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生,四川宜賓人,講師,國家藝術基金自貢扎染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學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本科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獲四川大學碩士學位,現任教于宜賓學院藝術與產品設計學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教學感言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這是常識。絕大多數的藝術創作人循于此道,更是藝術教育中授業者的解惑必用之理法。
但在我們的實際藝術創作實踐中,不少青年學子仍然知理不用,執著于脫離現實的純粹創意,出現“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不良現象。在一次創意創作實踐教學活動中,設定以中國傳統節氣或節日為題設計創作系列海報,某學生選定了以元宵節為創作題材。該生創作出的海報插畫具有當代時尚氣息,繪制精美,但看不出元宵節元素,問及學生創意思路,該生理直氣壯地解釋道,我在網上查閱了相關知識,然后創作了我們年輕人喜愛的畫面風格;再問元宵節呢?然后就沒有了然后。雖然此后對該生進行了“藝術來源于生活”教導,但這件事至今都讓我感到不安。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在藝術作品創作中更講究個人的主觀感受,但是,即使是再美妙的主觀想象,也來源于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離開生活的藝術無異于水中月,無異于癡人說夢。而且,對生活的洞察力越強,對生活的體會越深刻,創作的藝術作品就越成功。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除自身堅守藝術來源于生活這一常理,更要在教育工作中引導好青年學生恪守此道,杜絕“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