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繼紅,廖秋玲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民族傳統體育是相對于現代體育而言的,是扎根于我國本土并流傳在民族、民間的體育活動。作為一門相對新興學科,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基礎理論相對薄弱,研究成果相對于其他體育二級學科數量較少。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作為其培養的最終成果,在整個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內容可以從某些方面反映出民族傳統體育學的研究熱點與趨勢。本文以2015—2020年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論文研究內容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分析、歸類、整理,旨在分析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熱點和趨勢,為體育工作者進行科研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以近5年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對體育學專業碩士論文進行檢索,篩選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近5年的專業碩士學術論文765篇,對其進行整理,為本文研究奠定基礎。
1.2.2 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是通過量化的技巧以及質的分析,以客觀及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以推論產生該項文件內容的環境背景及其意義的一種研究方法。本文用此方法來統計分析近5年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議題、研究視角等的應用情況。
1.2.3 數理統計法依據結果分析的需要,研究運用Word、ExceL 2007軟件,對資料進行數據統計,并將統計結果用圖表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
1.2.4 邏輯分析法對統計出的研究對象所反映的情況進行合理的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所需結論。
民族傳統體育學是在武術學的基礎上拓展而成的,是認識和研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研究對象為整個中華民族的體育運動項目,具體包括武術、民俗民間體育、傳統體育養生和少數民族體育4大塊內容。通過查閱與整理文獻發現,近5年來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選題多樣,且內容細化,本文將近5年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歸為“武術”“少數民族體育”“民俗體育”“體育養生”(圖1 ),這種劃分并不是嚴格學科意義上研究內容的劃分,只是對某些相對集中的研究主題的總結和提煉。文獻分析表明,近5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議要呈以下特點。

圖1 2015—2020年的民族傳統學專業體育碩士學位論文研究議題
(1)對“武術”的研究仍然是主要趨勢。研究者對武術的發展現狀、傳承、路徑等仍然保持濃厚的興趣,其具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園武術”“太極”“健身氣功”,(圖2)其論文所占比例分別為11.9%、9.8%、7.06%。

圖2 武術方面研究議題
(2)少數民族體育與民俗體育發展傳承仍是傳統主題 。對民族體育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民族體育項目,研究其起源、文化淵源、現狀,探討其價值和功能,并對其傳承與發展路徑建言獻策,如李沁鵬(2019)探索天塔舞獅在傳承與保護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并嘗試提出科學可行的建議[;宋秀(2017)分析徐溝背鐵棍的現代化傳承困境,針對其出現的問題對徐溝背鐵棍的發展提出發展路徑。
(3)民族傳統體育在康復與養生方面的作用被逐漸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是伴隨著我國“全民健身”“健康中國2030”“體醫結合”等的提出以及“文明病”的不斷出現而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的。研究者從民族傳統體育的健身功能對某一不良癥狀的影響進行實驗研究,對其健身價值和資源的發展推廣提出建議,如對甘南藏族傳統養生的審視(丁志遠,2017);李蓉研究六字訣對老年人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干預影響。
綜上所述,我國近5年來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對研究主題廣泛細化,并能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研究現實中所面臨的問題,但是在分析總結論文的過程中也感到存在某些不足:在武術研究中,對武術理論研究明顯不足;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民俗體育的傳承發展研究中,缺乏多層次深入研究,且傳承發展的實施路徑不“接地氣”等問題。
通過對近5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歸納分析,發現學位論文中研究視角能緊隨時代的步伐,如圖3 所示。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研究最為廣泛,其次為一帶一路、全民健身等,雖然研究視角呈多元化,但經過歸納總結其研究視角主要聚焦于以下幾個方面。

