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師生寫作共同體”概念源于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提出的“學習共同體”,和“教師下水”有區別,“教師下水”是教師的單方面示范,而“師生寫作共同體”是師生間建立的同讀、同議、同寫、同評、同改的交流空間,體現師生間的平等。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寫作共同體”的空間不斷擴大,而“師生寫作共同體”的建立,其意義就是讓師生都感到寫作是人生中十分幸福的事。
關鍵詞 師生寫作共同體;教師下水;實踐與反思
一、緣起
“寫作共同體”的概念來源于“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先生提出的概念。所謂學習共同體,首先,從學校內部的關系來看,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激勵,企向共同的愿景,促進整個共同體文化。然而學習共同體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從學校內外的關系來看,學校內外結成共同體。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寫作共同體”從某種角度理解可以是“學習共同體”的一個分支,而“師生寫作共同體”是“寫作共同體”中一個很小的部分,卻是極其重要的部分。
二、“師生寫作共同體”的優勢
我們一提到“師生寫作共同體”,許多人就很容易想到教師寫下水作文。教師寫下水作文當然是好現象。葉圣陶在《教師下水》一文中說:“老師出身于學生。當學生的時候,誰不曾練習作文?筆者教書幾十年,堅持寫下水作文,但發現我的寫作和學生寫作是兩張皮,就是我沒有把我的寫作資源轉化到學生中去。”所以,筆者提倡“師生寫作共同體”,教師可以與學生寫同題作文,也可以不同題,自由創作也可以,對老師,筆者只是提倡一種“寫作精神”,或叫“下水精神”,帶著這種精神和學生一起共嘗寫作的甘苦、共同經受寫作的困惑、共同探討寫作的規律,以使師生的寫作水平共同提高。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層面:
1.同讀
教師和學生可以同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就是教科書中的課文,勤于寫作和不勤于寫作的老師不一樣,勤于寫作的老師往往會從作品是如何產生的角度來理解作者寫作該文的靈感、動機、狀態和遣詞造句的習慣,會貼著作品在走,而沒有寫作習慣的老師可能會有與作品產生“隔”的感覺。因此,勤于寫作的老師在和學生交流的時候,可能會更容易觸摸到作品的靈魂內核。
2.同議
老師和學生可以圍繞一個話題,一同發表議論,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觀念沖突更好,最后不必求同,關鍵在課堂上能激撞出思維的火花,使老師和學生的思維都處于激活狀態。
3.同寫
這里的“同寫”,是指教師和學生寫同題作文。理想狀態是學生寫,同時老師也在寫,但那種情況比較少見。布置一道作文題,我們老師不妨先寫寫看。有時候我們在面批作文的時候,會指出學生這兒寫的不好那兒寫的不好,學生雖然點頭稱是,但心里會嘀咕:老師你寫寫看?教師真的寫寫看的話,會發現真正寫好“這”篇作文是不容易的。寫材料作文,學生往往會偏題,偏題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如何才能避免偏題?我們自己寫寫看,親自實踐實踐,方能發現其中玄機所在。筆者有時候布置一道材料作文,說實話,如何審題立意,真的還不是十分清楚,親自動筆寫一寫,原來腦子中模糊的東西才逐漸清楚,這樣指導起作文來才有針對性。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往往會遇到瓶頸,跨過這一障礙,學生作文的層次可能就上去了。如何讓學生跨過這一障礙,我們光指導,有時候撓不到癢處,你講得頭頭是道,學生還是一臉困惑,寫作文依然故我。這個時候,教師自己嘗試寫一寫,或許會有具體感受,能和學生一道突破這一瓶頸,跨越這一障礙,共渡難關。不是筆者每篇都寫得好,多數情況下沒學生寫得好,思考得沒有學生深,視野也沒學生那么廣闊,尤其是對當下正發生的生活,不像學生了解得那么全面、細致,不敏感,但能和學生同題寫作,體現的是寫作民主的態度,和學生拉近了距離。
4.同評
