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太 張靖涵
解決“三農”問題,出路在科技、關鍵在人才,需要擁有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而高素質農民本身難以自然形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專業的教育培養。10年來,我國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的實施,已形成了以農業部門為主導,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的“一體多元,適度競爭”教育培訓體系,目前,各類培訓機構有340家,其中職業院校已成為培養高素質農民的主力軍。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職業院校在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中面臨著新的挑戰,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必須立足“三農”新發展階段,聚焦新形勢新任務,迎接挑戰,解決問題,在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再有新作為。
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不適應,自身定位不清晰
部分職業學院的教學模式固化,偏向校內教學,重理論輕實踐。而農民隊伍知識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困難。還有一些院校對自己的專長定位不清晰,配套設施不完善,盲目跟風培訓,制約了培訓質量。
(二)培育對象把關不嚴,教學組織困難
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對象有現職農村“兩委”班子成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社會服務組織帶頭人、農業技術人員、鄉村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農民生源的多樣性和分散性使得培育對象的篩選工作和組織教學工作較為困難。
(三)培育管理松懈,缺乏監督考核
職業院校承擔的培育任務大多時間緊,工作任務繁重。第一,培訓時間常常與農民學員的農忙沖突;第二,培訓老師與在校生的師資力量分配不均;第三,制定的培養方案重復,缺乏新意。這些都會降低農民學員參訓的積極性。有些院校常常是湊夠人數開班就萬事大吉,集中教學時不考勤,培訓結束時不考核,慢慢地學員越來越少,出勤率持續走低,失去了培訓的意義。
(四)培育工作缺乏連續性
教學質量和培育效果的評價是一項成本高且實施困難的工作。而部分職業院校滿足于已經成型且較為穩定的教學“流水線”,對培育工作的背景、學情、培育效果缺乏深度調研和思考,沒有“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制約了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
二、建議
(一)打造院校品牌,摸清學員需求
職業院校特別是涉農院校要結合自身特長,優化培訓教師的選聘工作,組建一個專業性強的培訓隊伍,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技能提升培訓,打造專業品牌,形成地方效應,提高院校在農民學員中的吸引力。
(二)創新培訓形式,提升培訓效果
培育時間要盡量避開農忙時節。培訓前做好地情分析,摸清培訓對象的知識文化背景和培訓需求,量身打造培養方案,創新培訓內容,提高農民學員參訓的積極性。
(三)嚴格考勤管理,確保學習效果
培訓時注重考勤管理,發揮優秀農民學員的模范作用,對于表現較好的學員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于出勤率低、培訓效果不理想的學員要有一定的懲戒,發揮警示作用,確保培訓效果。
(四)健全考核評價體系,盤活培訓資源
完善教學手段,健全教材、實習場地等教學資源,綜合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考試與技能測試相結合的方式創新考核評價形式,建立優秀學員資源庫,定期回訪畢業學員,讓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在職業院校落地生根,盤活培訓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