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馳 張美玲
摘 要:21世紀以來,我國西藏自治區英語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本文對自治區初中英語教材使用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發現目前存在教材編寫理論缺失、教材中少數民族文化不足和三語教材編寫團隊缺乏等問題。針對當前問題,本文提出了進一步完善自治區初中英語教材編寫的對策:積極推進教科書理論建設;大力推動三語教材開發;打造專業的教材編寫團隊。
關鍵詞:西藏自治區;初中英語教材;問題;對策
2001年,教育部在《小學英語課程教育基本要求(試行)》中提出了“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是對21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并在《教育部在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2001年秋季,全國城市和縣城小學開設英語課程;2002年秋季,鄉鎮所在地小學開設英語。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可結合實際,確定本地區開設小學英語課程的實施目標和步驟。”2002年7月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后,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西藏自治區(以下簡稱自治區)的中小學相繼開設了英語課程,英語教學和教材研究工作方興未艾。
21世紀以來,自治區初中英語課堂上使用的教材主要以冀教版為主。為了進一步契合藏族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2018年根據《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教基二〔2014〕8號)和《關于印發西藏自治區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藏教基〔2015〕14號)規定的選用辦法和程序,自治區教育廳組織專家對西藏自治區義務教育英語教科書進行審議。經教材選用委員會表決,決定在中小學選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教材,擬從2019年秋季學期三年級(小學起始年級)和七年級開始使用。至此,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在自治區中學開始使用。
一、當前初中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
1.教材編寫理論缺失
目前對教科書的研究有三類缺失:“首先是理論上的缺失;其次是經驗上的缺失;最后是方法上的缺失。”對于民族地區的學生而言,英語是作為第三語言來學習的。以自治區學生為例,他們的母語是藏語,第二語言是漢語,第三語言是英語。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編寫受到二語習得理論影響最為深遠。藏族學生在漢語授課環境下學習第三語言英語時,一方面會受到藏語思維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會受到作為中介語的第二語言漢語的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實則是進行“藏漢英”三語轉換的過程。然而,我國三語習得研究主要是伴隨著20世紀末第二語言習得的深入研究而出現的一個的研究領域,研究對象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且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筆者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由于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已經接觸并學習的語言影響,三語學習者的三語習得路徑相比單語者或者雙語者而言呈現出更加復雜與多樣的特征。如赫迪納(Herdina)和杰斯訥(Jessner)從多語動態視角出發,指出“三語習得研究不能只建立在二語習得研究基礎上,因為二語習得理論無法應付和解釋三語系統中的很多問題”。漢語是自治區學校內規定使用的語言,藏語是生活中使用的語言,英語則僅僅在漢語課堂環境中被提及使用,漢語環境下三種語言間的遷移必然會對英語的學習產生影響,這會使得在自治區使用的英語教材容易忽視當地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學習規律,難以滿足當地學生的實際需求。
2. 教材中少數民族文化不足
科提載和金(Cortizzai,Jin)指出語言類教材應該強調以學習者本身的母語文化作為選材內容。哈奇森(Hutchison)強調外語教材要“提供正確和適當的語言使用范例”。中小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英語教材作為承載學生語言文化的工具,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區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要為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而且還應成為傳播民族地區文化的主力軍,為鞏固中國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而服務。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配置的情況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表達,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特征所在。因此,自治區初中英語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漢族文化、藏族文化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將直接影響藏族學生對漢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理解。以自治區使用過的兩版初中英語教材為例(以A、B字母命名),筆者針對這兩版英語教材中漢族文化以及少數民族文化所占的比例進行具體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這兩版英語教材中反映藏文化元素的文本比較缺乏。筆者通過仔細研讀教材發現A版教材中藏族文化僅以學生身穿藏袍的插圖形式出現過一次。教材中本土文化的缺失使得藏族學生接觸到的是傳授性知識,而非經歷性知識。學生對初中英語教材的不適應容易讓他們因對漢英文化理解不全面產生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使其在日常交際中感到不適應甚至出現“文化焦慮”等現象。
3. 三語教材編寫團隊缺乏
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國務院于2017年7月3日成立專業的國家教材委員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就教材建設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指出教材建設事關國家事權。2019年年底,教育部在印發的《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中明確指出教材編寫隊伍對教材建設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民族教材編寫隊伍建設不僅是落實國家事權的重要一環,而且還是維護與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力量,更是實現民族地區教育脫貧的重要依托。
民族教材編寫隊伍的建設及三語教師的培養是解決民族學生語言學習困難、促進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新中國成立后,自治區在教材編寫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如1960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區教材編譯中心。該中心在之后的幾十年里,編譯了上百種教材,并出版了《藏漢英名詞術語詞典》,形成了中小學除漢語、英語外各學科均有相對應的藏文版教材。目前三語英語教材在自治區比較缺乏,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三語教材編寫隊伍成員結構較單一,部分自治區英語教材編寫人員受到專業性不足以及學科視野和閱歷受限等問題的影響,使得他們對漢語和英語缺乏深入理解,從而難以滿足自治區建材編寫人員“藏漢英”三語兼通能力的要求。
