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學碩士,設計學在讀博士。四川民族學院書法研究所所長、書法學專業負責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訪問學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四川省評協會員,四川省美協會員,四川省書協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書法理論與創作、藝術與設計史論。
教學感言
《禮記·中庸》中談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當是高校學子傳承創新科學文化知識,弘揚踐行學問思辨、身體力行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方法和有效路徑。書法藝術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語),在幾千年的歷史語境中既可經世濟用,同時也承載著中國人的審美情結和人格觀照。在高校開展書法藝術人文通識教育,以書法藝術為美育手段,通過書法中的點畫、線條、空間、墨色等諸多矛盾對立統一關系,構建起書法藝術的視覺審美形態,從而引導學生體悟書法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追求、歷史文脈和民族智慧。通過書法美育,高校學子在系統學習書法藝術的過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感知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審美追求和人文精神,從書法理論到技法實踐,引領當代大學生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
關于書法美育的文脈傳承,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士人所習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書”便有書寫、書法、作文之意。作為書寫內容的漢字,其最重要的表現特征便是象形。正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漢字是以自然界中的客觀物象生發而來,是中國人特有思維的智慧表達,而書法則是對漢字的藝術化和哲學化。中國書法審美文化的主線是以中和為美,在書法的技法和形式之中蘊涵著高度的和諧狀態,而中國書法所營造出的這種和而不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不激不厲、自然而然的精神意向,既是書法藝術之追求,亦是當代大學生乃至無數中國人的人生境界之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