鼎說,西安事變并不是要打垮蔣介石的武裝力量,希望結果不要造成更大的內戰,只要能把抗戰推進一步就很好。
飛機在西安西郊機場降落時,已近黃昏時分。一籌莫展的張學良如釋重負地說:“周先生來了,一切就有辦法了。”
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抵達西安后,當晚便與張學良舉行會談,了解西安和南京方面的有關情況。張學良認為:爭取蔣抗日,現在最有可能,只要蔣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就應該釋放蔣,并且擁護他做全國抗日的領袖。
周恩來贊同張學良的看法,同時詳細表明了中共中央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他認為:“蔣雖被扣押,但蔣介石軍事實力仍然存在。如能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就會有一個好的前途;倘若宣布他的罪狀,交付人民審判,最后把他殺掉,不僅不能停止內戰,而且還會給日本侵略者滅亡中國提供便利條件,那樣中國的前途會更壞。歷史的責任,要求我們爭取中國走一個更好的前途。”
周恩來富有說服力的分析和鮮明的意見,張學良很佩服,增加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決心和信心。他說:“共產黨給我做了很好的參謀,也是為未來著想考慮的。”
會談結束后,周恩來連夜致電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根據了解到的最新情況,建議中央“答應保蔣安全是可以的,但聲明如南京兵挑起內戰,則蔣安全無望”。這一建議當即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12月18日,中共中央發表《關于西安事變致國民黨中央電》,第一次公開提出“保蔣安全”,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12月18日上午,周恩來又與楊虎城舉行會談,表達力爭和平解決事變、最后釋放蔣的意見。楊虎城坦率地陳述了自己對蔣介石將來能否抗日,對發動事變的人是否施行報復的疑慮……楊虎城感慨地說:“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對蔣介石以德報怨,令人欽佩。我是追隨張副司令的,現在更愿意傾聽和尊重中共方面的意見。既然張副司令同中共意見一致,我無不樂從。”當日,周恩來再次電告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在12月19日發出《關于西安事變及我們任務的指示》,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認為只要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就應當把他釋放。
了解到西安和中共的態度后,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往西安,這就促成了南京、西安、保安的三方談判。
周恩來自然成了談判的主角。為了民族大計,他多次同宋氏兄妹交談,一再表示只要蔣介石同意抗日,中共就擁護他為全國領袖。宋美齡接受了周恩來的主張。24日晚,周恩來在張、楊和宋氏兄妹的陪同下,來到扣留蔣介石的高桂滋公館與蔣會晤。
經過兩天談判,蔣介石表示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至此,張、楊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基本實現。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也由此實現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歷史性轉折。
紅軍改編換軍帽,“我們是白皮紅心蘿卜”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陜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改編為八路軍后,紅軍戰士摘下“五星軍帽”,換上國民黨軍隊的“青天白日”灰色軍帽。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難關頭為促成國共合作而做出的重大讓步之一,彰顯了人民軍隊將中華民族利益置于心中最高位置的赤血忠誠。紅軍改編的消息一經傳開,立即在部隊中引起震動。許多干部戰士想不通,對紅軍改名和穿國民黨軍服、戴國民黨帽徽很不理解,尤其不能容忍紅軍的紅五星換成青天白日十二角星。他們說,過去我們戴著紅帽徽為窮人鬧翻身,國民黨軍隊“圍剿”我們10年,如今卻要摘下紅五星,換上敵人的帽徽。紅軍由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軍隊,一下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不少同志在感情上接受不了。
不滿情緒在紅軍中持續蔓延,有的基層干部晚上開完會回來就不辭而別了,有的戰士表示堅決不當國民黨。針對部隊中的這種不滿情緒,紅軍領導干部反復給大家解釋,做思想工作,多次開會介紹抗日形勢,教育部隊官兵提高認識:“戴國民黨軍帽也是為了救國和抗日。現在國共兩黨攜手共同拯救中華民族,是唯一正確的選擇。”1937年8月底,紅軍部隊的廣大基層官兵,在復雜的情緒中,堅定地執行了中共中央的命令,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年9月6日,八路軍一二九師在西安的三原縣石橋鎮舉行閱兵典禮和抗日誓師大會。劉伯承師長發表講話說:“現在大敵當前,日本帝國主義是我們的主要敵人。我們同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表明了我們黨實行國共合作,堅持抗日的誠意,這對促成全國的抗日統一戰線,推動全面抗戰,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大家都要從這個大局出發。同志們,紅軍改編,這不過是一種形式,我們人民軍隊的本質并沒有變,紅軍的優良傳統不會變,我們解放全國勞苦大眾的意志也不會變。”劉伯承師長隨后提高了嗓門:“現在我命令,換帽子!”全師服從命令,一起戴上了新軍帽。
