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崇珍
摘 要 小說類文本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中考現代文閱讀常考的題型。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解讀小說,探究小說文本內在的深刻意蘊是小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文借助敘事學理論,立足小說的故事情節,從敘事語言、敘事視角、敘事時空三個層面,探究小說文本的獨特性。
關鍵詞 敘事學理論;小說教學;教學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緊扣文體特征進行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小說作為文學類文本的一種特殊樣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語文綜合閱讀素養。特別是初中教材中的一些經典的小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緊扣小說的文體樣式,找準切入點,深入淺出地讀出經典小說的深刻意蘊。
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往往根據小說“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進而確定學習的內容和任務。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將學生帶入到一種模式化的套路之中。隨著現代小說的出現,固定化、程式化的小說解讀方式很難適應當下小說的解讀。筆者認為小說解讀需要從傳統的講授“說什么”,逐步轉化為關注“怎么說”。下面本文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借助敘事學理論中的敘事重復、敘事視角、敘事時空三個角度探究小說的藝術魅力。
一、關注敘述重復,體悟小說的形式
“重復敘事”的方式普遍存在小說文體中,并且起到了多樣化的藝術效果。小說中的“重復”主要表現在敘述故事情節的重復、敘述的腔調回環往復、敘述語境前后勾連。簡單概括,小說敘事重復主要為事件和言語的重復。
首先,注重情節結構的重復。小說中往往有意無意間對一個故事情節或者細節進行反復敘述,從而將小說不斷地延宕出去。在經典小說文本閱讀中,學生需要對重復的敘事情節進行抽絲剝繭地分析,找出前后的關聯性,從而體悟重復敘述的藝術魅力。比如,統編版九年級下冊小說單元收錄了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小說本身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個落魄書生最終窮死、餓死。”但是,魯迅先生卻將這一簡單的故事通過重復的方式,反復設置矛盾沖突,從而讓故事跌宕起伏。在閱讀教學時,教師不妨有意識地讓學生梳理情節過程中,體悟小說個性特征。比如,學生發現文本用了13個段落,主要敘述了三個情節:1.酒客和孔乙己之間反復的矛盾沖突;2.孔乙己與孩子之間的反復不和諧;3.掌柜與孔乙己之間的反復糾葛。可見,在主要的三個情節之間,作者反復設置矛盾沖突的同時,在重復敘事。比如,為了刻畫孔乙己遭人取笑,小說多處重復這一情節。學生前后梳理一共反復了三處,分別為:掌柜和酒客一樣經常調戲孔乙己;掌柜一直念叨孔乙己欠下的十九個錢子;被打斷了腿到酒店討酒喝的孔乙己,仍然遭到掌柜的取笑。小說沒有一下子揭示出人物的命運,而是不斷地把“孔乙己”逼上被笑、被欺、被侮的地步,從而將人性的丑陋顯露出來。
其次,注重言語前后的重復。小說閱讀最終以語言的品味為宗旨。經典的小說往往運用重復的語境,讓平淡的文字更凸顯出個性。教師需要抓住經典的“重復語”,引導學生前后勾連起來品讀。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多次出現“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這一的話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之與小說前后的情節勾連起來品讀,從而體悟不同語境下的深層語義。同樣,《孔乙己》中也多次出現掌柜的那句“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學生可以前后勾連起來朗讀,體悟人物的個性特征。比如,有的學生抓住掌柜這一句話,從側面分析“孔乙己”的內心世界。具體為:1.面對掌柜的取笑、侮辱,孔乙己表現出與生俱來的抗拒。當掌柜取笑他又偷東西的時候,孔乙己應了一句“不要取笑”,可見孔乙己對酒客、掌柜的欺凌和侮辱有著清醒的認識。2.極力維護自己的尊嚴。孔乙己面對酒客反復地說自己“竊書”的時候,他極力爭辯,維護自己作為一個讀書人的尊嚴。
由此可見,小說中敘述重復可以延宕故事情節,增加敘事張力,豐富小說的敘事內容。在小說閱讀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復揣摩,體悟小說言說方式的獨特性。
二、關注敘述視角,重構小說的價值
在敘述故事過程中,作者往往選擇特定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故事,立體地呈現出真實的生活。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敘述視角,深刻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經典的文學作品中,作者為了讓文本內容更加靈動,結構更加靈活,敘述視角還會在不同人物之間進行轉化。
轉化敘述視角,重構小說價值。經典的作品往往會在不同人物之間轉換視角,從而全面展現出故事的全景和人物的復雜性。在小說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朗讀、改寫、續寫等形式,轉化敘述視角,填補文本的空白,體悟小說作品的價值。比如,學習《孔乙己》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朗讀文本,讓學生以酒客、掌柜、酒店小伙計“我”的身份對文本進行改寫,形成腳本。學生圍繞這三個敘述視角,進行課本劇的扮演,從而體會不同的視角下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朗讀、改寫、表演、比較、辨析中,深刻體悟到作者選擇“我”(酒店伙計)的視角展開敘述的用意。具體為:作者不僅僅表達的是對科舉制度下底層讀書人悲慘命運的同情,還想通過“我”的舉動表現“看客”內心的冷漠、社會的冷漠。
可見,敘述視角不僅僅是作者敘述的角度,也是讀者體悟文字內核的金鑰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敘述者的“眼睛”走進文本,“看”到文本背后的多元內涵。
三、關注敘事時空,體悟小說的張力
經典的小說往往靈活運用敘事時間,注重多重空間的創設。在小說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留意敘事時空的轉變,品味小說藝術張力,體悟作者的獨具匠心的用意。
首先,抓住小說敘事的時間,體悟小說敘事的靈活性。小說的敘述時間主要分為故事時序和敘述時序。不同的小說,作者往往采用不同敘述時序,突顯出作品的寫作重點和意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把握住作者的敘事時間,體悟其與小說中人物、主題之間的關聯。比如,閱讀《我的叔叔于勒》,學生初讀文本可以梳理出小說的文脈為:小時候,菲利普一家生活狀況以及對于勒一家盼望(設置懸念)——于勒的經歷,菲利普夫婦心理轉變(插敘)——于勒的來信和全家人的旅行(反復強化)——偶遇于勒,菲利普夫婦態度根本變化(前后反差)。在梳理中,學生會發現作者有意打破時間的線性邏輯順序,采用了非線性的、立體化的時間,對故事進行重新排列,延長了敘事節奏,拉長了讀者閱讀期待。
其次,抓住小說敘事的空間,體悟小說意蘊多重性。經典的小說往往設定的具體的時間、地點以及故事場景,展開不同空間維度的故事敘述。比如,還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小說中設置了三個故事場景,分別為“大海”“船上”“島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三個場景,體悟時空的轉變下人物心境的變化,進而深度解讀出小說的主旨。比如,小說開篇“海邊”,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據的情況下還每一個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去散步,并且對著大海表達出對“于勒”歸來的期盼。這就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識地將人物放在闊大的空間中,含蓄地表達出人物內心無窮的渴望。可見,在小說閱讀中,教師需要抓住場景的設置和時空的變化,剖析出其中蘊含的隱喻意和象征義。
綜上所述,經典的小說往往采用一定的敘事的方式,彰顯出文字的張力。在小說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敘事學視角出發,透視小說文學樣式的獨特性,讀出經典作品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