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曉,趙靜芳,魏海燕,李光老
(1. 聊城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2. 韓國幼兒體育協會,韓國 龍仁 17092;3. 聊城陽明實驗九州幼兒園,山東 聊城 252000;4. 聊城陽明實驗大學城幼兒園,山東 聊城 252000)
幼兒期是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是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快速增長的黃金期。幼兒身體素質的發展對成年后運動習慣的養成以及成年后的健康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幼兒身體素質的變化一直是全球關注的問題。
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近,在經濟、教育等方面也互相影響;在教育制度、思想、教育課程等方面,中國和韓國也有著一定的相似性。我國,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5個領域描述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同時,韓國實行托兒所和幼兒園課程一體化的“Nuri課程”,將教育內容分為身體運動健康、交流溝通、社會交往、藝術體驗、自然探究5個方面。由此可見,兩國的幼兒教育內容只是在領域用語上存在差異,實質上并沒有較大差異。中、韓兩國都將幼兒健康放在了首位,都主張基于身體鍛煉增強健康體質。不同的是在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時,我國更多的是通過各類豐富多彩的趣味體育活動、專項體育課程來發展幼兒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能,從而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而韓國更傾向于身體的感知運動,利用幼兒各部位身體感知器官發育,開展體育運動,促進基礎運動能力和體質健康的發展。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中、韓兩國雖然都基于身體鍛煉和健康指導對幼兒進行長期化教學。但受兩國國情的影響,幼兒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也會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通過比較中、韓兩國5~6歲幼兒的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狀況,以了解中、韓兩國5~6歲幼兒身體發育現狀,尋找兩國的優勢和不同,分析其原因,為中、韓兩國幼兒階段體質健康發展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以中、韓兩國5~6歲幼兒身體形態、身體素質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CNKI)等數據庫,查閱與本文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2.2 實驗法利用分層抽樣法,抽取了中國山東省聊城市和韓國京畿道利川市5~6歲幼兒各200名,隨后向抽取對象以及其監護人發放了研究實驗說明書和同意書,并將其中同意參與實驗的中國125名、韓國170名5~6歲幼兒作為實驗對象。
實驗的測試時間為2019年4月8—19日。中、韓兩國所有參加實驗的幼兒都在這個時間段,在各自幼兒園內。使用相同規格的測試儀器和器材進行測試。
身體形態測試內容為身高、體重。利用身高和體重測試儀進行測量。記錄時,身高精確到0.1cm,體重精確到0.1kg。
身體素質的測試結合我國《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幼兒部分)》以及韓國白孝賢等(2016),崔在燮等(2016),金忠日等(2013)研究中所使用的測試項目和方法,最終選定測試項目為立定跳遠(爆發力)、坐位體前屈(柔韌性)、往返跑(速度和靈敏性)、網球擲遠(力量和上肢協調性)、雙腳連續跳(下肢協調性)5項。具體測試方法如下。(1)立定跳遠(爆發力):使用立定跳遠墊,幼兒站在起跳線上,跟隨教師口令用力向前跳。以1 cm為單位,測量起跳線到腳后跟著地點的距離。(2)坐位體前屈(柔韌性):坐正雙腿并攏,膝關節保持伸直狀態,雙臂和雙手盡力伸開,將游標推出2s以上。測量推出的距離,精確至0.1cm。(3)5m往返跑(速度和靈敏性):從起點到前方5m的折點,折返跑4次。測量總距離為20m,記錄時間,精確至0.1s。(4)網球擲遠(力量和上肢協調性):采取拋球姿勢。測量過肩球所拋出的距離,精確至0.1m。(5)雙腳連續跳(下肢協調性):在4.5m距離內連續跳過長10cm、寬5cm、高5cm的10個積木。記錄時間,精確至0.1s。
1.2.3 數理統計法對測試數據進行群
體均值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針對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要素群體間的統計學顯著性水平,本文還探討了效應量大小指標Cohen’s d值。為解讀效應量Cohen’s d值,將標準取值定為0.8高的效應、0.5中等效應、0.3小的效應。以上分析均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顯著性差異P值設定為P<0.05。
由表1可知,中國和韓國幼兒身體形態測試結果中,身高和體重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身高上來看,韓國幼兒平均身高比中國幼兒小1.2cm,說明中國幼兒身高偏高。從體重上來看,韓國幼兒平均體重比中國幼兒重0.6kg,說明韓國幼兒體重偏重。觀察反映中國和韓國幼兒身體形態差異的Cohen’s d值,其中身高λ=0.27,體重λ=0.34,表明中國和韓國幼兒的身體形態差異程度較小。

表1 中國和韓國5~6歲幼兒身體形態對比
表2顯示,中國和韓國幼兒身體素質測試結果中,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往返跑、雙腳連續跳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韓國幼兒立定跳遠的平均距離比中國幼兒平均距離大14.4cm,坐位體前屈平均值比中國幼兒平均距離大4.1cm,雙腳連續跳平均值比中國幼兒快0.7s,說明韓國幼兒的爆發力、柔韌性、下肢協調性比中國幼兒好。中國幼兒往返跑平均數值比韓國幼兒少0.9s,說明中國幼兒速度和靈敏性比韓國幼兒好。網球擲遠平均值中國幼兒雖然比韓國幼兒大0.3cm,但測試結果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觀察反映中國和韓國幼兒身體素質差異程度的Cohen’s d值,坐位體前屈為λ=1.1,立定跳遠為λ=0.82,往返跑為λ=0.69,可以看出其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程度。然而,雙腳連續跳為λ=0.38,即差異程度相對較小。
