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塬 王桂全 王猛
一、向海經濟先行區發展定位
北欽防三市地處中國海岸線西南起點,所處地理位置凸顯其成為落實和踐行 “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三大建設原則的最佳實踐地,肩負歷史使命。對外開放,是北部灣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北欽防北部灣向海經濟先行區的示范任務之一。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是北欽防最具優勢的發展基礎,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既是北欽防發展的方向和出路,也是北欽防高質量發展的一條新路。向海經濟先行區的高質量發展定位應著眼于兩個層面:
一是頂層設計。以海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和海洋產業發展空間開拓為核心,確定先行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定位。北部灣向海經濟先行區應瞄準國際一流的陸海航運物流中心、國際知名的濱海旅游度假地和國內領先的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基地,重點圍繞國際航運樞紐、國際郵輪母港、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以及國家自貿試驗區建設,打造能引領國際海洋產業發展導向和國內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藍色經濟示范區和國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為全國沿海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二是具體層面。以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涉海企業生產效益和海洋環境承載力的有效提升和維護為主。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而涉海企業高質量發展則是基礎。海洋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產業集群發展及產業鏈配套能力是決定一個海洋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定位要以提質增效為核心、以環境友好為前提,打造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海洋生態旅游示范城市、國際綠色航運城市、國家海洋特色循環經濟園區以及陸海聯動發展示范區。
二、全力打造高質量海洋特色園區
打造北部灣向海經濟先行區,是北欽防一體化升級發展的關鍵。要牢牢把握園區的戰略定位,緊緊圍繞“海洋產業”和“科技”做文章,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輻射力強”的海洋新興產業,形成獨特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實現突破性發展。著力培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水產育種育苗、海洋生物提取和制造等海洋優勢產業。要依托國家級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及項目,帶動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加快推進建設海洋科技企業孵化器,打造集產品信息、交易、物流為一體的服務平臺,推進海洋科技高端成果實現產業化,形成產業鏈,推動北部灣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北部灣地區,有我國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合浦港),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北部灣海域面積廣闊,海洋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北部灣地區作為廣西發展的主力軍,區位獨特、資源富集、環境優良,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的優越條件和良好基礎。借助于這個平臺,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與企業集聚入園,將極大地提升園區的科技項目聚集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同時,也將提升北部灣地區科技地位和北欽防一體化水平。
三、向海經濟先行區產業發展建議
從現有的海洋產業發展主體類型區分,未來北部灣向海經濟先行區海洋產業發展模式可考慮以下五種類型。
一是資源支撐模式。產業發展建立在資源稟賦基礎上,從北部灣向海經濟先行區現有的海洋資源與空間優勢出發,全面提升海洋資源利用型產業的規模和發展空間,并建立可持續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模式。這類產業包括近海捕撈、水產品加工、海鹽業、海洋礦產及海洋油氣業,如果管控政策不到位,可能對海洋資源或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破壞,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且最終落入資源詛咒陷阱。
二是市場引導模式。產業發展建立在市場需求基礎上,以滿足居民或企業發展需要為導向,具有較高的市場不確定性和市場營銷風險,需要準備跟蹤并把握國內外市場需求動態,并根據市場波動做出及時反應。這類產業包括海洋化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水利用業等,需要對市場進行深入研究,從規劃層面規避市場波動造成的行業運營風險,實現產業的穩步增長。
三是技術驅動模式。技術突破決定了產業發展潛力和空間,特別是受到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制約,產業化發展速度和規模遠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這類產業包括海洋新能源、海洋環保產業及深海采礦等一批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直接決定著行業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加快科技研發,盡早突破核心技術和產業化轉化障礙是此類產業是否能實現規?;彤a業化發展的關鍵。
四是綜合發展模式。既受到技術和市場的影響,也受到資源稟賦的制約,或者說與資源稟賦關聯不大,但受技術和市場的影響較大。這類產業包括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生物醫藥等,其發展和提升的關鍵是順應市場變化,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以更靈活的市場手段、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五是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以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業態等為重點,加快推動海洋漁業、濱海旅游、航運物流、裝備制造等海洋產業融合發展,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融入傳統海洋產業發展鏈條,培育海洋牧場、郵輪旅游、海洋新材料、海洋環保等海洋新業態,以及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城鄉融合示范區、東盟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等新型產業載體建設,為海洋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創新創業平臺。
(本文系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公益基金“向海經濟建設及現代海洋發展秩序”專項活動資助項目)
(胡正塬,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王桂全,自然資源部海洋咨詢中心教授級高工。王猛,北京烏金三角科技發展中心公益項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