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摘 要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現階段,在我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形勢下,水稻的栽培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但是受到水稻種植氣候環境多變因素的影響,表現出水稻病蟲害的出現概率較高及具有多重發的趨勢。因此提出了農藥減量控害技術,介紹了該技術特點和意義,并重點分析了技術路線及技術實施要點等。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防治;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435.121.4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30
由于當前水稻病蟲害防治作業中仍然以使用化學農藥為主的方式,容易提升各類害蟲和病害的抗藥性、耐藥性,還會污染和破壞周邊的大氣、土壤和水資源等生態環境,不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因此,基于國家對農業生態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想要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并實現農產品提質增效,提出了將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應用于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策略。
1 技術特點及實踐意義
1.1 技術特點
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特點有以下3個方面。1)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實現農藥利用率的提升,同時還要鼓勵使用正規農藥,提升農藥使用的高效性和實用性[1]。2)應總結水稻病蟲害的發病規律,按照預防為主的要求開展綜合防治工作,避免由于使用過量的農藥而對土壤造成污染,導致土壤中重金屬殘留量的增加。3)應綜合多種病蟲害防治手段,通過綜合防治的方式來減少農藥用量和使用次數。
1.2 實踐意義
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而且有助于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性。針對比較傳統的化學防治手段來說,大量使用農藥會增加害蟲中的抗體,影響水稻種植產量和品質[2],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通過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應用,則可以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等特點開展物理防控,利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關系開展生物防治,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保護周邊生態環境,實現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業部門加快推進農業生產資源節約型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而其中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應用和落實,有助于減少化學農藥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目標。
2 技術路線
為了實現水稻病蟲害防治時的農藥減量要求,應基于不同層面要求構建全面的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加強對病蟲害的監測工作,優化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保證農產品質量和人體健康。在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時,積極應用物理防治、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化學防治手段的應用,通過科學和多元化的防治技術,做好對水稻種植環境的改善,利用天敵等減少水稻生長環境中病蟲害的出現,起到長效防治病蟲害的效能[3]。
2.1 病蟲害監測預警
在水稻種植區域,應結合此區域的種植和環境特點等來制定病蟲害防治標準要求,結合病蟲害出現規律開展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監測工作,發揮有害生物防控平臺的作用,聯合周邊的植保部門,在平臺中匯總可能出現的水稻病蟲害類型,并分享病蟲害的成功防治經驗,持續優化病蟲害防治方法。
2.2 優化病蟲害防治策略
基于地區水稻病蟲害發生現狀和規律的總結,不斷總結經驗來完善病蟲害防治方法。比如針對較多的水稻病害具有聯動性的特點,需要應用合適劑量的藥劑來預防紋枯病和稻瘟病等,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等特點,保證所制定防治手段的科學性,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
2.3 積極應用高效低毒的農藥類型
