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學琴

隨著雜技人的不懈努力和國家的大力扶持,當代雜技迎來了空前的繁榮發展,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此外,觀眾的雜技審美欣賞水平不斷提高,又促使雜技創作者不斷探索雜技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發展。
由宜賓市酒都藝術研究院——雜技團出品,著名導演董爭臻編導的大型原創雜技舞臺劇《東方有竹》中精彩呈現的高空雜技節目《中國結》,曾榮獲第九屆四川省巴蜀文藝獎(排名第一)?!吨袊Y》采用人們所熟悉的“中國結”作為基本參照,從中探索捕捉更適合于雜技的開發展示。作為該節目的主要演員,我參與了節目排練到正式演出的全過程,在這個酸甜苦辣的歷程中,我有一些心得和感悟。
一、技巧的功力
雜技是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的藝術門類,相比于其他地面雜技,高空雜技節目在表演形式上更具立體性、觀賞性,更容易把觀眾帶入情景之中。當然,從平面到高空,不是簡單的空間疊構和道具的物理性變化,而是涉及到從構思到舞臺呈現的艱辛的創作過程。
任何一門藝術都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雜技尤其如此,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雜技演員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從小開始練習雜技基本功,腰、腿、頂、跟斗、力量、柔韌、平衡等技能就是為了打牢基礎。不付出汗水甚至流血受傷的代價,就不可能有超過常人的技,也不可能有運用自如的巧,藝也就無從談起。反之藝源于巧,巧源于技,技源于功,功只有從苦中來。
二、創新的表現
雜技是練出來的硬功夫,沒有過硬的技巧,就沒有雜技藝術的生命力,通過參演高空雜技節目《中國結》,我深刻認識到“技有極限,藝無止境”。要努力去創新發展,尋求藝術的突破口,就要從根源上抓起,從雜技教學訓練模式入手,努力去探索創新發展的科學方法,改變故有陳規,特別是雜技老師要敢于突破自己以往的思維模式,要有針對性、適用性的訓練方案和計劃,把自己的經驗和優勢同現代化的技術創新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出新型的雜技人才。
首先是在道具上的大膽創新。一提到中國結,人們自然就會想到由紅繩巧妙編織而成賀新年的裝飾物,有祝福祈愿、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雜技《中國結》把飽含傳統文化意蘊的中國結放大,懸掛在舞臺上空的,賦予變化的動態表演,讓人耳目一新,觀眾情不自禁為之叫好。該節目屬高空節目,我們演員在鐵制框架上表演,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集驚險和苛難于一體。每個演員都是“結”中的一個扣,或是一段穿梭的紅繩,亦是一個吊墜。從動態的勾連穿插中,完成變幻而碩大美麗的中國結。
其次是空間變化的新挑戰。創新的節目形式,一定會遇到創作表演上的一連串新問題。傳統的好造型基本都出自地面節目,或借助一些地面的輔助道具,而這個道具是把造型掛在舞臺上,還要表演自如。雖作為演員一專多能是努力方向,但畢竟都有自己的長項和短板,作為新生代的雜技演員的我也因此遇到了新挑戰。在尋求技術與空中平衡意識的訓練中,所付出的唯有自知。
三、藝術的魅力
有了前面的兩點,一個富含“中國符合”的雜技節目就應然而生。該節目一直懸掛在空中表演,把女子造型的“力”與“美”有機融合起來,演員們在懸空的框架中穿梭、編織、形成生動別致的中國結。每個演員時而似是一個結扣、時而是一段紅繩、時而是一個瓔珞,時而是飄動的流蘇。
不僅如此,中國結的道具也是別出心裁??蚣芸呻S表演的進程而變化組合,既神似魔方,又如同正在編織的結,以女演員替代的吊穗,還可以旋轉如飛,把節目推向高潮。當整體新穎的表演結束時,觀眾得到了審美的愉悅,也得到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這就是該節目別具一格的魅力。
不久前,雜技節目《中國結》獲得了澳大利亞第五屆國際馬戲節“未來之星”(青年組)銅獎,再次應證了當下中國雜技的創新發展邁進了一個觸角多點、才藝多元的時代,而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在眾多藝術門類中站穩腳跟。
四、體會與感悟
其一,該節目的成功在于得到觀眾認可,達到了驚、險、奇、美的藝術效果。另一方面,作為參演的演員,我們也受到外界的認可和鼓勵,獲得了成就感和榮譽感。作為一名演員,雖臺下日復一日的訓練十分艱苦,但藝術之路本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精進自己的表演技巧。
其二,對于此節目,在完成技術要求的同時,充實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對演員而言已然是步入了一種更為深遠的素質培養境域。能貢獻出自己的“再創作”,我認為才是一個合格的雜技演員。
其三,如今的雜技節目不單是炫技,而是既需要有故事也需要有內涵,既要有主觀表達又要有客觀審美,唯如此,方能稱的上是雜技表演藝術。我知道文化理論是自己的弱項,所以我不僅要做好自己的專業,還要從其他藝術門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加強理論學習,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雙修”,演員才能走得更遠。
其四,要敢于樹立雄心壯志,要感悟“藝術之樹常青”,盡可能實踐“演員為舞臺而生”的信念。雜技陪伴我走過青春歲月,我對于雜技的感情不言而喻。如今我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可我依然選擇堅持演出高空雜技節目《中國結》這個傾注了創作組和我大量心血的節目,我也想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還可以站在舞臺上,讓自己的雜技之路走得更遠,更希望看到雜技藝術在歷史長河中更加輝煌。
曾國藩曾經說過“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見識”我愿以此自勉,更真誠地創作佳品,讓自己在雜技領域里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