不是教師專門評學生的作文,學生也可以評教師的作文,也可以給教師的作文打打分。他們往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筆者教給他們的方法來評我的作文,比如你老師不是說寫作文要學會節制嗎?你的作文為什么這么長?老師你不是說觀點不能偏激嗎?我看你的觀點就有些偏激。你不是說議論文要有層進感嗎?你的文章并沒有層進感,只在一個平面上說道理。還有,你的語言樸實是樸實,但給我們的感覺敘大于議,而局限于家長里短,缺少行文的大氣。他們一針見血,不留情面,但意見都非常中肯,筆者在他們的建議下對文章進行了修改。“師生寫作共同體”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就這樣形成了。一位同學在談體會時說:“李老師的課堂沒有落入作文課的俗套(講死方法),而是用中肯、發現的眼光去發現每篇文章中的閃光點。輕松的課堂氛圍讓我很放松,沒有拘束,隨性而論。可以對李老師的文章提出異議和評論,也可以流連、驚嘆于小小的孩子所說的懵懂的卻又別有趣味的語出驚人之中,思維上更加開闊了。”
5.同改
學生的作文除了老師的評價之外,還有他們之間的互評,在相互聽取意見的基礎上,他們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了修改,有的是反復修改,直到達到升格的效果。
三、“師生寫作共同體”外延的擴大
我們的“師生寫作共同體”實行線上線下互動。線下我們在課堂上同讀、同賞、同評,線上我們建立了“師生寫作共同體”群,師生的文章都可以發布在群里,大家互相分享、交流、討論。寫作不限應試作文,有的同學在課余寫的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也發到群里供大家分享,令筆者欣喜的是,有的同學顯露了非凡的文學才華。自2016年以來,筆者每周在微信上發布“李新每周現眼”,讀者有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學生中有筆者現在正在教的學生,也有已經畢業的學生,這構成了一個有無限空間可能的“寫作共同體”,他們在讀過筆者的文章后,有的贊賞,有的提出意見和建議,有的提出反對意見,其中合理的被筆者吸收,然后對文章進行完善與修改。這對改善寫作生態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反思
1.“寫作共同體”是個交流的場所
“師生寫作共同體”絕對不是“師傳生受”,從寫作的本質意義上來講,寫作是不可教的。我們師生應該把寫作看作共同努力的方向。寫作本質上就是一種表達。師生都有表達的愿望,表達什么?表達思想與感情。構建“寫作共同體”,就是師生用書面的形式來交流思想感情。這里沒有孰高孰低的問題,“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完全是正常的。所以筆者把我們師生共同的作文集稱作“我和你共度作文時光”,師生有這段時光是十分美好的。
2.教師所能給予學生的僅僅是影響
有人會質問:你多年進行“師生寫作共同體”的實驗,你的學生的作文分數都很高嗎?如果按照功利的標準來衡量筆者的實驗,不能說實驗就是成功的,不是說在“共同體”內的,學生作文的分數都很高,“共同體”外的學生的作文分數都不高,有的在“共同體”外的同學的分數也很高,但這些學生除了熱愛,除了從小愛讀書愛寫作之外,跟他現任的語文老師有多大關系,是很難說清楚的。我要說的是老師所能給予學生的僅僅是影響,一個老師和他們共同寫作共同成長,使他們從此愛上寫作,畢業后依然把寫作當作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筆者的目的就達到了。
3.寫作是人生中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筆者開設一門“我和你共度作文時光”的選修課,沒指望有多少學生參加,結果爆滿,我想這些學生中不排除一部分同學是抱著功利目的而來,但大多數同學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來了,就是寫作是人生中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寫作的目的不僅僅是高考時學生獲得高分,當然那也是現實的需要,更高意義的目的是寫作應成為我們人生中重要的部分。寫作歸根到底是一種表達。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說的“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指的就是寫作表達是一種幸福的事。寫作是一種釋放,人類所有喜怒哀樂的感情都可以通過寫作釋放出來,調節身心,增進健康,修身養性。生活中有寫作和沒有寫作的人,其幸福感是不一樣的。能夠將寫作納入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追求一生的幸福,這是構建“師生寫作共同體”的真正意義所在。
[作者通聯:上海市青浦區復旦附中青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