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小芳
摘 要 《論語》選讀教學要承載起儒家文化傳承和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重任,需改變當前低效的教學現狀,“深度進階式微寫作”教學以《論語·選讀》兩級教學等級(基礎性和發展性)為目標,以微寫作為抓手,進階式提升學生對儒家文化的思考力,進而促使論語教學效度的提升。
關鍵詞 《論語·選讀》;深度進階式;微寫作;語文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強調“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弊鳛楦咧猩鷮W習、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論語·選讀》,它“充分體現了文言、文章與文化的多重結合,擔負著立言與立人的雙重責任”,它不僅是孔子與其弟子語錄的結集,更是先秦時期儒家經論世務思想之集萃,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強大的根基,是中華民族在思想上保持獨立的重要力量,至今它依然是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窗口”。面對如此重要的教學基點,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根植在學生的心中,使書里冰冷的文字、文化轉化成他們身上不可或缺的認知和素養,成為我們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教學現狀
然而綜觀目前《論語·選讀》教學,教師從則到篇,從文言字詞到文化提煉,時間投入不少,效果卻略顯尷尬。如考查學生對《沂水春風》一課理解:你能否從子路自身出發并結合當代的社會形勢作逆向思考,為“子路率爾而對”找點正當的理由。學生答案驚人的相似“因為子路有才有能,故率爾作答”。簡單、籠統成為學生理解儒家文化的基本態勢,究其根源在于學生思維的同質化、碎片化、淺陋化、平面化。
二、原因剖析
從教、學方面探究學生論語學習思維狀態發現,教師因論語文言特性致使教學“工具論”明顯:教學上偏重教師對知識的的分類和整理;學法上注重學生簡單識記;教學活動更多呈現的是教師主導和師生單向口頭交流,很少鼓勵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和理解,更少鼓勵學生從歷史、現代社會角度來看待傳統文化?!拔难晕谋舅x予的文化內涵就在架空的“人文討論”或干枯的“知識訓練”中消失殆盡”,這種“隔靴搔癢”式教學使得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相隔,如此遑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吳杰明老師曾言“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有其內在的認知結構與事理邏輯,教學活動必須遵循這樣的認知結構與事理邏輯才能循序漸進,臻于至善。”羅森布萊特也曾說“幫助學生欣賞文學形式與文學藝術性的最佳方式,就是幫助讀者進行創意寫作”基于此,筆者嘗試以深度進階式微寫作促使學生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能力融合,以《論語·選讀》課程教學兩個等級新課標在“學習要求”上明確了教學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要求,提出“學生能在閱讀和表達交流中探析有關文化現象,具有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意識,能結合具體作品,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論述相關的文化現象和概念”,其中特別關注學生對儒家思想的內化理解,即要求學生在理解原文有關的學說、觀點、態度、情感行為等基礎上,能結合現實背景、聯系當今意義,辯證地分析其思想精神內涵,推動學生認知和事理邏輯思維的提升。
三、深度進階式微寫作策略
接受美學認為,文本是一個“召喚性結構”,其中存在大量不確定的“空白點”,作為審美另一極的讀者在閱讀中完全可以進行深閱讀、再創造,觸摸文本背后的個體情懷。深度進階式微寫作從《論語·選讀》的兩大教學等級出發,分別從譯文、專題中召喚出孔子言語現場的“事實本體”和“價值本體”,由淺入深,縱向推動文本價值的挖掘,提升學生對儒家文化的理解。
