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攀
偃師區位于洛陽市東部,面積為6.68萬hm2,轄9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2萬,其中農業人口53萬。近年,偃師區緊緊圍繞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重點依托小麥良種和優質小麥、無公害蔬菜、鮮食葡萄、花卉苗木、畜牧養殖五大優勢產業,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發展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勢頭良好。截至目前,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到673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34家,家庭農場達到104家。
一、發展模式
(一)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偃師區南部山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后,貧困農戶較多,按照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山區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帶動當地群眾創業,目前已在貧困地區發展各類特色養殖合作社10余家。如偃師區全龍養豬專業合作社,依靠優良的生態環境,建設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1個,年存欄生豬3000頭,帶動當地20戶農戶開展特色養殖,采取“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統一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疫病防治、統一銷售等。同時,合作社投資200多萬元建設了糞便處理系統,處理后的豬糞用于周邊13.33 hm2葡萄施肥,處理后的污水管道可輻射灌溉周邊66.67 hm2小麥,實現了農業的循環利用。
(二)產業扶貧、助農增收
為使扶貧項目資金和合作社有效對接,選擇基礎條件較好、運作相對規范的專業合作社作為“科技扶貧到戶增收項目”的實施主體,進行邊規范、邊扶持、邊發展,幫助貧困村農戶發展了葡萄種植、牡丹種植、肉羊養殖等產業項目,每個項目扶持資金30萬元,帶動貧困戶60戶。共落實扶貧發展資金120萬元,帶動貧困戶240戶。項目的實施,促使了合作社自身規范的發展壯大,也帶動了貧困戶的增收。
(三)多方聯動,健全鏈條
為解決合作社的銷售問題,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銜接作用,合作社、龍頭企業、種植戶等各方面有效聯動,產、加、銷各環節有機對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益互補,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思路,實現多方共贏。如偃師區緱氏鎮通峰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種植戶開展最低收購價、提供技術等優質服務,提高農戶種植葡萄發展的積極性。合作社收購農戶葡萄后再銷售給葡萄深加工企業并對農戶實行產前提供農資、產中提供技術指導、產后統一收購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做到勤指導、勤服務。合作社還加強與龍頭企業的合作,完善“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鏈條,帶動葡萄種植戶200多戶,為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一)品牌意識淡薄
偃師區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品牌意識不強,大部分都沒有注冊商標,通過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的經營主體也不多,導致其在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方面受到了影響。
(二)組織管理不夠規范
偃師區合作社數量雖多,但規范化建設落后,許多合作社輕視管理,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合作社與社員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組織機構不夠健全、運作不夠規范,章程流于形式。
(三)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資金
偃師區多數合作社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專業人才少,有些合作社想進一步發展壯大,需要資金,但從金融機構貸款難度較大。
三、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出臺扶持獎勵政策
偃師區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貸款擔保、低息或貼息方面的政策支持,解決合作社融資困難問題。
(二)給予資金獎勵
偃師區建議對合作社注冊商標、申報“三品一標”認證方面給予資金獎勵,提高合作社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
(三)加強對合作社的人才和技術支持力度
多舉辦農業專業合作社實用技術培訓,使更多適用的新技術應用到合作社中。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大中院校學生和農業技術人員到合作社中任職,提高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