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斌芬
摘 要 本文以《百合花》為例,對孫紹振先生倡導的課堂教學文本解讀“三法”運用進行探討。以期為教師從文本細讀入手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提供借鑒。
關鍵詞 文本解讀;《百合花》;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堂應該從師生平等對話而開始,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共享經驗和知識、溝通情感,獲得學習體驗。孫紹振針對語文教學提出多種文本解讀法,圍繞其倡導的“三法”對于文學作品展開分析,在導入、鑒賞、拓展等環節運用“三法”,能夠為學生開辟文學鑒賞全新途徑。
一、用“三法”設問導入內容
在《百合花》教學導入環節,可以運用比較法,提出問題“同學們都讀過小說,那么對于小說這種文體有怎樣的認識?”學生討論結束之后,筆者為學生總結小說概念,明確小說是將人物刻畫作為中心,通過較為完整故事情節或者環境描寫呈現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之后繼續引導,“同學們對于小說體裁有哪些認識?”“你能掌握幾種小說鑒賞的方法?”同時為學生提供思路,補充文體方面的知識。在鑒賞小說過程,需要明確小說屬于虛構藝術形式之一。所以,在欣賞小說過程當中,就需要思考作者為何要塑造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情節。
與此同時在小說教學階段,需要讓學生關注文中語言、邏輯和情感存在的錯位、矛盾,才能感受作者寫作過程獨具匠心,在對比過程感受作品價值。在《百合花》教學當中,可以從小說“道具”、細節等方面的描寫進行分析,對人物形象和特點進行把握。在問題引導下,和學生共同探究小說的主旨,分析“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這句話的內涵,品味小說的匠心和筆法,體會革命小說力量和感人之處。
二、用“三法”研讀鑒賞文本
1.細節分析,感知整體
要求學生閱讀小說以后用一個詞概括自身感受,有學生使用“感動”一詞進行描述,有意外之感動,有震驚之感動,有難過之感動,有遺憾之感動。可見,學生內心深處產生的感動各不相同,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出乎意料。此時,筆者提問“為何短篇小說《百合花》有如此大的力量?哪處內容讓你深受觸動?”指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向其明確悲劇能夠震撼人心。
通過師生共同分析文本細節,比如“小通訊員奮不顧身撲向手榴彈,最終犧牲,這樣的細節就是動人心弦的利器,能夠見證一個英雄的誕生”。同時,還原小說的歷史環境,著重引導學生通過“撲”這一動作進行分析,讓其感受通訊員在做出犧牲選擇時毫不猶豫,將人物勇敢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然而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與他面對女性時,表現出的靦腆、手足無措和扭捏的形象,產生劇烈反差。通過比較讓學生找到小說打動人心之處。
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文章塑造了多少個人物?”“每個人物身份怎樣?”“塑造人物有哪些共同之處?”“小說以人物為核心描述了哪些事件?”在問題引導下,加上教師提示,讓學生明確,在小說當中共描述了三個人物,即“我”、通訊員、新媳婦。通訊員是年輕的英雄戰士,新媳婦是剛剛結婚三天的新婦,也是百合花被主人,而我作為故事講述者,也是女干部,年齡略大于通訊員。小說當中刻畫的人物都十分年輕,而且沒有透露真實名字,總共圍繞四個事情進行闡述:第一,通訊員和我一路同行,也是在護送我;第二,我和通訊員一起借被子;第三,通訊員犧牲;第四,新媳婦捐獻百合花被。
