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峰,郭 飛,王 文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機械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5)
基層教學組織是各層次高校中人才培養的主體和最基礎的教學單位,在普通高校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尤其是2018-06-21,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建設一流教育的集結號,隨后教育部頒發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實施意見。以上內容的具體實施,最終依托教學實施的終端——基層教學組織來實現。筆者從2010—2020 年一直負責基層教學組織的全面工作,經歷3 次專業審核評估、1 次專業認證,在基層教學組織的建設與實踐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下面就教師團隊、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個方面的建設進行展開討論。
2010 年,筆者接管教研室工作時,已經有5 年企業工作和10 年高校專職專業課教師經歷,對基層教學組織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深有體會,這也為后面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經驗。剛接管教研室時,教研室名為機械制造教研室(依托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簡稱“機自專業”),有6 名專職教師,2 名“雙肩挑”教師,2015 年與工程機械教研室合并為機械設計制造系,擴大為專職教師12 名,“雙肩挑”教師6 名。截止到2020-10 專職教師達到18 名,“雙肩挑”教師2 名,高級職稱達到55%,如表1 所示。

表1 機械設計制造系教師人數
從表1 中可以看出,2010 年以來,教師隊伍逐漸壯大,高層次人才比例逐漸增多,只是2019—2020 年,各種數據都減少,這是由于2020 年智能制造工程專業開始招生,部分相關任課教師調劑到智能制造系,加上累計退休3 人,最終保持專職教師18 人,“雙肩挑”教師2 人。以上固然是教研室重組擴大了師資力量,更重要是結合學校對高層次人才引進提出了相關人才引進計劃,平均每年引進不少于1 人高層次人才,外加持續培養,2 人獲得博士學位,2 名在攻讀博士學位,2 名進入博士后流動站。
人才是根本,但素質是關鍵。教師的素質只有不斷的提升,才能迎接新時期人才培養模式。教師素質的提升,主要通過提升教師業務技能、思想道德素質和團隊合作能力。
對于教師業務技能的提升,通過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內外(含線上線下)教學會議或培訓或交流,開闊教師的視野,接觸新知識和新技術,提升教學技能;對于新進教師,配備教學兢兢業業的高級職稱教師作為導師進行引領,從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學校的校規和教學技能開始,嚴格執行學校驗收相關規章制度;同時通過教研室活動,深入參與學習,實行教學名師和教學活動的雙重引領,實現價值重構:為人師表、表里如一。通過教師申請和學校審批,選派部分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或到國內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進行訪學交流,進一步提升師資力量。近5 年,累計引進6 名博士,國外人才3 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 人,全員參加校外會議交流學習或線上培訓。
對于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師德師風建設長抓不懈。通過名師講座、導師價值引領和教師資格證獲取等多種渠道和模式進行價值引領。
教研室每一位老師在科研和課程方面都有自己的組織和定位,團隊負責人由教授擔任,負責人根據每一位教師的實際情況,讓每一位成員承擔相應的研究內容和完成相應的工作。在課程建設時,課程組全員參與,執行集體備課、互聽課、流水閱卷等各環節,實現團隊和個人的同步發展。
機自專業培養計劃要求學生修完不少于180 學分的課程,其中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和集中實踐環節三部分學分基本在83 學分左右。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要求也逐漸變化,課程建設成為必然。對于教研室依托的機自專業的課程,首先選擇2 門核心課程進行建設,第一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2014 年為校級核心課程,2016 年為校級微課,2018 年為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19 年為省級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2020 年為國家級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同步建設的第二門“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2014年為院級主干課程,2016 年為校級微課,2018 年為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19 年為省精品級在線開放課程。根據以上兩門課程的建設經驗,隨后推出了“微機原理及應用”“現代設計理論及方法”“機械控制理論”課程,并先后獲得校級精品在線課程建設,“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和“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兩門課程獲得校級示范性課堂項目建設。到2020 年機自專業的核心課程60%以上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建設中最困難的是資金缺乏,僅僅依靠課程建設立項獲得資金支助是杯水車薪。課程建設前期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團隊、本科教學質量工程、教學團隊以及名師培育等省級和校級團隊項目獲得多方面支助,獲得前期的奠定成果,為各級立項建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結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及“雙萬計劃”“新工科”建設等精神,對每一門課進行思政建設,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制定相應的思政目標,將思政元素涉及到的知識點和融入點在大綱中具體列出。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到相關的知識點中,具體來說要在課程教學中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相結合,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實踐環節是保證創新型人才體系之一,在滿足工程專業認證和行業標準的前提下,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尤其突出集中實踐環節的人才培養質量:育人為本、學以致用。在專業建設持續改進中,首先增加集中實踐環節學分,通過實踐環節的訓練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多年來,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學生達到畢業修滿不少于180 學分要求,對于工科類“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素質、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要求,自然科學和計算機類課程比重都有較大比例要求,只能從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中減少部分理論學時,以協調集中實踐環節學分增加,結合機自專業的特性和培養學生動力能力的培養要求,單獨設置機電系統綜合課程設計這一實踐環節,2015—2017 級由 2 學分增加到 2018—2020 級的 4 學分。由教師分散指導,2 學分的完成時間基本涉及到一個完整的學期加上一個假期,4 學分的完成時間跨越一個學年,指導教師給學生部分相關選題或學生自選題目,完成相關的設計并需要提供設計產品的實物,設計內容必需有產品結構設計和分析、控制系統設計和分析,每一位教師指導一組或兩組,每組學生5~6 人。對成果進行驗收時,實行指導老師、答辯小組、成果三部分以3∶3∶4 的比例確定。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本專業機電綜合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在創新實驗室及工程訓練中心設備支持的條件做出實物,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更深刻理解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
鼓勵學生利用各種實驗室資源和實習基地資源參與到老師的科研項目及科技競賽中,例如通過機械創新實驗、電工電子實驗、機電傳動及PLC 控制、單片機系統開發等實驗項目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控制系統設計能力,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創新創業項目申報和科技競賽,以賽代練,以賽代學,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有效進行。三年來本系教師指導學生申請創新創業項目35 項,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獎達40 余項。
經過10 年的建設和歷練,筆者負責的教研室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獲得建設國家級本科實踐基地1 項、國家級本科質量工程1 項、省級質量工程4 項、省級團隊2 項、校級本科質量工程8 項、校級卓越教學團隊2 項、校級示范性課堂2 項、校級思政樣板課程1 項、校級教學名師培育對象1 人。近4 年,學生先后獲得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互聯網+、挑戰杯、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等國家和省級獎項289 項。2019 年機自專業獲得省一流專業建設點,2020 年機自專業認證申請受理。所在教研室2013 年獲得校級優秀教研室,2018 年獲得省級達標基層教學組織,2020 年獲得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