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
摘 要 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以來,關于“整本書閱讀”尤其是討論如何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論文和著作不勝枚舉。不難發現,研究者們的目光幾乎都只集中在“如何教”的問題上,而至于“為什么要率先使用《紅樓夢》來教”的話題則很少有人思考。筆者認為,在探索《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方法的道路上,這是一個不應被忽略的問題。
關鍵詞 《紅樓夢》;整本書閱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規定“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學習目標與內容時提出要“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統編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在必修下冊指定了以《紅樓夢》作為實踐長篇小說整本書閱讀的書籍。下面本文就將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4個方面出發,結合《紅樓夢》自身的文本特點來論述使用《紅樓夢》來實踐“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的意義,明確:《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究竟能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帶來怎樣的影響?
一、 “文備眾體”提升語言素養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很早便有了明晰的“文體意識”。曹丕在其《典論·論文》中指出:“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每一類文體均應以不同的要求去寫作。曹丕還補充道:“四科不同……唯通才能備其體。”他不僅強調文體有別的事實,只有“通才”才能擅長各類文體的寫作。
新課標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當然沒有要求學生要達到曹丕所說的“通才”水平,但曹丕所謂的“文體通才”也為我們提了醒,即當下語文教學中“文體意識”的缺失。如今語文作文教學已經不再要求學生掌握特別多種類的文體寫作,包括“詩歌”也逐漸被剔除于學生的日常和考試寫作。同時,學生在教科書中學習到的文體種類也十分有限,某些文體內容還是以文學常識的形式帶給學生,這就造成學生文體視野的“狹窄”,無法接觸到豐富的語言形式。即便很多文體的寫作已不再做硬性規定,卻仍舊不能否認學生在接觸和閱讀這些文體時所能接受到的有益影響。以“對聯”為例,《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中,賈寶玉就分別為“沁芳”“有鳳來儀”“杏簾在望”“蘅芷清芬”共四處地點題寫了對聯。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中就提到過“屬對”是傳統教育中一項包含了語音、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的語言訓練,并且還能夠起到訓練修辭和邏輯的效果。
除了文體的豐富性,《紅樓夢》還擁有種類多樣、各具特色的人物語言,書中的每一個場景幾乎都能夠被視作是“口語交際”的情境。以過去人們最耳熟能詳的一篇課文《林黛玉進賈府》(原題為“托內兄如海薦西賓,接外孫賈母惜孤女”)為例,一次性就出場了十幾位角色,十幾位角色又展現出十幾種不同的說話風格。王熙鳳“丹唇未啟笑先聞”,未見其人,但聽其聲,是其潑辣性格的外顯;林黛玉“時時注意,處處小心”,不敢多說一句話,是她寄人籬下處境的寫照……
除了受人物性格影響,《紅樓夢》的人物語言還受場景、禮節和交談對象的限制。面對不同的人物,身處不同的場合,人物的語言都會發生變化。教師以《紅樓夢》中的場景為情境,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或角色扮演,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口語交際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素養。
二、“伏脈千里”訓練閱讀思維
許多學生第一次讀《紅樓夢》時都有這樣一種體驗:在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閱讀前面的情節,很容易不知所云或不清楚作者如此設置的用意。事實上,對于剛開始閱讀《紅樓夢》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段極為寶貴的思維訓練過程。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應盡量不要直接告知學生答案,而是用引導和啟發的手段進行閱讀教學。例如,為什么要寫神瑛侍者對絳珠仙草的澆灌之恩、賈寶玉在太虛幻境中看到的判詞和聽到的曲子究竟有何含義、為什么許多人名和物名讀起來奇怪但似乎暗藏深意。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包含兩個方面,一為閱讀,二為研討。《紅樓夢》表現手法的“讖語”性質,就可以很好地被教師用來組織讀書研討。例如:以“探究襲人的結局”為問題,組織學生共同研究討論。解決這個任務問題關鍵點有兩個,一方面學生要解讀襲人的判詞“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的字面意思,二是聯系蔣玉菡贈予賈寶玉的帕子又被寶玉轉贈襲人這一件小事,通過綜合分析,才能得出襲人最終嫁給蔣玉菡的結論。經常進行此類問題的研討,能夠有效訓練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風月寶鑒”明辨美丑善惡
