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鎮(zhèn)平
漳州建郡千年,只有一名土生土長的狀元林震,這是長期以來漳州各界普遍的說法,所以林震的家鄉(xiāng)長泰由此稱之為“狀元故里”。其實在探尋與疏理漳州千年文脈的過程中,筆者驚訝地發(fā)現(xiàn),除了林震,漳州其實還出過一名鮮為人知的狀元,那就是宋元時期的黃思永,略有不同的是,他所獲的狀元全稱叫“釋褐狀元”,由于其處于宋末元初的大動蕩年代,史料缺失,史志對其事跡記錄甚少,甚至連所中狀元是屬于宋朝還是元朝,史志中都曾多次反轉(zhuǎn),目前暫時定格為“元朝”。
什么叫“釋褐狀元”
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的產(chǎn)物,從隋朝大業(yè)三年(607)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舉行最后一科進(jìn)士考試為止,經(jīng)歷了1300多年,共產(chǎn)生了500多名狀元,一個地方如果有人高中“狀元”,那肯定是要大書特書一番,青史留名。
但奇怪的是,關(guān)于黃思永的記載,史志中著墨很少,只有寥寥數(shù)筆。而清光緒版《漳州府志》中記載短短半句話:“帝昺祥興年,黃思永,釋褐狀元,龍溪人”。
什么是釋褐狀元?這得從科舉制度的發(fā)展說起。科舉制始于隋,發(fā)展到了宋朝后,進(jìn)行較大的改革,科考名目繁多,進(jìn)士也有正奏名進(jìn)士、特奏名進(jìn)士等之分,而 “狀元”說法,可分為文舉正奏狀元、武舉正奏狀元、文特奏名狀元、武特奏名狀元、文釋褐狀元、武釋褐狀元六種。
“釋褐狀元”亦稱“解褐狀元”。褐者,古時貧寒人衣著之謂,釋褐即指脫掉平民服裝,換上官服。故此,新進(jìn)士及第授官,亦稱釋褐。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新頒三舍法規(guī)定,太學(xué)內(nèi)舍生年度校定及公試皆列優(yōu)等,在化原堂釋褐,賜給袍、笏,稱“兩優(yōu)釋褐”,亦稱“上舍出身”,其第一名稱“釋褐狀元”。
漳州市政協(xié)海峽文史館館長江煥明說,黃思永所中的正是“釋褐狀元”,它的含金量一般認(rèn)為稍遜于“狀元”,不過也是挺不容易得到的。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的建筑物,可以流芳百世、光宗耀祖,是件很嚴(yán)肅的事情,而“釋褐狀元”也是可以建“狀元坊”的,不少地方志書都記載本地之釋褐狀元和“釋褐狀元坊”,明朝的《八閩通志》和《閩清縣志·大事記》就曾記載南宋時閩清一名釋褐狀元黃唐建牌坊的事:“黃唐舉太學(xué)兩優(yōu)釋褐第一人。同年在縣治東立釋褐狀元坊。”
由于史料的缺失,現(xiàn)有各時代的縣志或府志只記載黃思永為龍溪人,但不知是具體哪里人,連其名、號、生卒年月、官任何職均無記載。
是宋狀元還是元狀元
黃思永作為釋褐狀元是明確的,由于其適巧生活在宋末元初,所以他的狀元是宋朝中的還是元朝中的,一時搞不清楚,在漳州多種史志里,出現(xiàn)了“宋狀元”和“元狀元”兩種記載,而且多次反轉(zhuǎn)。
如明萬歷《漳州府志》認(rèn)為黃思永的狀元是元朝的,在卷十五選舉志的元朝科目中記載“釋褐一人,黃思永,狀元”。
清康熙版《龍溪縣志》也認(rèn)為黃思永的狀元是元朝的,其記載:“元,釋褐狀元一人,黃思永。”
清乾隆版《龍溪縣志》也認(rèn)為黃思永的狀元是元朝的,并進(jìn)一步記載:為元仁宗皇慶二年癸丑(1313)。
但到了清光緒版《漳州府志》時,則認(rèn)為黃思永的狀元是宋朝的,選舉中記載:“帝昺祥興年,黃思永,釋褐狀元,龍溪人”。