圖3 2015—2020年度的民族傳統體育碩士論文研究視角
2.2.1 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的目的和初衷是保護那些瀕危但有價值的無形人類文化財富,一些項目在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意味著這些項目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珍視,需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人們重視起來并通過詳細的措施去保護。例如,王定邦(2015)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借鑒文化空間保護案例,對撓羊現有的文化空間進行解讀與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對策;黃昊(2015)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分析影響殷巷石鎖傳承的因素,提出相應的傳承路徑。
2.2.2 傳播體育行業借助各種平臺去傳播體育與體育文化,不論是借助“一帶一路”,還是借助互聯網等平臺,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教學與傳播模式,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還更有利于擴大本土體育文化的影響力。例如,王琨(2017)從“一帶一路”相關理念視角出發,探討“一帶一路”中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以及民族傳統體育在“一帶一路”理念及建設背景下的發展機遇、發展動力和發展方略;杜俊凱(2018)利用微信平臺對高校武術選修課進行輔助教學;李家驊(2019)從“互聯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模式的內容的選擇原則、發展模式內容的模式類型等方面探討了“互聯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模式的構建。
2.2.3 健康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隨著生活方式以及觀念的轉變,以及“全民健身”“健康中國2030”等的提出,人們對健康更為關注,不僅追求身體健康,更追求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健康。例如,將健身氣功與中醫理論結合,發揮傳統體育的“治未病”與預防慢性疾病的作用(孫克忠,2018)。
2.2.4 文化社會變遷隨著社會全球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社會變遷進程的急速加快,引起了傳統與現實的碰撞。隨著社會變遷的不斷深入,給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傳承和發展等方面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和沖擊,同時也引起不少研究者從社會文化變遷視角,探究民族傳統體育式微的原因,如郭瑩瑩(2017)在其學位論文中就從社會變遷視角,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生斷裂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重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性思考。
文獻被引量與下載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文獻被引量和下載量是論文價值的一種體現,查閱文獻其目的是希望從中學習有價值的內容,如研究的前沿熱點以及當前研究中所存在的優缺等。本文在此選取被引量較高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研究分析,嘗試從被引量和下載量方面發現其研究熱點和未來研究的趨勢,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師范類和體育類院校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主要陣地。從選取的被引量前10的論文中,有3篇論文來自上海體育學院,且其內容都是研究太極拳與健身氣功對特殊人群的身心康復。《太極拳運動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康復效果研究》、《山東省高校開設氣排球課程的現狀研究》和《健身氣功·大舞對女性辦公室人群頸、腰部關節活動度干預效果研究》的被引量較突出,分別為36次、18次和18次,其下載量分別為986次、847次和440次;《健身俱樂部營銷模式研究——以金華市為例》和《京津冀“武術進校園”的路徑選擇研究》的下載量較突出,高達1169次和1128次。筆者對被引量超過5次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詞進行計量分析發現,對“健身氣功”“武術”“太極拳”的研究頻率較高,有研究發現文獻被引量高峰期在文獻發表后4~13年,滯后于下載量高峰期至少2年。從下載量和文獻被引量以及論文發表年份來看,高被引量的論文主要集中在2015—2017年,由此可見對“健身氣功”“武術”等方面的研究仍是未來的研究趨勢。本文研究同時還發現,對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高質量研究略顯不足。

表1 2015—2020年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被引量排名前十的論文
本文基于近5年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整理分析了其研究議題、研究視角等方面的現狀,發現研究議題細化,以武術方面的“校園武術”“太極”“健身氣功”研究為主,對體育在促進養生、康復方面的研究也逐漸重視;研究視角能緊隨時代步伐;同時在整理時也發現其中存在著武術理論研究明顯不足,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民俗體育缺乏多層次深入研究和傳承發展實施路徑不“接地氣”等問題。
3.2.1 加強對武術理論的研究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理論又指導實踐。加強對武術的理論研究,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幫助解決在武術訓練或教學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因此,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研究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3.2.2 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以及民俗體育的深層次、高質量研究民族傳統體育學不僅包含對中華傳統武術的研究,我國其他少數民族的體育項目以及民俗體育也應該是重要的研究對象,尤其是即將消失的民族體育項目或民俗體育項目,更應該加以關注,不僅應該簡單研究其具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發展,還要追本溯源,對民族體育項目的起源及其文化淵源等都要進行深入、高質量的研究,以推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3.2.3 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發展“接地氣”路徑的研究邱丕相等人提到學科研究要“接地氣”,不僅要從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角度思考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發展戰略,還要聯系普通大眾進行深入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上層建筑的支持與鼓勵,但其傳承發展最終要落到基層民眾的肩上,這就需要研究者在研究其如何傳承發展時提出“接地氣”的發展路徑,以便更好地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