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良 呂富來

一
“它只是一只鳥兒,卻是生態環境的‘試金石;它雖是一只鳥兒,也是生態文明的‘代言人;一只鳥兒,可以帶動一方旅游;一只鳥兒,可以促進鄉村振興……”今年5月30日,2021中國·婺源首屆觀鳥節系列活動開幕式啟動。開幕式上,一首愛鳥護鳥詩歌朗誦帶給人們深刻的印象。
“茂林修竹映村廓,飛禽走獸相對鳴”。婺源,是一顆鑲嵌在贛皖浙三省交界處的綠色明珠,因生態環境優美和文化底蘊深厚,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鄉村”。這里長年青山環抱、綠水蕩漾,森林覆蓋率達82.64%,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達7至13萬個/cm3,是國家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中國天然氧吧;擁有高等植物3000余種和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0多種,掛牌保護古樹名木13000多株,是世界珍稀瀕危鳥種藍冠噪鹛春夏棲息地和世界最大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生態宜居、生活舒適。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婺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生物的多樣性。截至目前,婺源已發現的森林鳥類達324種,其中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鳥類達69種,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這里不僅有“會飛的大熊貓”白腿小隼和“水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還有比大熊貓更為珍貴的世界極危鳥種、婺源特有鳥種——藍冠噪鹛。多年來,婺源傾心打造了193個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和水源涵養型自然保護小區,擁有1個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靈巖洞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5A景區、14個國家級4A景區、13個國家生態鄉鎮、2個省級森林公園……處處都有“生態保障”、處處都是“綠色屏障”,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近年來,婺源結合全域旅游發展實際,創新發展“觀鳥旅游”“觀鳥研學”等,精心打造了石門、曹門、曉起等一批“觀鳥村”,成為廣大“攝友”和“鳥友”向往的觀鳥地,生動地呈現了“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的和美景象。
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把“婺源黃喉噪鹛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列入“中國珍稀物種保護小型基金”項目。20年后,2021年的5月3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副總干事周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萬自明,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李青文,江西省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賓等出席2021中國·婺源首屆觀鳥節系列活動開幕式。一場愛鳥“接力賽”,20年不間斷,令人動容。
開幕式上,舉行了“美麗婺源·鳥類家園”征文比賽頒獎、“最美愛鳥護鳥人士”頒獎、“最美觀鳥村”授牌,宣布了婺源“縣鳥”評選結果,舉辦了觀鳥旅游與鳥類保護主題研討會等,開啟了婺源觀鳥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新征程。
二
“觀一鳥知生態,觀一鳥識文明。”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愛鳥護鳥的優良傳統。
鳥類是人類的益友。鳥類在維持生態平衡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鳥類還能傳播花粉和種子,還能準確預報天氣,是“生態使者”和“農耕助手”。
鳥類需要人類保護。保護鳥類,不僅關系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婺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打造“天人合一”的生態家園。婺源利用城鄉總體規劃暨“多規合一”試點契機,對接城鄉各項發展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現有機融合,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做到全域規劃、全域統籌,使每一處的發展建設都彰顯生態理念。同時,婺源圍繞“最美鄉村也要有最美縣城”的目標,堅持以生態文明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做到“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2016年,婺源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2018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如今,婺源城鄉處處呈現出“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的人居佳境,隨處可見天人合一的“飛鳥圖”。
“良禽擇木而棲”,婺源這個“鳥類天堂”既然吸引得了藍冠噪鹛的目光,自然也能容納得下中華秋沙鴨、白腿小隼、白琵鷺、白鷴、黑麂、云豹、蛇雕等珍稀物種的足跡。
步入婺源,但見白鷴在悠閑、黑麂在嬉鬧、蛇雕在盤旋……
三
婺源,是朱子故里。千百年來,在朱子生態道德觀的教化下,婺源百姓養成了尊重自然、敬畏山水的生態自覺,留下了“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村規民約和“養生禁示”“封河禁漁”等自治石碑,乃至于延續了“枯枝敗葉,不得挪動”的生態規則……即便在今日,婺源也永久禁伐天然闊葉林、禁止山塘水庫化肥養魚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鳥類天堂”構筑起了固若金湯的生態屏障。
“酒香不怕巷子深?!边@些年,不少海內外攝影師在婺源拍攝的一張張彌足珍貴的珍稀鳥類照片,成了“中國最美鄉村”的動感美學“封面照”,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婺源好風采,吸引了無數“觀鳥客”的目光:2020年9月,愛鳥國際“觀鳥中國行”活動慕名走進婺源;2020年10月,由江西省林業局、江西省林學會主辦的“保護珍稀鳥類(藍冠噪鹛)·傳承生態文明”學術研討會在婺源召開;2020年12月,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觀鳥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婺源召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婺源,既然能為藍冠噪鹛、野生鴛鴦提供“安樂窩”,那么,當地百姓自然也不愁溫飽問題了:有了藍冠噪鹛棲居的婺源縣秋口鎮石門村汀洲,方圓十里成了科普研究基地;有了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撒網的“漁翁”成了“模特”;有了白腿小隼,帶動百姓吃上了“觀鳥飯”……更不用說,這里興起的農家樂、林家樂、茶家樂,帶動了百姓“洗腳上岸”;這里興起的攝影驛站、寫生之鄉、攝影基地,帶動了百姓“就地就業”……
家住婺源縣江灣鎮曉起村的村民余志標,借助自家房屋“與鳥為鄰”的獨特優勢,打造“觀鳥客棧”,當起“鳥網”婺源聯絡站站長,年接待白腿小隼攝影發燒友達一萬多人,掙得盆滿缽滿。如今,余志標擔任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觀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肩負起森林鳥類保護新使命,譜寫著森林鳥類保護新篇章;
家住婺源縣太白鎮曹門村的村民汪延旺,悉心呵護棲居在自家老屋邊香樟樹上頻頻出沒的藍冠噪鹛,當起“鳥叔”,建立“曹門噪鹛群”,使得“噪鹛人家”聲名鵲起,一家人享受生態“福利”,樂享觀鳥“紅利”,倍加珍惜與藍冠噪鹛毗鄰而居的“人鳥情”;
在婺源縣賦春鎮黃家村山路邊的田野里,時常出沒一群白鷴,它們覓食、嬉戲,成為一道景觀,受到村民保護,也帶動了全村“觀鳥經濟”的發展壯大;
……
石門村、曹門村,“一扇門”在婺北、“一扇門”在婺南,黃家村在婺中。在婺源,不論東西南北中,各種珍稀森林鳥類總能找到繁衍生息之“門”?!伴T內門外”青山逶迤而綠水蕩漾,四季如畫而清靜純樸。婺源這種敞開著的生態之門,是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美麗解說。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我們相信,婺源這個“鳥類天堂”,有了先人的呵護和后人的延續,生態鏈條不會斷裂,生態自覺不會裂變,觀鳥旅游必將成為婺源鄉村振興的“發動機”和“助推器”。
由一撥來自海內外一流高校的青年學者集資所建,專注于自然科普和研學旅游的林奈實驗室,最終相中了婺源。短短3年時間,它接待研學游客已逾200萬人次。
正所謂“一葉知秋”。我們相信,“以鳥為媒”,婺源鄉村振興必會“一飛沖天”。
作者簡介:吳進良,婺源縣林業局;呂富來,婺源縣文聯。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