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麥102是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以(邯6172/周98165)F1為母本、周麥16為父本有性雜交,采用高、低肥,早、晚播輪替選擇技術,用改良系譜法選育而成的高產、廣適、耐赤霉病小麥新品種。渦麥102經過多種環境脅迫的人為選擇,根系發達,活棵成熟,具有較強的抗春霜凍能力、耐漬能力,較強的赤霉病耐抗性。表現出高額的豐產潛力、優良的抗逆性和廣泛的適應性。2019年元月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皖審麥2019001。
渦麥102屬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211天,與對照品種濟麥22同期成熟。幼苗近匍匐,長勢健壯,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越冬期抗寒性好,抗春霜凍能力較強。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兩極分化快,生長繁茂。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松緊適中,莖稈富有彈性,較抗倒伏。旗葉短小、斜上舉,株行間透光性好,莖稈蠟粉明顯,長相清秀,穗層整齊,穗層厚,穗碼疏密適中,結實性好。后期根系有活力,落黃灌漿順暢,有較強的耐漬性,耐高溫能力中等,熟相佳。長方形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籽粒飽滿,商品性較好。產量三因素協調,自我調節能力強,豐產、穩產性好,2015~2016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穗數37萬,穗粒數38粒,千粒重41克;2016~2017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穗數43.2萬,穗粒數35.8粒,千粒重40.7克。2017~2018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穗數35.6萬,穗粒數35.1粒,千粒重41克。
2015~2016年參加安徽省半冬性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8.7公斤,較對照濟麥22增產7.12%,極顯著。8點匯總,7點增產。2016~2017年參加安徽省半冬性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1.0公斤,較對照濟麥22增產4.79%,顯著。8點匯總,8點增產。2017~2018年參加安徽省半冬性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1.1公斤,比對照濟麥22增產6.16%,居半冬性一組第1位。7點匯總,7點增產。2019年高產示范,利辛江集示范點480畝高產示范方現場測產平均畝產709.7公斤。
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2016年/2017年區試混合樣品質檢測:容重800克/升/821克/升,粗蛋白(干基)13.04%/14.37%,濕面筋(以14%水分計)27.5%/30.5%,吸水量59.4毫升/百克、59.3毫升/百克,穩定時間14.6分鐘/9.3分鐘。適合加工優質饅頭和面條。
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病性研究與鑒定中心2016/2017年抗性接種鑒定:中感/中感赤霉病3.2MS1/3.1MS1;中感/中抗白粉病5MS/3MR;感紋枯病42S1/58S2。田間自然發病: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葉枯病發病較輕,條銹病中等偏重。赤霉病表現出一定的抗性,赤霉病發生較重的2016年,渦麥101表現出較強的耐病性,田間發病率低。該品種根系活力強,播期彈性大,耐濕、耐旱、耐干熱風,高產穩產,適應性廣。
精細整地,適墑播種,依墑鎮壓。做到土面平整,沒有明暗坷拉,土壤細碎。秸稈還田量大的田塊,要深耕深翻,促使秸稈掩埋犁底。墑情不足或表墑較差的地塊,播前適當鎮壓,增加土壤緊實度,保墑保肥,利于小麥出苗,形成壯苗。10月上旬至11月初為適宜播期,10月5日~20日是最佳播期。適播期內高肥水地塊畝播量8~10公斤,中低肥水12~17公斤;整地質量較差及晚播的麥田,要適當增大播種量;延期播種,每推遲3天增加0.5公斤播量為宜。播深要根據墑情靈活掌握,一般以3~5厘米為宜。施肥采用穩氮增磷補鉀原則,機械撒施,一般畝施純氮16公斤左右,基肥、平衡肥、拔節孕穗肥以6∶1∶3為宜,配合施用磷鉀肥。可畝施氮磷鉀復混肥(25∶15∶10)75公斤或“一炮轟”畝施尿素20公斤、磷酸二銨25公斤、硫酸鉀20公斤,拔節前后每畝追施尿素7~10公斤。科學化控,分蘗期用0.15%~0.25%矮壯素藥液噴灑,敦實基部節間;旺長麥田,返青期結合化學除草,每畝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5~40克,兌水30斤均勻噴霧,再次適當化控。抽穗前后混配植物生長調節劑、殺蟲劑、殺菌劑和微肥噴霧,5~7日后再噴施一次,防控赤霉病,兼治條銹、葉銹病和小麥穗蚜,同時消減高溫熱害,防早衰,提粒重。
適宜安徽淮河以北及沿淮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作者簡介:劉釗(1967.10-),男,漢族,安徽渦陽人,本科學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小麥區試及品種利用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亳州綜合試驗站建設專項(CARS-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