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生,鄭州人,熱衷于現當代藝術創作與研究。旅居法國、比利時14年,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與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聯合培養的藝術博士,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后,合作導師徐冰。作品觸及繪畫、裝置、影像等藝術形式。
海明威說:“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么此后無論你到哪里,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而對20歲便到法國留學的幸運女孩兒趙瓊來說,歐洲迷人的中古風貌、濃香誘人的巧克力、啤酒和弗拉芒美食、海濱森林的自然美景,都不及有家人在的故鄉,在旅居法國、比利時14年后,思鄉情切的趙瓊選擇了回國工作。
在外的14年學習時間里,趙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和藝術觀,她的創作觸及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趙瓊說自己創作主體多是從現實生活所映射出來的,關于環境與人相互作用的感悟與思考,她一直試圖用藝術的語言表達在日常經驗中難以言說的感知,所以主題大多是關于異文化的碰撞與交流。雖不是四川人,但趙瓊對四川一直有著一種很特別的情感,四川又與法國面積相當,冥冥之中似有機緣。她稱自己有不少在成都、重慶等地生活和創作的四川的朋友,而趙瓊本人在以往的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也總和四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四川的地形地貌非常豐富,我對四川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四川人對生活的態度,和其他省份相比,四川人非常樂于去探索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趙瓊認為無論是傳統藝術還是當代藝術,都是離不開生活的,會生活的人對藝術的態度往往都是喜愛而溫和的,“所以四川這片土地上才可以誕生出許多像《星星詩刊》《科幻世界》、‘藍頂藝術區、‘A4美術館等文學期刊和藝術機構,以及‘傷痕美術、‘鄉土美術等藝術思潮。”趙瓊覺得對當代藝術接納度特別高的城市中,四川成都在內陸地區能排第一。
趙瓊一直覺得自己能從事藝術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在國外有段時間她住在布魯塞爾市中心,離歐盟總部很近,每天都能看到有來自世界各地、帶有各種夙愿的人們——大多是因為自己國家內亂來歐盟尋求幫助。趙瓊覺得自己還能在家畫畫、創作,有一種“偷”的感覺,甚至有一點點羞愧。所以2015年的時候她創作了她的裝置作品《姿勢》——一件由各種姿勢的手組成的小型雕塑,有劍拔弩張的、憤恨的、祈求的、痛苦的……趙瓊說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間,看著好多人都生活在恐慌當中,她非常著急,但什么都做不了,“當時就覺得藝術特別沒用,好歹做個口罩也行啊。”藝術家真正能為社會做些什么?這成了趙瓊往后的學習創作中一直思考和自省的問題。
趙瓊目前的身份除了藝術家,還是一位新晉二胎寶媽,除了做媽媽那種原始的喜悅,趙瓊感覺自己心里也喚醒了一些逐漸消失的、對日常生活的感激,如閑話的家常、會心的笑意、故鄉的明月。中秋將至,秋月也已漸近漸大漸圓滿,趙瓊認為,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業,有至親摯愛在身邊,那美滿的日子便在這每一餐的舉箸和交杯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