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陽 游 濤 劉先波
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西萍鄉 337000
腦動脈瘤是常見外科急癥,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即使得到及時救治,仍有半數以上患者遺留肢體障礙,在全球范圍內病死率較高[1]。血管內介入術是治療腦動脈瘤的常用方法,利用微創方式進入動脈瘤所在動脈并進行栓塞,尤其適用于無法耐受開放手術、合并顱內感染患者[2]。而血管內介入術中需采用影像學檢查方法,明確瘤體形態學,以精確手術操作。三維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能夠模仿內鏡成像,精確顯示腦動脈瘤位置、直徑等,提高手術精確性[3]。鑒于此,本研究就基于CTA三維可視化輔助腦動脈瘤介入術的應用價值做以下探究。
選擇2018年11月—2020年6月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4 例腦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交替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7 例。觀察組中,男15 例,女22 例;年齡41~60 歲,平均(51.07±2.43)歲;動脈瘤位置(動脈):頸內9 例,前交通9 例,后交通10 例,大腦中5 例,椎基底4 例;動脈瘤直徑5~13 mm,平均(9.75±1.12)mm。對照組中,男17 例,女20 例;年齡40~59 歲,平均(51.14±2.49)歲;動脈瘤位置(動脈):頸內10 例,前交通8 例,后交通11 例,大腦中3 例,椎基底5 例;動脈瘤直徑5~14 mm,平均(9.72±1.09)m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外科學》[4]中腦動脈瘤診斷標準;②符合《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3)》[5]中介入治療的適應證。排除標準:①動脈瘤頸寬,瘤體直徑<5 mm;②患有出血性疾病或存在出血傾向;③腦干功能衰竭或合并腦疝;④合并嚴重糖尿病、高血壓疾病或臟器功能衰竭;⑤生命體征不穩定或預計生存期<6 個月。
1.2.1 檢查方法 對照組術前行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囑患者取平臥位,行Seldinger 穿刺,以股動脈作為穿刺點,穿刺成功后,將6F 導管鞘置入,向頸內動脈、椎動脈分導5F 單彎造影管,使用高壓注射器向頸內動脈以5 mL/s 速度注入碘佛醇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895,規格:20 mL)7 mL,向椎動脈以3 mL/s 速度注入碘佛醇注射液5 mL; 注射后使用血管造影機進行正位、側位片檢查,并將C 臂機旋轉以40 幀/s 速度采集連續信號; 使用后期工作站對采集到的圖片進行重建。觀察組術前行三維CTA檢查:囑患者取平臥位,使用雙源CT 進行常規平掃,以聽眥線為基線,參數設置:管電流200 mA、管電壓110 kV,層厚0.6 mm,螺距1.2 mm,矩陣512×512,視野為2 cm; 平掃后將50 mL 碘佛醇注射液經高壓注射器注入肘靜脈,注射速度為5 mL/s,行延遲掃描;將患者頭部固定,將20 mL 生理鹽水+80 mL 碘佛醇注射液注入肘靜脈,掃描患者主動脈弓至顱頂層面;掃描完成后進行圖像重建,重建層厚0.625 mm,層距0.3 mm,進行容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
1.2.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檢查后,行腦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在三維DSA/CTA 的引導下,明確動脈瘤形態、位置,選擇最佳入路及角度,將微導管緩慢置入動脈瘤內,經三維DSA/CTA 再次明確導管位置、動脈瘤情況后,送入彈簧圈至預定位置,術畢。對照組術后使用壓迫器壓迫穿刺部位6 h 以上,囑患者臥床、穿刺側下肢制動24 h 以上,口服尼莫地平40~60 mg,3 次/d,連續服用4 周。觀察組術后按壓穿刺部位15~20 min,并加壓包扎;術后用藥同對照組。
(1)手術相關指標、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評分:記錄患者手術時間;使用輻射劑量率儀測定患者輻射劑量;通過門診隨訪至術后3 個月,根據GOS 評分[6]評估患者預后情況,1 分為死亡;2 分為植物狀態;3 分為意識清醒、重度殘疾;4 分為可獨立生活,輕度殘疾;5 分為輕度缺陷,可正常生活。(2)并發癥、復發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術中血栓形成、動脈瘤破裂及術后穿刺點出血發生情況;統計術后3 個月內兩組患者動脈瘤復發情況。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輻射劑量及術后3 個月GO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GOS 評分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GOS 評分的比較(±s)
組別手術時間(min)輻射劑量(mGy)GOS 評分(分)觀察組(n=37)對照組(n=37)t 值P 值112.73±9.45 112.51±9.32 0.101 0.920 481.17±31.45 478.63±29.68 0.357 0.722 4.19±0.55 4.27±0.58 0.609 0.545
兩組的術中血栓、動脈瘤破裂發生率及術后動脈瘤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穿刺點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復發情況的比較[n(%)]
血管介入栓塞術是臨床治療腦動脈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向瘤體內填充可脫彈簧圈,將動脈瘤進行栓塞,并通過將側裂池、頸動脈池等部位完全打開,發揮減壓的效果,還能清除積血,預防腦積水的發生[7-8]。而血管介入栓塞術中需根據動脈瘤形態學信息進行操作,常需使用影像學技術對腦血管解剖結構進行可視化顯影,以往臨床主要通過DSA 對腦動脈瘤進行術前診斷,可清晰顯示瘤體、瘤頸信息,為手術提供依據;但由于DSA 屬于有創檢查,相關并發癥較多[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輻射劑量及術后3 個月GOS 評分比較,術中血栓、動脈瘤破裂發生率及術后動脈瘤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頭顱DSA 輔助腦動脈瘤介入術比較,使用CTA 三維可視化輔助治療,手術時間、輻射劑量及預后相當,未增加術中血栓形成、動脈瘤破裂發生率及術后動脈瘤復發率。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通過CTA 三維可視化顯影,能夠對腦動脈瘤進行任意角度旋轉,與內鏡顯影相似,可從不同平面顯示載瘤動脈、鄰近血管,為介入途徑、手術操作等提供有效參考[11-12]。同時通過觀察瘤體、瘤頸形態,精確測量其直徑,有利于選擇大小適合的可脫彈簧圈,增加動脈瘤填塞的致密性,尤其對于伴有分葉、小囊的動脈瘤,其瘤壁薄弱,通過CTA 三維可視化輔助,可避免栓塞過程中動脈瘤壁被撐破,手術效果、術中并發癥發生率與三維DSA 效果相當[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穿刺點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CTA三維可視化輔助治療腦動脈瘤可降低術后穿刺點出血風險。主要是由于CTA三維可視化技術僅需進行肘靜脈穿刺,注入對比劑進行顯影,無須動脈穿刺,減少了對機體的創傷。黃文浩等[15-16]研究表明CTA 對顱內動脈瘤進行診斷,壓迫止血較為便捷、簡單,與三維DSA 比較,可較大程度的預防穿刺點出血,安全性較好,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由于行三維CTA 需靜脈注射造影劑,且造影劑需經腎臟排出,對于碘過敏患者及肝腎功能異常患者需慎用,在腦動脈瘤血管介入術的輔助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綜上所述,與頭顱三維DSA 輔助腦動脈瘤介入術比較,使用CTA 三維可視化輔助治療,可較大程度減少術后穿刺點出血的發生,且手術時間、輻射劑量及預后相當,未增加術中血栓形成、動脈瘤破裂發生率及術后動脈瘤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