在小說當無論是“我”、新媳婦出場時間,還是產生了情感變化,都是以通訊員為核心展開的,講到此處,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我”對于通訊員產生的情感變化和我對新媳婦產生的情感變化,并用一個具體詞語描述出來。學生通過文本細讀,能夠明確“我”的情感變化,從生氣到產生興趣,從帶著情緒到忍住笑,從愛上同鄉到產生思念,最后強忍淚水。我對新媳婦的情感變化,從咬著嘴唇笑笑瞇瞇,從一瞟一瞪到氣勢洶洶,最后到眼中泛起晶瑩的淚光。通過分析上述問題,將文章當中人物和故事情節進行還原,以情感變化的字句,感受人物身份特點。
2.根據道具,分析人物
文本細讀環節,還可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重點分析小說當中出現的道具,通過道具出現次數和形式,能夠表達人物怎樣情感及性格特點。比如“樹枝”、“野菊花”等道具出現在戰斗前夕,由于生活環境艱苦,因此,能夠表現戰士臨危不懼、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道具的出現是“我”在細致觀察之后看見的,經過還原情景,還能夠注意到戰士槍筒上出現的菊花,也能表現女性性格方面的細膩,代表“我”對于戰士的情愫。在授課階段,應該引導學生關注這樣的感覺不僅僅是革命同志之間的關心,為后續主旨探究環節做鋪墊。“百合花新被”是新婦的嫁妝,而且是唯一的一件,文中共出現三次,第一次是借被,第二次是鋪被,第三次是獻被,能夠將新婦情感變化體現出來。最初借被時是猶豫的,之后主動將新被放在屋檐下,最后用它裝烈士遺體。文中“我”與通訊員共借了兩次,她才同意將她的嫁妝借出,因為這是她愛情的象征,在出嫁以前親手縫制,其中寄托了她的希望,可見珍貴性。然而,最終她卻將這份珍貴贈予通訊員,其中蘊含了真摯的情感。除此之外,百合花也有“百年好合”這一象征意義,能夠代表親人之間的情感。通過新婦向通訊員獻被,也可體現人民尊重和熱愛革命烈士的情感,用象征純潔情感的花被,蓋在烈士的身上,也能體現革命烈士高尚的品德。通過道具出現次數和對應人物性格特點,能夠感受人物之間情感的純潔。
3.尋找矛盾,分析情感
為了讓學生發現矛盾,重點關注小說情感表達,可以從標題分析入手“百合花代表什么?有哪些象征意義?”要求學生用原文中的話語回答,課時學生給出答案“那棗紅底色……純潔與感情的花”。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句子邏輯特點,并且思考“那……被子”和“這……花”之前是怎樣的關系?“這”“那”均屬于代詞,但是這句話當中卻指代不明,因為二者沒有邏輯連接。“純潔”“感情”也不屬于同種詞性,因此不可以對舉。
此時教師提問“作者為何使用邏輯矛盾、語意不清晰的話語來作為小說結尾?其中‘感情具體是指什么?是愛情嗎?純潔又指代什么?”要求學生合作分析小說細節,根據那些“心動信號”,將文章情感脈絡整理出來。雖然小說當中情感復雜,但是卻是真摯純潔的,之所以使用“純潔與感情”,是作者認為不但人與人的情感純潔,而且人性也有純潔特點。
4.分析意圖,思考主旨
有人認為《百合花》屬于無愛情的愛情牧歌,小說當中沒有愛情固然得以看見,然而,“愛情牧歌”應該如何理解?通過探究主旨活動,讓學生還原作者寫作意圖,明確主人公之間的情感并不是世俗觀念之下的愛情,但是兩性間愛情純潔,將情感萌發時的美好都體現在人物身上,這樣的情感已經超出了狹義層面的愛情,而作者本意就是對于超越愛情這種情感的無私、美好與純潔進行歌頌,展現出人性的純真和作者對于理想的人際關系產生的向往之情。
最后利用PPT展示“戰爭使人不能……生死與共。”小說的結尾是死亡,其中蘊含著濃烈的悲傷之情,也將生命真正的價值體現出來。在生命面前,現實中的倫理法則和道德規律已無太多意義,但是,新婦行為的改變,從最初的扭捏到最后的虔誠,行為的變化不但能夠表現出其對革命英雄產生的敬愛之情,也能凸顯其對于生命的敬畏。
《百合花》這部小說的鑒賞眾說紛紜,運用孫紹振的文本解讀“三法”能夠以質疑導入,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展開文本的研讀和鑒賞,從錯位當中領悟文章情感,通過還原場景思考人物對話,用對比法完成拓展延伸,讓學生對于小說人物形象特點深入感知,能夠領悟小說內涵,感受其中蘊含的革命力量。
[作者通聯:江蘇蘇州市吳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