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萌

涼山果農肖宗全在鹽源縣衛城鎮中河村自家蘋果園里采摘蘋果。近年來,通過接入電商平臺,鹽源蘋果逐漸打開銷路,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喜愛。
“醋溜土豆絲,嘗一點!”“你看這土豆好不好,跟我的臉做一個對照。”
2020年春天,一場熱鬧的帶貨直播在云南瀾滄的云山村進行。短短一小時,當天挖出的25噸土豆銷售一空。這場直播的帶貨人,正是立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這場直播帶貨,被記錄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制作的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中。
2021年,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此背景下,云南瀾滄的“土豆故事”在新的歷史進程中繼續上演,農村電商發展也將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農業被視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當前,我國既是農業大國,又是典型的小農經濟擁有國家,“大國小農”是對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的主要概括。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
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生產矛盾愈發突出,農業生產受到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壓頂和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制約。
上世紀40年代,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認為,承認限制是自由的開始,我們還得靠這片土地一步步求解解放我們經濟束縛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謀求農民收入的增加。那時費孝通提出的方法是工業技術下鄉。
如今,想要在小農經濟中謀求農民收入增長,除了利用科技手段在規模化經營過程中降低生產成本外,另一條途徑則是提升農產品的網絡銷售份額。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1萬億元。
在轟轟烈烈的農業數字化大背景下,具備“數字”基因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成為了數字農業建設的先鋒隊,拼多多位列其中。
在拼多多誕生前,中國的電商已經歷經幾輪發展,但主要都是“工業品下鄉”,培養農民通過電商購物的習慣,農產品上行仍然存在瓶頸。
除受農產品“小批量、季節性、非標準”制約外,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也尚未完全打通。加之在傳統電商平臺固化的流量分配和商品展示模式下,大部分農民無力承擔流量和運營費用,客單價低、利潤率低的農產品,始終無法真正融入電商的體系之中。
據《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國內農產品電商接近4000家,但僅有1%盈利,另外的7%巨虧,88%略虧,4%持平。
拼多多對于農業的電商化改造,不僅在于堅持零傭金、零服務年費、低廣告成本的策略,更在于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農地云拼”新模式,即通過“拼購”模式,把原來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度分散的農產品用戶需求,在“云端”匯聚成一個個相對集中的訂單,匹配上供給側一個個自然成熟的果園與菜地,以包裹為顆粒度,實現供需的精準匹配。
這種“多對多”的匹配方式,適應了“大國小農”的具體國情,將劣勢變為一種優勢。
過去,像廣西玉林的百香果、云南石林縣的人參果,這些小眾農產品因為種植規模不大,長期進不了物流車隊,更不用提直接面向零售終端。2016年,廣西玉林村民龐志玉以兩萬元本錢開始在拼多多經營“玉林百香果”,4年時間,累計賣出1500萬斤,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2017年起開始在拼多多熱銷的云南人參果,在3年間帶動主產區石林縣當地不少種植戶收入增加了10倍,種植面積從1萬畝上升到近10萬畝。
在這種“農地云拼”的體系下,某個時間段可能有數萬人甚至十幾萬人同時拼單某個產區剛好到最佳食用期的農產品,這種海量需求,在短時間內迅速消化掉產區的應季產能,從而為農戶創造穩定的訂單,為農產品大規模上行創造了先決條件。
2020年年初,疫情阻斷了傳統的農產品銷售通道。為解決農產品產銷對接問題,拼多多開創了“家鄉好貨”助農直播系列活動,聯合地方政府為農民直播帶貨。截至2020年底,拼多多“家鄉好貨”助農直播超240場,覆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累計催生6.7億筆助農訂單,銷售農(副)產品總計超過41.2億斤,幫扶農戶113萬戶。
同年8月,由于農產品需求激增,加上天氣炎熱,電商平臺生鮮損耗率高,拼多多又啟動了多多買菜項目,為居民提供次日提服務。
在這些創新模式推動下,2020年,拼多多的農(副)產品成交額為2700億元,規模同比翻倍,占全年成交額的16.2%,遠高于行業3%的平均占比。
近年來,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注入新動能,成為國民經濟中核心的增長極之一。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能夠達1.26萬億元。但是由于農業的生物特性,將數字技術直接拿到農業領域往往不能有效解決農業問題,必須開展基于農業生物特性和農業問題的專題研究。
拼多多正進入數字化生產的深水區,探索更精準和標準化的種植解決方案,從源頭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農產品品質。
讓科技真正在實驗室外的農田落地。2020年7月,拼多多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下,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舉辦了國內首屆“人工智能VS頂尖農人”的數字農業種植競賽。在這場比賽中,采用數據分析、智能傳感器和溫室自動化等技術的AI團隊,平均生產了6.86公斤草莓,這個數字相比傳統農人團隊2.32公斤的平均產量,高出196.32%。對應的則是更高的投資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