在水稻生長出現較為嚴重的病蟲害問題時,盡量先使用效果良好的化學農藥。但是此過程中,應轉變用藥思路,擺脫傳統的化學農藥,盡量使用具有較低毒性和較少農藥殘留量的化學農藥類型。在確保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同時,不應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同時也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2.4 優化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屬于一種自然防治手段,主要通過保護天敵、為害蟲天敵提供適宜生存環境的方式,以及使用生物農藥等手段,逐漸代替化學防治方法,最大化減少使用農藥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保證病蟲害防控的穩定性和長久性。
3 技術實施要點
3.1 化學防治技術
傳統的化學防治技術,應從針對性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2個方面落實農藥減量控制技術。在水稻育苗栽培之前,使用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開展拌種工作,有助于將種子中的病蟲和蟲卵消除,起到對水稻生長階段常見的稻瘟、稻飛虱、螟蟲、稻薊馬等病蟲害的預防作用[4]。為了保證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針對性,還應加強水稻種植大田中的病蟲害監測和預警工作,動態監控病蟲害現狀并總結、分析其發展趨勢。針對此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稻曲病、稻瘟病等問題,使用75%三環唑分散粒劑、25%噻呋酰胺懸浮劑等開展針對性防控工作。在農藥減量控害防治技術應用時,減少傳統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還要綜合多種農藥來提升單次用藥的綜合防治效果,實現用藥頻次的減少。同時要通過交替用藥和混合用藥的方式,防治害蟲出現抗藥性提升的問題,實現綜合防治效益的提升。
目前水稻栽培階段普遍存在的病蟲害防治手段比較單一、廣大農民由于缺乏用藥知識而僅憑經驗盲目用藥的問題,基于全面推廣統防統治策略的要求,統一管控此區域內的水稻病蟲害,避免農藥濫用問題,同時也減少農藥用量。還應在示范區中與新型植保機械施藥方式結合來提升農藥利用率,并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發布病蟲害現狀及應用農藥減量控害的效果。
3.2 非化學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技術。利用農業手段對適宜病蟲害生存的環境加以破壞,比如水稻螟蟲問題,可以采取在冬季保持土壤干旱或者采取灌水滅蛹的方式來減少螟蟲卵的數量。此外,還可以通過農業科研部門研發具有更強抗病性和適應能力的優良品種,采取適當延緩播種時間的方式來錯開病蟲害的高發時期[5]。在種植水稻時采取統一播種或移栽的方式,保證同一稻田中的水稻處于同樣的生長階段,便于統一開展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在田間管理中,應積極施加復合肥來保證水肥充足,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的方式,實現水稻抗病蟲害能力的提升,降低病蟲害所造成的為害。
2)物理防治技術。利用的是害蟲的趨光性和趨色性原理,將殺蟲燈懸掛在稻田中,保證其離地1.54 m左右,或者可以在高度為1.5~2 m內設置粘蟲板來誘殺害蟲。在應用上述防治技術時,應定期對殺蟲燈或粘蟲板進行清理或更換。在采取誘殺害蟲的方式時,還可以使用性誘劑將雄蟲殺死,降低蟲卵的受精率。比如在草把上涂抹性誘劑和粘結劑,對成蟲起到吸引和捕殺的效果。此外,還應配合稻田管理工作,及時發現和清除弱苗、病苗和死苗等。
3)生物防治技術。①針對水稻生長階段容易出現的害蟲,可以對其天敵進行保護,起到對害蟲和害蟲幼蟲的捕殺作用,為天敵提供適宜生存的場所。②采取稻鴨共育的方式,還可以在稻田中養魚等,比如在稻田中按照每667 m2放養6~7只鴨子的方式,不僅可以將稻田中的害蟲加以捕殺,而且還可以為水稻生長提供養料。在養魚時則要進行溝渠和田埂的設置并投放一定量的魚苗,最好是在返青季節投放,然后在稻田排灌之前撈出,這2種方法都可以在防治蟲害的同時,增加經濟收入。③應用生物農藥這種新型農藥產品。此種農藥與化學農藥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其主要有細菌、病毒和微生物、代謝產物等組成,利用其中的生長素或信息素等對病蟲害起到殺滅或抑制的作用。比如針對黏蟲和三化螟等可以使用阿維菌素將其蟲卵殺死;或者針對稻瘟病等使用春雷霉素進行抑制。但是在應用此種防治技術時,通常是在傍晚或上午噴藥,不能在連雨天使用,以避免受到干旱、雨水和高溫因素的負面影響。
4 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我國水稻的種植面積和規模不斷擴大的形勢下,逐漸增多的病蟲害問題及不科學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及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應將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應用其中,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綜合應用多種防治手段,提升水稻種植質量和效率,維護生態系統平衡。
參考文獻:
[1] 林世昌.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探究[J].廣東蠶業,2021,55(6):97-98.
[2] 項超.水稻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605(12):79.
[3] 余丙華,譚升平,李衛平,等.水稻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探析[J].農家科技,2019(6):51.
[4] 查絨淇,孫影.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J].新農業,2020(5):5-6.
[5] 劉濤.水稻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0):191-192.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