1.基礎等級
(1)基礎性微寫作——譯文創新“微寫作”
《論語》選讀章句的注釋,只是語言知識層面的解釋,如何發揮注釋的教學輔助功能,為學生學習服務?我依托“譯文”這一窗口,建立微寫作的情境,交融文本內容情境和學生個人體驗和生活情境進行。
①補情景式寫作:所謂補情景就是補充譯文中沒有的語境背景、人物表述的心境和復雜情感等內容,通過補情景讓學生深入體會孔子在言說時的真實感受。如《克己復禮》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一句可以如此補情景:孔子面對禮崩樂壞、名不副實的現實世界積極投身于滾滾紅塵中,本想振臂一呼,應者云集來力挽狂瀾,怎料滔滔天下皆是急功近利之徒,孔子窮其畢生之才華和知其不可而為之之精神依然改變不了“鳳鳥不至、河圖不出”現狀,一聲長嘆飽含了他多少的心酸和苦楚。“我老了,還能堅持多久,我的精神偶像也因我的衰老而逐漸暗淡,可我不甘心啊,我多想能活著看到周朝那美好的世界啊?!?/p>
②變思維式寫作:譯文一般根據字詞直譯或意譯,而理解思維卻可以多元,如逆向思維、矛盾思維、因果思維等,因而面對譯文可以指導學生運用不同思維方式進行寫作。如《克己復禮》中“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可以逆向思維寫作:周天子曰:我是天之驕子,華夏最高統治者,祖上分封制后采用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從而明確各自的職能和權力,形成良好的等級秩序,禮之用,和為貴。而今季氏你,作為一個士大夫竟然敢用屬于我的樂舞排場,這違反了祖制、違背了周禮,是犯上作亂啊,誰能忍如此之行徑?但今不如昔唉,可悲啊,只有孔子還在遵循這個禮啊。
(2)發展性微寫作——核心概念詞微寫作
《論語》的組合形式是篇和則。所謂則,即一個個相互獨立的段落;篇則是若干章的集合,則與則之間、篇與篇之間沒有關系,只是大致以類相從?!蹦蔷鸵馕吨科紩小捌浴?,即關鍵詞或高頻率詞,而這些詞就是學生重點把握和理解的概念詞。韓愈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币蕴峋V挈領進行微寫作,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化內核的理解,為此我以提煉和串聯的微寫作方式落實。
①(則)核心概念詞提煉微寫作?!墩撜Z·選讀》內容基本上是孔子與弟子在某一種情境下的語錄,對話中基本上會有核心概念詞,指導學生對譯文進行核心概念詞的提煉,并以核心關鍵詞為話題進行微寫作。如《仁者愛人》中,學生提煉出“忠恕”核心概念詞并進行寫作:忠恕是儒家的一種道德規范,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為人處世的具體準則,它很好的指導了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和不應該做的事,即在待人的兩方面“為”與“不為”?!盀椤本鸵苏嫘膶嵰猓M心竭力;“不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強加自己的主觀偏見和愛好于他人,而應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他人的所需。
②(篇)核心概念詞串聯微寫作。每篇語錄內容基本是篇名的分目,如《仁者愛人》涉及到“孝悌、忠恕、仁的實踐、仁的理想、仁的標準”等核心概念詞,概而言之就是“仁”,因而學生可以把每則的核心概念詞以篇名進行串寫。如真正的仁者是能從“己”推廣至自然萬物,從對待親友長輩的孝悌到關愛鰥寡孤獨,從愛人到愛各種生靈,儒家的“仁”是中國文化由外向內的反省和自覺,最終又回歸到自我道德上的自我內省精神上的塑造和完善。
2.發展等級
(1)小專題指向微寫作
鄧彤老師曾說:“建構一種規模小、容量小、主題單純、目標清晰、針對性強的微型寫作課程十分必要并且迫切。微型寫作課程不求俱到,而是聚焦核心困難,選擇核心知識,解決要害問題?!备鶕W生前期的關鍵詞提煉和論語選讀篇目名的整合得知論語選讀主要指向儒家修身、政治、倫理、教育、哲學、人際交往六個表現向度,在此基礎上與學生一起完成關鍵概念分解,生成結構化的小專題指向微寫作內容。如下圖:
關聯理論認為“要提高人的認知水平,就需關注命題和一系列語境之間的關系”。論語中很多內容可以前勾后連形成一個認知語境鏈,學生在小專題微寫作時要融合涉及的篇目相關語錄內容,在前連后勾的思考中表達自己的理解。如《沂水春風》是關乎“志”的問題,“志”又關乎人格理想樹立問題,所以我對該則內容確立“人格理想”的命題,并以此勾連選文中“孔子問志”“文質兼美”君子培養等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命題勾連寫作。學生根據勾連參照,明白了“孔子對理想人格的教育涉及個體在言、行、知、思的自我修養,又強調個人對社會的義務和責任,其人格精神力量就是仁愛思想,本質上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格”。
