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
辛丑仲夏之夜,捧讀沈龍石《家在閩南》的樣書,有如接清風的涼爽,但心里熱乎乎的。本書薈萃了他近年來圍繞鄉愁的主題創作的一系列的美文、印章和書法作品,家在閩南,念茲在茲,家鄉的風物,傳統的習俗,兒時的游戲和令人難以忘懷的小吃,無不引發大家的共情和思憶。作為家鄉人讀起來,更是感到特別親切和激動。
總是怕麻煩別人的作者沈龍石,從編校、裝幀和設計,都是親力親為,一如他的性格,誠實、認真和細心。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本簡約不失內涵,平實不失精致,而又圖文并茂、理趣相隨的好書。
沈龍石大學畢業后,一樣忙于生計,為工作和生活而奔波,和常在一起喝酒飲茶,冶游打牌的江湖兄弟的友情相比,他的生活趨于平淡。但我知道,他對友情是珍惜的。四十年前我在福建師范大學讀書時,他和朋友一起前來看望我,在學生宿舍同床而眠,以及在程埔頭“小左拉”飲啤酒吃豬頭皮魚頭湯的情形,成了他向親友“憶苦思甜”和炫酷的話題。而當我在著述中提及我中學時代的處女作時,他會搜出他當年收藏的刊載該文的舊雜志送給我紀念。今日他出版的書試印,第一本樣書也是送我先睹為快,頗有點惺惺相惜心靈相通之謂。
沈龍石的經歷比較豐富,中學教師,機關、鄉鎮、援寧戍邊……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名領導干部。和時風不同的是,不管在什么位置工作,他都擁有一塊“自己的園地”,牛角掛書,筆耕不輟。無論社會多么豐富,生活多么多彩,他始終保持閱讀學習的習慣和寫字篆刻的愛好。書生本色,不變的是情懷。這一點無疑十分可貴。
記得宋人黃山谷曾說過兩段話:“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人不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面目可憎,對人語言無味。”沈龍石正是因為他的這一份堅持和修煉,才有他今天這干凈而充實的內心,不俗的文字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