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劇《江姐》此次巡演取得良好口碑為地方各劇團打造優秀川劇現代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在原創優秀戲曲劇目稀少的當下,改編和移植其他劇種或者其他藝術門類優秀作品可以是川劇劇目創作的一條可行之路。
川劇《江姐》根據著名藝術家閻肅同名歌劇,由“三度梅”獲得者、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領銜主演。該劇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濃郁鮮明的川劇唱腔、虛實結合的舞臺設計、蕩氣回腸的情感表達,在演出當天,獲得觀眾一片叫好聲和戲劇界專業人士高度評價。《江姐》此次巡演取得良好口碑為地方各劇團打造優秀川劇現代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在原創優秀戲曲劇目稀少的當下,改編和移植其他劇種或者其他藝術門類優秀作品可以是川劇劇目創作的一條可行之路。
一、川劇《江姐》的前世今生
縱觀當代川劇發展史,從本劇種優秀傳統劇目或是從外劇種,或其他藝術門類挖掘優秀作品進行移植改編是川劇舞臺精品創排的一個重要渠道,尤其以上世紀八十年初期到九十年代中葉為代表,那是其他劇種或藝術門類移植改編成川劇的黃金十年。《金沙江畔》《奴隸頌》《金子》《中國公主圖蘭朵》等一大批優秀的川劇現代戲都是移植改編而來。
直至當下,移植其他劇種或其他藝術門類優秀作品仍然是很多地方劇種創排劇目的重要手段。例如2020年由中國評劇院創排的評劇《新亭淚》就是根據著名編劇鄭懷興先生的成名作重編而成。川劇《江姐》的移植改編可謂是幾代川劇人共同努力的成果。1962年著名劇作家、作曲家閻肅先生根據小說《紅巖》改編了中國民族歌劇《江姐》。歌劇推出不久,著名川劇作家席明真、劉銘根據小說《紅巖》同時參考歌劇《江姐》改編成了越劇版本的《江姐》,這也成為越劇中最為經典的一個版本。1965年兩位作者又把此劇改編成了川劇高腔劇目,唱腔由韓錚、周治林、競華老師設計完成,并在劇末加入了越獄迎接解放的故事情節。這一版的川劇《江姐》更多的是參考小說《紅巖》的情節,很多唱段、臺詞和歌劇版《江姐》有一定差異,雖然如此,1965年這一版的川劇《江姐》仍在川渝兩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2019年重慶市川劇院排演的這一新版川劇《江姐》選擇了閻肅先生歌劇 《江姐》經典劇本,在情節設置、人物塑造、對白、唱詞上充分尊重原作基礎上,進行了川劇化改編,并在此基礎上融入了新的唱腔表現手法和音樂元素。可以說,此次新版川劇《江姐》是遵循川劇藝術程式創作,并且很好地融入了新歌劇要素、現代音樂元素的一部川劇現代戲。
二、川劇《江姐》的“川劇化”特色
從唱腔、配樂看,相較于歌劇版,此版《江姐》在唱腔創作上有一定突破。歌劇《江姐》三位作曲家在兩年多的音樂唱腔創作中,多次深入巴蜀大街小巷,聽川劇、四川清音、四川揚琴尋找靈感,因此劇中很多段核心唱段都可見川劇音樂的影子,同時唱腔和配樂還吸收了四川民間小調的音樂元素,吸收川劇、婺劇、越劇、滬劇、杭劇、清音等地方戲曲曲調創作而成,所以新版川劇《江姐》此次呈現雖說是移植改編,但在音樂上基本是對原作歌劇音樂特點進行了保留。同時川劇《江姐》將重慶市川劇院近幾年在川劇高腔革新取得的成功理念融入到了唱腔設計之中。在這版川劇《江姐》劇中的核心唱段《紅梅贊》,是全劇的主旋律,是整部戲的靈魂,它的質量決定著整個川劇版《江姐》的成敗。重慶川劇院對這首《紅梅贊》旋律在沿襲原本歌劇的基礎上,進行了全新的川劇音樂要素創編,唱腔優美,情感充裕,使其川劇味道更加濃郁、更易于上口流傳、更容易聽和演唱。
在表演上,此版川劇《江姐》對歌劇《江姐》的移植是非常“川劇化”的。川劇版《江姐》不但人物呈現自然、生動,而且劇情的展示、情感的表達都在戲曲演員一招一式的程式中。這里不得不提到沈鐵梅老師,作為“三度梅”的獲得者,將江姐豐富的人物情感呈現得格外細膩,尤其是劇中江姐兩次轉身,依依不舍、百般無奈、滿腹心情通過沈鐵梅老師唱腔招式眼神的精準表達,完整地傳遞給了觀眾,觀眾也在其戲曲化的程式表演中獲得了情感的共鳴。
可以說,川劇版是《江姐》對歌劇版《江姐》的一次相當成功的“川劇化”移植改編。取其精髓,又創新發展,是川劇移植改編其他藝術門類優秀作品的一次成功嘗試。
三、川劇《江姐》的移植改編給予我們的啟示
近幾年是紅色題材劇目創作的一個高峰,四川的戲劇舞臺上涌現了很多以英雄人物為原型創作的川劇劇目,雖然這些劇目獲得了一定的口碑,但是叫好叫座的還是寥寥無幾。
重慶市川劇院排演的川劇版《江姐》取得成功,讓我們再次看到移植改編其他劇種或者其他藝術門類優秀作品也是川劇創作的重要渠道。這種移植改編并不是盲目的,首先,要選定移植改編的對象,其必須具備“經典性”、“人文性”、“時下性”三個特點,這是保障移植改編后的作品能夠獲得新生命的基礎;其次,要注重“戲曲化”的展現。近幾年雖然川劇現代戲創作有很大突破,但同時評論界也指出戲曲現代戲最大詬病——“話劇+唱”的模式與傳統戲曲虛擬、寫意的藝術本質沖突。講究虛擬、寫意是中國戲曲主要的藝術特性,業內有句“兩三個圓場五六里、一兩段唱詞三更天”就是對戲曲這兩種藝術本質生動的概括。但是當下很多現代戲搬上舞臺后給觀眾呈現的卻是話劇的風格,話劇的實景布置、話劇的分幕、話劇演員的實景體驗,更有甚者,連表演過程中都省去了戲曲表演的程式、身段,所以移植改編其他藝術門類優秀作品要“戲曲化”的改編,要給觀眾展現戲曲的美,在其表演過程中展現戲曲獨特的表演藝術;其三,移植改編要考慮劇種自身的屬性,尤其是川劇,作為巴蜀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它除了有中國戲曲的藝術特征,更有極強的地域文化屬性,比如說濃厚的方言韻味,貫通表里的鄉土氣息,機敏幽默的語言表達、獨具特色的民俗表達等,同時川劇還在三百年的發展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奇思妙構的表現手法和精妙獨到的表演技藝,這些都是川劇最重要藝術特性,也是移植改編過程中需要在舞臺呈現出來的;最后,要啟用對川劇劇種屬性相當熟悉的創作者進行移植改編。這一版川劇《江姐》獲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原版《歌劇》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幾代川劇人不停的打磨創造,他們有編劇、有導演、有作曲、有演員,共同為這一版川劇《江姐》付出了心血。
陳克強
雅安市蘆山縣文化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