(2)專題思辨微寫作
文化的認知是發展、多維的,學生思維的提升也應是如此,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站位、時間維度來提高自己的認知,從而培養自己的思辨力?!墩撜Z·選讀》“政治”“修身”“學習”“教育”“儒家哲學”五大專題進行我以時間向度和史論爭辯進行思辨微寫作。
①時間向度評析微寫作
《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指導綱要(2016年)》明確指出“對經典的釋義與解讀,要根據作者的時代背景、整體思想進行闡釋;要堅持與時俱進,充分彰顯中華優秀文化的時代價值,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增強文化自信?!边@就要學生從“前時代”和“新時代”來理解文化在不同階段的內涵和影響,以達到“經典與生活同構”的效果。因此《論語》教學中引導學生立足于“孔子所處形成于自然經濟、等級政治和整體主義文化為背景的‘人的依賴關系時代,以維護、建構階級統治需要的社會秩序為基本目標,強調以特定的文化模式(封建宗法主義文化)來規范自我,在社會倫理意識、道德心理、實質性價值觀念上形成家國同構、倫理本位的文化”,也要立足于“現代文明或文化的立場,以一種現代社會的文化姿態、價值判斷和道德觀點”來看。如《沂水春風》教學時學生從“前時代向度”和“新時代向度”對孔子師生“志”進行批注寫作。
前時代向度: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滔滔天下,有識之士皆以成避世之士以求自保,而孔子卻心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之理想積極倡導克己復禮,不僅身先士卒,也注重對弟子志向的引導,希望按其“仁”的觀點來達到“強國、足民、知禮”的目標,直至達到天下大同的禮樂和美境界。所以他既為子路、公西華、冉有之志感到欣慰,也為理想境界在當時背景下很難實現而喟然。
新時代向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向著最高理想所進行的實實在在努力?!崩硐胄拍钭鳛榫裰扳}”,是我們奮斗在新時代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崇高精神指引?!兑仕猴L》中“樂道立志、身體躬行,克己自省”為新時代我們的踐行做出了榜樣,我們既需要為初心砥礪前行,更需要超功利性的情懷和理想境界,一如孔子所期望的和美社會。
②史論爭辯式微寫作
“沒有爭議性問題,就沒有批評性思維”,《論語》流傳至今,對其研究評論豐富且多元,且評價中存在很大的探究空間,這可成為學生深度思辨儒家傳統文化有力支架。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不同評論為探究式寫作的切入口,引導學生以現代的樣式,如文化契合、社會需要、道德意識、社會價值等方面展現對論語精神生活的思考。如《沂水春風》中對曾皙之語的理解,筆者提供了參考支架隱士說:“恬然退隱、安貧樂道”;張履祥、楊樹達“ 堯舜氣象、禮樂治國、積極濟世”說;南懷瑾“大同社會、盛世太平”說等評論,學生根據不同的現代樣式進行探究性微寫作。
學生寫作:人生是由理想和根植理想的現實生活兩部分構成。有識之士既能清醒認識到現實生活,又有改變現狀的勇氣和高遠目標,因而他們積極入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踐行達到“堯舜氣象”,從而實現大同社會,于此便可恬然享受禮樂治國帶來的幸福生活。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殘酷,這或許也是人類的宿命,誠如海德格爾所說“人生的本質是詩意的, 人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
帕克·帕爾墨說“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共同體的空間”,深度進階式微寫作為《論語·選讀》教學開拓了實踐空間,促進了教學效度的提升。
[作者通聯:浙江嘉興市嘉興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