二、進一步完善初中英語教材的對策
1.積極推進教科書理論建設
自治區英語教材的理論建設離不開三語習得理論研究的發展,少數民族學生認知系統和語言系統的復雜性和可變性,使得他們三語遷移的程度不一樣。我國目前對少數民族三語習得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階段,這也反映了推動民族地區三語習得研究的迫切性。因此,自治區英語教材建設還應注意將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多學科理論的有機結合。如韓禮德(M.A.K.Halliday)從社會理論學視角出發,對情景語境理論和語言文化語境理論進行了完善,將其中文化語境看作“某種語言賴以根植的民族里人們思想和行為準則的總合,即交際參與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識”。
2.大力推動三語教材開發
第一,注意特色詞匯在英語中的運用,自治區初中英語教材編寫應注意當地文化生活及風土人情的有機融入。在詞匯方面,教材可以基于藏族學生的實際生活編寫詞匯表,比如人名、地名、節日、食物等三語的表達方式。以飲食部分為例,教材的詞匯表中可以加入諸如酥油茶、牦牛肉、青稞等與藏族學生飲食生活息息相關的詞匯及表達。這樣能給藏族學生提供日常生活中真實的對話情境。這樣編寫的英語詞匯既有利于提高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又能幫助學生建立真實的交際情境,提高他們在語境中運用詞匯,提升其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第二,重視三語語法之間的差異性。從語系劃分上來看,漢語、藏語屬于漢藏語系,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就語言類型而言,藏語是SOV結構,漢語和英語的詞序結構是SVO結構。比如在表達“我愛中國”時,藏語的結構則是“我中國愛”。因此,有必要針對這兩類語法結構方面的不同點設計出相應重、難點突出的語法內容,從而幫助藏族學生更具針對性地學習與掌握英語語法。比如,對于初一階段的藏族學生來說,教材練習在使用藏漢英三種語言來表達一句話時,可在英語的謂語處挖空讓學生來填寫,學生通過不斷做類似的有針對性的練習來幫助他們比較三語間的差異,實現進一步鞏固英語基礎的目的。
第三,強調閱讀文本素材貼近學生生活。英語閱讀能力是發展其它語言技能的基礎與前提,也是學好英語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徑。閱讀文本質量的高低不在于文本的長短以及文本中所包含語言點的多少,而在于學生能否通過很快地理解與掌握閱讀文本的內容來達到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選取與藏文化相關的閱讀文本容易讓藏族學生感受到英語閱讀內容的親切感,從而提高他們學習英語閱讀的熱情,增強學習英語的動機。有針對性的文化進行對比性學習有助于讓學習者進一步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犯錯。比如,教材中涉及到內地新年與英語國家的圣誕節等傳統節日時可以加入藏歷新年、雪頓節等藏族傳統節日進行對比,讓藏族學生在學到不同地方傳統節日的同時又以英語的形式鞏固了自己民族文化。再如在學習不同國家間見面、打招呼、歡迎等方式時,可以融入藏族特有的歡迎儀式——獻哈達,放入閱讀文本中進行比較。
3.打造專業的教材編寫團隊
教育部、國家民委在《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發展民族中小學教育,一定要在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適合少數民族的特點,最重要的是,必須加強民族文字教材的編譯出版工作,民族文字教材內容一定要注意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打造專業的三語教材編寫團隊是編寫適合自治區英語教材的基礎。目前,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藏族教材編寫隊伍力量還處于相對薄弱階段,三語兼通型人才過少、優秀人才引入方面受阻等原因給自治區英語教材建設帶來了較大挑戰。為此,相關部門可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來落實自治區的教材建設,吸引更多民漢英兼通型優秀人才加入教材編寫的隊伍中去。其次,自治區教材編寫機構要充分吸收全國統編英語教材的成功經驗,完善英語教材編寫成員的內部構成,打造一支由自治區三語教育行業的專家、一線教師以及教研人員組成的專業型的英語教材編寫隊伍。
此外,在進行教材編寫時,也要把握這幾個原則:第一,教材編寫的針對性。要針對初中階段藏族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來編寫教材,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教材編寫的科學性。教材的總體設計既要符合教師教、學生學的基本規律,又要體現三語教學的特色;第三,教材編寫的趣味性。教材選材方面既要涉及漢語與英語國家文化,又要涉及藏族學生熟悉的民族文化。涉及的文化方面要做到豐富多彩,可適當插入反映各文化的插圖來吸引學生興趣;第四,教材編寫的繼承性。教材編寫要遵循循循漸進的規律,知識點的安排從易到難,文本呈現的思想由淺入深;第五,教材編寫的實用性。語言學習是為實際交際服務的,教材素材的選擇并不僅僅為學習某個語法知識服務,更關鍵的是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教材文本的選擇要著眼于教材的實用性,促進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黃顯華,霍秉坤. 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7.
[2]J.Cenoz AND Jessner,U. English in Europe:The Acquisition of s Third Languag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M].Multilingual Matters,2000.
[3]Cortazzi,M. and Jin,L.(1999)Cultural Mirrors: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 In:Hinkel,E.,Ed.,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6-219.
[4]索朗丹增. 西藏教材編譯建設取得輝煌成就[J].西藏教育,2011(11):11.
[5]Halliday,M. 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3 6.
[6]謝建平. 功能語境與專門用途英語語篇翻譯研究[J].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81-82.
[7]吳馳,楊蘊恬. 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建設40年[J]. 課程·教材·教法,2018(9):11.
[8]史民英. 西藏地區三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9]魏宏君. 中國少數民族“三語教學”形式簡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10]平博杰. 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學現狀:教師·學生·教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
[11]崔珂琰. 新中國少數民族教科書編審政策的演變、問題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8(4).
[12]彭清. 民族地區地方院校英語教育本土文化輸入[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13]張廣勇. 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研究的現狀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7(4).
作者簡介:
吳馳(1980—),男,漢,博士,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課程與教學論方向。張美玲(1997—),女,漢,碩士研究生,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課程與教學論方向。
★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改革開放40年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8B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