祥興是南宋末帝趙昺的年號,祥興二年(1279),元軍進(jìn)攻崖山,宋元兩軍在廣東新會的崖山海面決戰(zhàn),結(jié)果宋軍寡不敵眾,大敗于海上,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有趣的是,光緒版《漳州府志》又有楷書按:“思永,前志及《龍溪志》均列入元選舉,然舊傳宋末帝避兵至漳,策士及甘棠溪,以丞相陸秀夫知貢舉。黃思永對策陳述恢復(fù)大計,極剴切,擢狀元及第。宋亡,山居道服,終身不入城市。魏山人汧有《黃狀元墓詩》,墓在甘八都董坑,碑文載‘宋通守黃思永甚明,以為元人,誤矣。今特改正。”
江煥明笑著說,黃思永生活的年代應(yīng)該是宋末元初,正處于社會大動蕩時代,史料的缺失,導(dǎo)致多次出現(xiàn)“元狀元”“宋狀元”之爭。
除了史志外,黃思永曾經(jīng)為華安郭氏寫過《旌表孝子義重公序》及《白石丁氏古譜》作序。其中在《旌表孝子義重公序》落款為:“元貞元年(1295)太學(xué)釋褐狀元黃思永熏浣拜書。”
《白石丁氏古譜》是漳州著名的古譜之一,黃思永當(dāng)年也曾應(yīng)邀為此古譜作過序。上世紀(jì)八十年代重新編印的《白石丁氏古譜》中收錄了黃思永所寫的序,也收錄落款為“漳州市地方志編委會”的序言,序言說:“我市地方志辦公室同志,于今年(1986)夏初,訪白石丁氏,搜集所藏族譜而細(xì)讀之,俾益良多,略舉一二……從黃思永江東丁氏世譜序中,確知黃乃元釋褐狀元,非宋狀元。”
這樣看來,黃思永是元狀元的可能性更大。不過有一個疑問,元朝入主中原后,一直沒有實行科舉制度,一直到元仁宗皇慶二年,即公元1313年才開始恢復(fù)科舉,而且科舉考試中不僅有地域歧視,還有民族歧視,會“釋褐”一個漢人為狀元嗎?
留下一首狀元詩
不管是宋狀元還是元狀元,從以上多種府縣志的記載,黃思永作為“釋褐狀元”是明確的,那么他是如何高中狀元的呢?
由于史志中對黃思永的記載太少了,只能從其它途徑進(jìn)行尋找,如其在《白石丁氏世譜序》序中言及自己的讀書經(jīng)歷:“由龍溪縣學(xué)生,升為國學(xué)生,最后為釋褐狀元。”
除了《旌表孝子義重公序》《江東丁氏世譜序》作過序外,作為一名狀元,黃思永留下后世的足跡及作品實在太少了,就像一顆流星劃漳州歷史的天空,其入仕后,到哪里任過職、到哪里游玩過,已無從考證了,但至少一點可以確定,他曾經(jīng)去過長泰,游覽過天柱山。
天柱山是長泰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長泰東南20余公里處,山多奇石,相疊相支,千姿百態(tài),特別是主峰紫玉峰海拔933米,峰巔有一巨石,高約30米,闊約17米,圓如柱,白如玉,并有黑色苔痕雙紋自頂而下,人稱“天柱”,山因此得名。
康熙版《長泰縣志》卷九·藝文志中,收錄了黃思永的《天柱山》一詩:“幾載翹瞻玉柱峰,興來登陟欲翔空。半天風(fēng)月出塵表,大地山河入望中,晝色暗分巖樹綠,春光都入澗花紅。夜深依舊天燈見,心事從來造物通。”
對于黃思永,所有志書中 ,無從黃思永的生卒年記載。不過,在光緒版的《漳州府志》,倒是有他墓葬的記載:“黃狀元墓,龍溪人,宋釋褐狀元,葬在董坑。”
原龍海市方志辦副主任黃劍嵐說,在漳州地區(qū)一些黃氏族譜關(guān)于“黃氏名人”有記載:“思永,元朝釋褐狀元,龍溪,民籍中式……”董坑即今角美鎮(zhèn)吳宅村董坑。
遺憾的是,再往后的縣志及府志的《古跡》中再無這個“黃狀元墓”的記載了,估計是墓已不存了,數(shù)百年的風(fēng)雨過去了,黃思永慚慚被人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