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田梅 吳 颯
江西省鷹潭市中醫院兒科,江西鷹潭 335000
隨著生活節奏的快速變化,小兒抽動癥的患病率呈增加趨勢。小兒抽動癥是一種行為障礙性疾病,是抽動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發性抽動以及在抽動的同時伴有暴發性發聲和穢語為主要表現,該疾病會導致患兒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進一步導致學習成績下降,遭受外界嘲笑,產生自卑感,容易產生反社會心理[1]。在對該疾病患兒展開治療的過程中,西藥治療小兒抽動癥副作用比較明顯,長期服用存在戒斷反應,復發率高。筆者經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一首中藥自擬方,治療小兒抽動癥不僅有效,而且更安全,復發率低。現將中藥自擬方與西藥對比,比較兩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旨在為治療小兒抽動癥提供一首安全有效的藥方,推動中醫治療小兒抽動癥的發展。
選取鷹潭市中醫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60 例肝亢風動型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 例。試驗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3~15歲,平均(9.00±1.50)歲。對照組中,男17 例,女性13 例;年齡2~15 歲,平均(8.50±1.41)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肝亢風動型小兒多發性抽動癥診斷標準[2-4];②家屬了解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頭顱內病變;②風濕性舞蹈病;③局部外周神經病變。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實施西醫常規治療,給予患兒氟哌啶醇(寧波大紅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51207)治療,初次治療的過程中劑量為每次2~4 mg,每天2次;后續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逐漸增加至4~15 mg;共治療3 個月。
試驗組實施自擬中藥湯治療,對患兒實施自擬中藥湯治療,藥物組成包括青黛、紫草、威靈仙、木瓜、蓮心以及鉤藤等,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進行藥方加減治療。每天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共治療3 個月。
1.3.1 兩組臨床療效①治愈:治療3 個月后,患兒抽動發作完全緩解,且不再需要藥物緩解;②顯效:治療3 個月后,抽動發作與治療前比較明顯減輕;③有效:治療3 個月后,患兒抽動癥狀有所減輕,但仍需要服用藥物;④無效:治療后患兒抽動癥狀未得到緩解甚至加重[5]。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中醫證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制訂,具體如下。①抽動等主癥根據嚴重程度進行評分,無為0 分,輕度為2 分,中度為4 分,重度為6 分;②躁動等次癥中,無為0 分,輕度為1 分,中度為2 分,重度為3 分。
1.3.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皮膚瘙癢、皮疹以及消化系統癥狀。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試驗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30 30 13.58±2.47 13.49±2.51 0.14 0.44 8.62±1.05 10.94±2.17 5.27 0.00 10.12 4.20 0.00 0.00
試驗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隨著生活節奏的快速變化,兒童心理承受壓力加重,抽動癥的患病率呈增加趨勢。抽動癥又稱多發性抽動癥,是一種行為障礙性疾病,是抽動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屬于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該疾病發病年齡為2~18 歲,多在4~12 歲起病,抽動表現是該病的主要癥狀,可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生性抽動[6-8]。其中動作性抽動在早期主要表現為多發性抽動,一般首發于面部,逐漸向上肢、軀干或下肢發展,表現為面肌、眼肌、頸肌或上肢肌反復迅速地不規則抽動,癥狀加重時,可出現肢體及軀干暴發性不自主運動,如轉圈、踢腿、上肢投擲運動、頓足、軀干彎曲、扭轉等,抽動頻繁,每天可達十余次,甚至數百次。本病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時加重,精神放松時減輕,睡眠時消失[9-10]。其次,大多數患兒會有發生性抽動的癥狀,主要在與人交談中發生,尤其在講話的停頓處容易出現。患兒可發出重復暴發性無意義的單調異常喉音,如犬吠聲、吼叫聲、嘿嘿聲、咂舌聲、哼哼聲等,有些患兒則會出現無意識刻板地咒罵、重復語句、重復單詞,可伴有強迫觀念、人格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等[11]。抽動癥患兒常注意力不能集中,導致學習成績下降,遭受外界嘲笑,產生自卑感,易產生反社會心理。西藥治療小兒抽動癥副作用比較明顯,如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動作緩慢、肌張力增強、張口困難等,嚴重者甚至使抽動癥狀加重,所以不易被患兒家屬所接受[12-13]。雖然西藥直接作用于神經遞質及受體,控制癥狀較快,但其作用無選擇性,在控制抽動癥狀的同時也有明顯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長期服用存在戒斷反應。所以在對該疾病患兒展開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藥物治療對患兒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更好地促進患兒健康成長發育。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在中醫學中屬于“肝風”“抽搐”以及“慢驚風”等范疇,認為該疾病大多與先天稟賦不足、產傷、窒息以及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病位主要在肝,與心、脾和腎有著密切關系[14]。針對臨床上中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用藥難的問題,結合當前治療熱點,本研究以自擬中藥方為基礎,采用口服中藥觀察小兒抽動癥的治療情況。本研究中,中藥方包括青黛、紫草、威靈仙、木瓜、蓮心以及鉤藤等,其中青黛性寒、味咸,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的功效;紫草甘咸寒,歸心肝經,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威靈仙性辛、咸、溫,具有祛除風濕、通絡止痛、治骨鯁的功效;木瓜性味酸、溫,入肝、脾經,具有舒筋活絡、和胃化濕的功效;蓮心性寒、味苦、無毒,具有清心祛熱、清熱安神、交通心腎、失津止血、止渴等功效;鉤藤性味苦,微寒,入肝經,具有息風、平肝、清熱的功效。諸藥配伍,能夠有效起到柔肝養血以及止痙清熱的作用[15]。此外,在對該疾病患兒展開治療的過程中,自擬中藥湯治療中的中藥對患兒的負面影響較低,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患兒其他機體功能的癥狀運轉,從而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對患兒身體造成的傷害。不過在對該疾病患兒展開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對患兒家屬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宣傳,向患兒家屬詳細講解相關疾病的基礎知識以及發病機制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根據患兒家屬不同文化程度進行不同層次的健康教育,并告知家屬日常生活中多關注患兒的內心感受,與患兒多展開交流與溝通,緩解患兒的焦慮等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而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該疾病患兒采取自擬中藥湯治療具有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對肝亢風動型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患兒實施自擬中藥湯治療具有顯著效果,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減少不良反應情況的發生,最大程度地提高對患兒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