之后劉伯承師長仍在軍中不斷給戰士們做思想工作:“大家的心情我理解。別看現在我們打著國民革命軍的旗號,戴著青天白日的帽徽,可我們還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還是為窮人打天下的人民軍隊,為了國家,為了抗日,我們告別了紅軍帽。帽子換了算什么,可我們的心是紅的,我們是‘白皮紅心蘿卜……”
改編后的八路軍隨即整裝東進,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執行開創敵后抗日根據地、牽制與消耗日軍、配合國民黨軍正面戰場作戰、發展壯大自己的戰略任務,成為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臺兒莊戰役前周恩來三勸李宗仁
臺兒莊大捷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場典型戰役。李宗仁指揮的國民黨軍第五戰區對戰役的勝利發揮了主要作用,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也與這場大戰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對臺兒莊大捷功不可沒。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駐武漢代表團副團長周恩來應蔣介石之邀,擔任改組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一職。
1937年12月,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失陷。不到半年時間,國民黨軍隊在平津、忻口、淞滬、南京等重大戰役中屢屢失利,損兵百萬。
對急轉直下的戰局,中共方面深感憂慮。周恩來覺得,必須利用國共合作這一有利條件,動員國民黨在徐州打一仗,挫一挫日軍的銳氣。
當時徐州戰區為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是李宗仁。李宗仁有愛國之心,西安事變前后,與中共素有往來,并與一貫排斥異己的蔣介石有很深的矛盾。因此,周恩來首先想到要爭取李宗仁。
從抗日大局著想,周恩來主動登門面見尚在武漢的李宗仁。見面后,周恩來直接說明來意。李宗仁對周恩來在徐州與日軍打一仗的動議在內心是十分認同的,但因不滿蔣介石在大敵當前不顧大局,利用最高統帥的特權保存實力、消除異己的做法;又因五戰區部隊成分復雜、多系雜牌、不便駕馭,武器裝備又十分落后,難與日軍匹敵的情況,顧慮重重……
初次勸說未果,周恩來得知國民黨新桂系另一首領、李宗仁的好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即將飛赴徐州的信息,于是,周恩來與葉劍英又不失時機地拜訪白崇禧,希望通過白崇禧間接做李宗仁的工作。
談話中,周恩來除了再次建議應早下決心在徐州打一仗,還詳細說明了共產黨關于打贏此仗所采取的作戰方針,進一步堅定了白崇禧打贏此仗的信心。周恩來順勢建議白崇禧到徐州后,務必向李宗仁將軍轉達中共這一建議,望其早下決心。白崇禧慨然應允,表示一定會向李將軍面陳,隨即飛赴徐州。
白崇禧離開武漢赴第五戰區后,周恩來繼續關注著徐州的形勢。1938年3月初,周恩來派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少將高級參謀張愛萍前往第五戰區,面見李宗仁,代表中共對李宗仁再做一次爭取工作。
張愛萍接受任務后,日夜兼程,趕到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部。談話中,張愛萍了解到,在危急時刻,李宗仁仍處于猶疑之中,便對李宗仁說:“現在日軍驕橫一切,實在欺我太甚。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軍人,豈能容忍他們繼續下去!”“日本現在是孤軍直入,乃兵家所忌,正是予以打擊的良機。”張愛萍著急地說,“此戰非打不可,再拖延下去,日軍就攻占徐州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胸懷愛國之心的李宗仁,終于在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反復勸導、一再努力下,下定了在徐州打一仗的決心。他堅定地向張愛萍表示:“我已最后決定在徐州打一仗!請您轉稟周副部長,他的意見很好,請聽候我的捷音!”
1938年3月28日,臺兒莊戰役打響,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終于獲得成功。臺兒莊一役,中國軍隊痛殲日軍磯谷師團大部,重創板垣師團,戰果輝煌,震驚中外。這不僅是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的勝利,更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是國共合作的一曲凱歌。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十年內戰之后,當日本帝國主義大舉入侵,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歷史條件下,在國共兩黨重新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一戰線建立后,中國出現全國抗戰的新局面,奏響了全社會抗日救國的時代最強音。中華民族空前地團結起來,一切愛國力量都集結在抗日的旗幟下,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凝聚成反對外來侵略的滾滾洪流,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最廣泛、最深厚的民族基礎,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反抗外來侵略的最壯烈、最恢宏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