身高、體重是體質測試中反映人身體形態發育水平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有研究表明,幼兒的身高和體重除了受遺傳因素影響外,還受環境、飲食、睡眠、身體活動量等因素的影響 。
馬立廣等研究認為,人群的平均身高數據值與地區的年平均溫度、氣溫年較差、降水量、日照時數、平均風速和相對濕度以及地理緯度有很大的線性關系。相似的研究認為,在美國長大的日本人比在日本長大的日本人偏高。還有研究指出,韓國幼兒比日本幼兒高。韓國地理位置處在北緯33°~43°,東經124°~131°,位于東北亞朝鮮半島的南段,東、南、西三面環海,韓國屬溫帶季風氣候;我國山東省地理位置北緯34°~38°,東經114°~122°,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兩國地理位置、氣候等都不同,導致中、韓兩國幼兒身高體重存在差異。全善惠、申雅嵐認為,早餐飲食越規律,對幼兒的發育越有積極影響。王厚雷等認為,飲食結構及營養和醫療保健條件等社會環境因素,也是人體身高發育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國山東省日常以面食、肉類和蔬菜為主,保證了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蛋白質和熱量,也為肌肉的正常生長和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儲備。而韓國主食為大米,平日里食用腌制類菜品較多,肉類攝入量較中國少。由此可以推斷,環境和飲食因素是導致我國幼兒身高較韓國幼兒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食物攝取和基礎代謝以及身體活動等所消耗的卡路里攝取增加時,剩余卡路里就會轉為脂肪累積到皮下等,從而引起體重增加。葉景銀在關于睡眠時間和肥胖之間的研究中指出,睡眠時間越長,肥胖率越低。金恩靜、樸泰燮、安娜英則認為,幼兒身體活動受時間、空間以及制度的限制,身體運動量急劇減少,從而導致肥胖。黃逸的研究結果表明,幼兒每天保證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并適當增加活動時間,保證充足睡眠和較好的睡眠質量,對促進身體成分生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在韓國,幼兒園早上入園時間一般為9點以后,5~6歲幼兒中午不安排統一的午睡時間,體育活動多為15點以后體育俱樂部形式進行。而我國5~6歲幼兒入園時間一般為8點前,中午安排2 h左右的午睡時間,體育活動除每天常規戶外體育游戲外,很多幼兒園都會開展幼兒籃球、幼兒足球或快樂體操等專項體育課程。由此可以推測,韓國幼兒體重偏重的原因,可能是韓國幼兒飲食、作息不如中國幼兒規律,睡眠時間和身體運動量相對不足導致的。
幼兒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不僅能保障其積極、順利進行戶外體育活動,且能促進成年后運動習慣的養成以及健康水平的提升。影響幼兒身體素質的因素既有生物學因素,也有后天行為和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金善應等認為,從生理學角度看,幼兒期是肌肉纖維變粗的時期。肌肉纖維變粗,其肌肉力量也會得以增強,這自然變成身體運動的源動力,從而促使成長期幼兒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機能發育較發達。Casey Gray的系統綜述分析了3~12歲兒童的戶外活動時間、身體活動量、靜坐活動與身體素質的關系,發現戶外活動對身體素質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藤井騰紀、樸泰燮等關于韓國幼兒的肥胖、瘦弱程度和身體素質的關系研究認為,在韓國幼兒中,男幼兒因身體運動不足引發肥胖的概率較大,從而導致身體素質整體水平低于女幼兒。藤井騰紀、早川健太等對韓國和日本幼兒進行對比,結果顯示,韓國幼兒不夠靈敏,肌肉力量不足,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中、韓兩國不論從國家層面、幼兒園還是家庭對幼兒的早期教育都非常重視,幼兒平時除了在幼兒園進行一些體育鍛煉外,很多家長都會在課余將幼兒送到補習班學習各類技能。中國幼兒參與的體育項目主要為籃球、舞蹈、游泳、乒乓球等,韓國幼兒參與的主要項目有跆拳道、足球、高爾夫、跳繩等。所以,后天行為和家庭社會環境是造成兩國5~6歲幼兒身體素質優勢各不相同,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4.1.1 身體形態方面中國5~6歲幼兒身高偏高,韓國5~6歲幼兒體重偏重。
4.1.2 身體素質方面中國5~6歲幼兒速度和靈敏性優于韓國幼兒,韓國5~6歲幼兒爆發力、柔韌性、下肢協調性優于中國幼兒。但是力量和上肢協調性上,兩國5~6歲幼兒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4.2.1 豐富體育教學內容與方法,目的明確不論是中國還是韓國,幼兒園在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時,都應通過定期的體質健康測試,實時了解幼兒體質發展現狀,在幼兒體育課程目標和結構的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上,不斷更新、不斷豐富,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實際情況,有目的地發展身體形態和各項身體素質。通過本文研究可知,現階段應有意識加強對中國幼兒的爆發力、柔韌性、下肢協調性等方面的鍛煉。
4.2.2 加強家園共育鏈接,協調配合幼兒的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都受到遺傳、睡眠、飲食、身體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可見家庭協助進行身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幼兒園與家庭應建立專門的溝通渠道和鏈接。幼兒園及時為家長提供幼兒身體發展現狀有關信息,并提供居家生活習慣改善、親子體育鍛煉和參加課余體育培訓班的指導方案。家長應主動了解幼兒在園整體情況,協助幼兒園開展幼兒睡眠、飲食以及課余體育活動鍛煉的相關工作,相互配合,從而促進幼兒體質健康的發展。
4.2.3 促進兩國交流,相互借鑒中、韓兩國政府、幼兒園、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員應加強交流,通過組織交流會、論壇等形式,相互了解幼兒園體育與健康教育現狀,互通教學內容、教材、教具、科研成果。只有通過交流,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才能使兩國幼兒在體質健康發展上共同進步、相互促進,奠定兩國幼兒終生運動習慣和健康生活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