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斌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更加重視農村的發展狀況,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服務是建設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針對目前我國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群眾;文化服務;
近些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扶貧攻堅工作,不僅是經濟上加快發展,在精神文明文化建設上也要加快進程,提高農村百姓的文化自信,改善農民群眾對新生活的認知,增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提高農村整體水平,以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1.1 農村群眾的文化意識較為淡薄
老一輩人所受文化教育程度較低,在思想觀念方面也較為保守落后。更重要的是,農村的很多領導干部也缺乏文化意識,重經濟、輕文化,以經濟指標作為第一目標,不夠重視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嚴重阻礙了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
1.2 村文化站設備落后,缺乏文化專業人才
農村條件簡陋、薪資待遇不好等各種問題導致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沒有相對專業的人員的指導和參入,缺乏鄉土文化人才,對文化人才的儲備不夠重視。經調查統計發現農村除了文化站基本沒有其他文化場所,缺少舞臺音響等硬件設施,開展文化活動不僅缺少文化場所還缺少硬件設施和專業人才,嚴重影響了農村群眾文化的舉辦,村民缺少精神文化生活。
2.1 加強文化活動宣傳,倡導群眾積極參與
應從村干部入手,對其進行專業的知識講解,改變其“重經濟、輕文化”的觀念,提升文化建設的地位,大力宣傳文化活動,增加群眾對文化活動的擁護力度,通過開展文化活動潛移默化地改變農村群眾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打開群眾思想枷鎖,為以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奠定基礎。
2.2 培養鄉村文藝骨干
一個專業的文藝骨干帶動群眾參加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市、縣兩級應為農村文化發展提供幫助,為農村增援文化專業的人才,組織帶領農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對農村一些文藝愛好者、具有濃厚興趣和有文化功底的群眾進行專業培訓,盡早打造出一支農村文化團隊。
2.3 拓寬文化供給方式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得到普及,因此文化供給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方式,可采用信息化技術,在互聯網上構建文化供給平臺,利用新媒體技術為農村提供文化藝術服務,為農民群眾推送更多的文化活動形式,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
2.4 加強政策上的支持
國家政府可以為開展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開展文化活動所必須基礎設備,怎么可能將文化活動舉辦好,因此需要對農村文化活動建設加大資金投入。
2.5 采取地域文化特色
如果想要將群眾文化活動舉辦得更加完美,那么就需要在文化活動中加入地域特色,迎合當地農村群眾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承,例如在陜西開展活動可以加入秦腔元素,山西就可多加入戲曲元素。這些元素特點符合當地人民的文化習俗和群眾喜好,人們對此比較感興趣,開展的活動不管是表演還是觀眾的數量都明顯較多。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活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項目,需要加強其質量,應以需求為導向,改善當前農村文化活動的現狀,解決文化站設備落后、人才緊缺、農村群眾參與度較低等問題,增強創新意識,為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更多的文化形式與活動內容,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漸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群眾的文化理念,使其能更加重視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新時代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