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樺 黃立軍
自2018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中宣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等部門,于每年5月10日中國品牌日期間舉辦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及品牌發展國際論壇等系列活動。各省區按照國家要求組織品牌企業參展,取得了較好的辦展效果。以此為契機,各地更加重視品牌建設工作。調研發現,民族地區(含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青海、云南、貴州三省)作為我國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在品牌建設和發展方面面臨一些瓶頸和障礙。本文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首先介紹在品牌建設和發展方面的工作情況,然后分析面臨的問題,最后提出關于支持民族地區品牌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寧夏“十三五”期間品牌建設工作情況
(一)做好政策引領和機制建立
將質量作為品牌根基,寧夏成立了質量強區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質量強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引領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工作。各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先后制定出臺了《質量獎管理辦法》《名牌管理辦法》《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形成品牌建設共識,培育形成了一批品牌標桿。
(二)開展綜合性品牌活動和培訓
積極組織區內著名品牌企業和中小創新企業參展歷次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線上“寧夏云展館”和線下實體展館均受到好評。依托社會組織開展了“寧夏品牌節”活動,鼓勵企業打造自主品牌,樹立品牌形象,引導品牌消費。組織召開全區制造業對標試點企業質量品牌專題培訓,實地對企業開展了質量品牌咨詢診斷和指導。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構建品牌多元主體參與合作的格局。
(三)推動農業品牌爭先創優
寧夏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美譽,農產品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在全國有一定競爭力。近年來大力實施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工程,努力打造“枸杞之鄉”“灘羊之鄉”“甘草之鄉”“馬鈴薯之鄉”,做大做強寧夏枸杞、寧夏菜心、寧夏牛奶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原產地保護基地,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規范公用標識使用。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認證、申請注冊商標,培育打造一批農業優質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四)推動工業質量品牌不斷提升
以提升工業產品質量為主要抓手,推動質量品牌工作扎實開展。制定《工業質量品牌建設工作計劃》,指導質量品牌建設工作,認真做好質量標桿遴選、推介和經驗交流活動。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建立發展聯席會議制度,重點實施品種培育工程、品質提升工程和品牌創建工程。組織全區制造業企業參與全國制造業企業品牌建設現狀網上調研工作,幫助企業在質量管理、質量技術應用、品牌創建、品牌管理體系運用等方面尋找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企業之間的差距,為企業制定質量品牌發展戰略提供支撐。
(五)推動服務業標準化提升服務品質
創新性開展服務業品牌化示范建設、標準化試點項目建設工作。發揮品牌化、標準化對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企業塑造品牌形象、健全品牌管理體系、提升品牌運作能力,推動服務業向品牌化、規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以促進全域旅游和景區標準化創建為抓手,提升旅游景點吸引力。區域旅游品牌標語“來寧夏,給心靈放個假”在央視滾動播出,逐漸為全國人民所熟悉。
二、寧夏品牌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品牌發展不平衡
寧夏名優品牌大多集中于枸杞、葡萄酒等農牧業產品,而二產三產品牌建設比較薄弱。工業產品仍以煤炭化工等能源、原材料工業產品為主,整機終端產品數量極其有限,不利于品牌建設。服務業方面,寧夏僅僅在文化旅游、特色街區、商貿餐飲等領域有所建樹,但在酒店、金融、會展、科技服務等領域的品牌建設存在較大短板。
(二)質量品牌意識不強
寧夏的發展階段處于工業化中期。因產業結構和發展階段限制,大部分企業粗放型生產,粗放式管理的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質量供給水平不高,重規模、輕質量現象仍然廣泛存在。企業研發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不強,難以構建強大的品牌競爭力。產業整體質量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層次較低,具有自主質量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競爭力的產品不多,產業集成集群程度低,輻射帶動能力薄弱。
(三)品牌傳播和維護能力不足
品牌的創建、宣傳、維護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財力。寧夏企業普遍利潤不高、財力欠佳,長期投資品牌傳播意愿和能力不足。中小企業大多只能選擇公益活動和行業性展覽展示,只有少部分大企業和特色企業有實力進行全國性廣告宣傳,且仍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從未進行品牌宣傳。大部分企業尚未建立維護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標識的內設部門,造成許多企業產品品牌甚至區域性品牌被他人他地盜用、仿冒,給企業和地方造成經濟損失。
三、關于國家支持民族地區品牌建設和發展的政策建議
建議國家支持民族地區不斷挖掘自身品牌價值,在加強質量體系建設、完善標準體系、抓好品牌培育、加強品牌推廣、強化品牌保護等方面做好品牌建設工作,積極促進產業發展水平提升,實現以品牌發展助推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一)支持民族地區加強質量體系建設
把提升質量作為創建品牌的基礎保障,筑牢夯實質量體系。強化計量技術支撐,加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提高檢驗檢測能力,推動檢驗檢測儀器設備資源共享。加強質量品牌人才隊伍建設,將質量教育納入民族地區干部教育培訓內容。引導國家級第三方評價機構對民族地區質量品牌工作進行定期測評,結合測評結果幫助民族地區查找問題,不斷提高質量工作水平。
(二)支持民族地區開展標準化建設
積極開展“標準化+”行動,以高標準打造名品牌。實施“標準化+認證”的行業特色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和競爭力。加強質量認證與產品溯源體系建設,推動以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品標準為基礎建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并與國際標準接軌。
(三)支持民族地區抓好品牌培育、推廣、保護
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強品牌培育創建,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的特色品牌企業。利用各類經貿合作交流平合,鼓勵民族地區舉辦和參與品牌展覽和推介活動,加大品牌推廣力度。鼓勵企業實施專利、商標、品牌、版權等知識產權戰略,加強品牌保護維權,強力打擊侵犯民族地區知識產權、假冒名牌產品等違法違規行為,為民族地區品牌發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四)支持民族地區產業長遠發展
產業發展是品牌創建和發展的重要引擎,而品牌的良好發展也將反過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建議國家出臺鼓勵政策,促進適宜西部和民族地區產業鏈的東部產業轉移,防止制造業大規模向國外轉移削弱我國整體競爭力,提升民族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同時,在調整產業布局的工作中,建議國家突出考慮民族地區的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制定差別化準入政策,促使民族地區產業優勢與全國更好地結合起來,形成區域合理分工、資源優化配置、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
(白樺,寧夏大學2017級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博士生。黃立軍,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