“風月寶鑒”是《紅樓夢》的別稱,也是書中的確存在的一面鏡子。風月寶鑒的一面是栩栩如生的美人,另一面則是可怖駭人的骷髏。賈瑞因不聽勸告沉溺于風月鑒的正面,迷失在了本性的欲望中而一命嗚呼。作者意圖用該情節告訴讀者,美丑善惡區分的依據絕不僅來自表象。
“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要求學生“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時,應時刻提醒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書中的情節。魯迅先生講《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如何正確欣賞《紅樓夢》,把握其中的善與美,甄別其中的丑與惡,這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
是否持有辯證的眼光影響讀者對書中人物的全面認識。例如,許多學生對劉姥姥這一人物的理解,都只停留在“劉姥姥進大觀園”時的滑稽橋段,為了“打秋風”而不得不扮做諂媚討好的“丑角”。這是受到了以往“單篇”文本教學的限制,讓學生只看到了其落魄困窘、插科打諢的情節,卻不知曉判詞中早已預言了“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的報恩之舉。
《紅樓夢》還通過對比,展現了大量美與丑的對照從而彰顯美好可貴的品格。例如書中男性形象與女性形象的對比,男性角色中如賈赦、賈璉、薛蟠等人的驕奢淫逸:賈赦想要強占賈母的丫鬟鴛鴦做妾而威逼利誘;賈璉多情好色偷娶尤二姐;薛蟠仰仗家族權勢令家奴打死了馮淵。與男性角色相對照的女性角色的品格,就多顯得尤為美好,甚至“大觀園”中除了賈寶玉這一個男性外,就全部都是女性。作者為贊揚書中女性品格的高潔,不惜動用了大量筆墨。
《紅樓夢》是一面“寶鑒”,作者用這面鏡子照出美丑善惡,教師應正確引導,在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其審美鑒賞能力。
四、“文化大觀”展示傳統文化
《紅樓夢》被譽為是“百科全書”式的偉大作品,內容涵蓋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建筑、服飾、飲食、醫藥、戲曲、宗教等諸多內容,展現了作者極高的知識廣度和文化素養,如同其筆下的“大觀園”,《紅樓夢》本身就是一座文化的“大觀園”。據統計,《紅樓夢》中光藥方就有二十多劑、美食就有一百多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
《紅樓夢》的“文備眾體”也是作者文化底蘊的體現,單論詩歌便涵蓋了絕句、律詩、歌行體、騷體、詠物詩、懷古詩等各類詩歌體裁。教材和課內的知識畢竟有限,更多的文化知識還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和涉獵,《紅樓夢》為學生提供了拓寬文化視野的可能性和路徑。
作者曹雪芹因其優渥的出身而接受了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所以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者、作品、掌故都如數家珍,并且還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判斷”。曹雪芹身處清中葉,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作者筆下的主人公不愛讀儒家經典、不追求仕途經濟是難以想象的一件事情,甚至有兩章直接用《牡丹亭》和《西廂記》來命名章回題目《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紅樓夢》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包羅萬象的同時,作者不忘融入自己的文化判斷和文化批評,這一點尤為值得借鑒。新課標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強調的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求學生熱愛和學習中華文化的同時還要甄別出糟粕文化,萬不可“照單全收”。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師在開展《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應緊密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紅樓夢》文本的自身特點,首先明晰《紅樓夢》文本的閱讀價值所在,在此基礎上再去探尋適恰的教學方法,讓《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活動符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之中真正能夠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作者通聯: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