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一、案例設計背景與目的
1.依據教材內容,設定基本思路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通過擺、圈等操作,建立幾何直觀,初步體會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及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設計看一看、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建立倍的概念的過程,并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2.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本節課使用教學一體機和希沃白板,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借助書寫、拖動、克隆等操作,結合語言在希沃白板上呈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說理能力。通過教學一體機的使用,設計動畫情境,不斷改變所比較的兩個量的數量,在豐富的比較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認識到倍的本質“突破重難點”。利用教學一體機和手機,對學生的課堂答案進行有針對性的抓拍,并上傳到一體機,在大屏幕上分析,進行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二、教學理念(如基于問題的學習、個性化學習、探究性教學、分層教學等)
1.個性化學習理念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探究新知、理解概念環節中,筆者設計了看一看、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等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變化中,加深學生對倍概念的理解環節,同時,筆者有效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認識到倍的本質。
2.分層教學理念
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對學生因材施教,提出有差異性的學習要求。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課堂知識的密度和思維的梯度,使得“人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本節課通過練習設計的層層遞進,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實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發展。
三、教材與教學內容分析(劃分知識點)
倍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將通過對已學習的有關乘法的知識進行遷移獲得“倍”的概念。“倍”是一個新的概念,是一種數量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本內容的學習,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簡單的數學模型,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義,拓寬應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與能力,培養數感,為今后學習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等相關知識奠定基礎。
教材為“倍的認識”提供了“小兔吃蘿卜”的童話情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通過比較胡蘿卜(2根)和紅蘿卜(6根)的數量,根據3個2根的關系,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再次通過“圈一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比較白蘿卜與胡蘿卜數量之間的關系,由舊知識“幾個幾”轉化為新知識“倍”的含義。
四、教學目標(三維目標分類或學科核心素養分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筆者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考慮,預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利用舊知遷移,初步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在觀察、比較、變化、抽象中,讓學生經歷構建倍的直觀模型的學習過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操作、推理、遷移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義。
2.教學難點
建立“倍”的概念。
六、學習者特征分析
1.起點能力
本課教學對象是小學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其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已經有向邏輯思維過渡的趨向,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直接聯系,主要依賴具體形象思維。因此,筆者把“倍的認識”這一知識,融合在學生的直觀感受、操作與游戲之中,讓學生在多種感官刺激中體驗“倍”的概念形成過程,并結合多媒體教學一體機和希沃白板中的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直觀形象,在豐富變化的比較活動中,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建立起倍的概念。
2.信息素養
經過前期的操作培訓,學生基本具備計算機的簡單操作技能,如,書寫、克隆、拖動等功能,基本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完成作業、練習等操作,但熟練程度有待提高。
七、教學環境、工具及資源準備(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資源)
多媒體教學一體機、希沃白板、手機、希沃課件
八、教學過程
九、教學流程圖/上課板書設計
十、學習評價設計
本課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看一看、圈一圈、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建立“倍的概念”的過程,還通過擺一擺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團隊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充分積累感性經驗。
利用一體機教學,結合希沃課件突破重難點的教學,為學生提供機會。學生上臺利用希沃課件、筆工具,真實地呈現學生的思考過程。利用創設的動畫情境,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變化活動,在活動中建立“倍”的表征,加深學生對“倍”的概念的理解。在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使學生在不斷的抽象中實現一次次理性的飛躍,使學生對“倍的認識”達到概念性的水平。
在學生做練習過程中,教師用手機即刻對學生答案進行拍照,通過手機“希沃白板”的同步操作,把作業照片傳送到多媒體教學一體機中。全班學生通過大屏幕分析錯題及學習正確的解題方法。
十一、教學創新與亮點特色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將通過對已學習的有關乘法的知識進行遷移獲得“倍”的概念。
(一)教學創新
經過預學,學生初步找出胡蘿卜與紅蘿卜存在比多少的關系,還存在倍數之間的關系,但對于誰是誰的幾倍,還是容易混淆不清。因此,通過運用希沃白板達到了以下教學效果。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希沃課件設計小兔分蘿卜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讓學生分清三種蘿卜的名稱,為后面學生說一說活動,做好鋪墊。
2.精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
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使用希沃課件筆工具,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與“幾個幾”建立起聯系。
3.在比較活動中,實現直觀到抽象的思想轉化
利用希沃課件分別改變紅蘿卜的根數以及白蘿卜的根數,在豐富的比較活動中,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對“倍”的認識達到概念性的水平。
4.借助手機希沃同步功能
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針對性的抓拍,傳送到多媒體教學一體機中,在大屏幕全班分析,依據課堂數據,提高教學針對性。
(二)特色亮點
1.以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具有交互性,互動性強。
十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通過對已學習的有關乘法的知識進行遷移獲得“倍”的概念。筆者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進行了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課的開始,筆者創設了美麗森林小兔分蘿卜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分清圖中蘿卜的種類,通過數一數,知道每種蘿卜的數量,為后面學生順利說理和說出“幾個幾”打下基礎。
(二)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筆者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說一說、擺一擺、畫一畫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理,并能充分利用希沃課件,讓學生在操作講解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在說理和操作的過程中,形象直觀地建立“倍”的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鞏固練習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
通過增加變式練習,設計開放題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倍概念”的理解,建立“倍概念”的模型。
練習第1題,讓學生根據倍的含義判斷三種顏色圓片之間的數量關系。第2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畫一畫的方式,構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思維模式,加深學生對倍的含義的理解。第3題通過連續量的比較,在豐富學生對倍概念的形表征的同時,為后面畫線段圖來表示信數關系作鋪墊。第4題是開放題,在豐富的比較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倍的本質。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著主導作用,讓學生理解“倍”的概念。結合多媒體教學一體機和希沃白板中的功能,在豐富的感覺材料中,去偽存真,抽象出倍的本質特征,實現對倍的認識從“直觀模型”到“抽象數量關系”的轉化。讓學生在操作和說理的過程中,不斷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不斷的抽象中實現一次次理性的飛躍,很好地突破了重難點,從而對“倍的認識”達到概念性的水平。
十三、案例推廣辦法與經驗總結
1.利用教學一體機和希沃課件,能使教學內容生動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學習數學。
2.希沃白板的書寫、克隆、拖動等功能,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的平臺,真正實現了學生主體的地位。
3.借助手機希沃同步功能,可以抓拍學生的即時課堂答案,傳送到多媒體教學一體機中,在大屏幕全班分析,依據課堂數據,提高教學針對性。
(注:要求設計方案撰寫時,語言精練、內容準確,盡可能圖文并茂,附上圖片、表格、鏈接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