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艷君, 吳立敏, 周 瑩, 陳 鷹, 郝玉紅
(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上海 201203)
作為微觀結構的一種重要分析表征手段,透射電子顯微技術(TEM)以其超高的分辨能力和直觀性廣泛應用于材料、醫學、生物和地質科學等研究領域,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1-4]。對于蛋白、膠束、脂質體等生物納米材料,由于其主要組成元素是C、H、N、O等,這些元素原子序數低,散射電子能力較弱,與作為背景的碳支持膜之間襯度差異很小,導致其信噪比較低,拍出來的照片對比度小,而且樣品易受輻照損傷,難以直接用電鏡觀測。通常要用染色的方法來增加圖像的襯度。
負染色技術最早于1959 年由Brenner 等提出[5-6]。與傳統的正染不同的是,樣品進行負染時,樣品與染液之間不發生反應,故樣品本身并不著色。利用樣品與染色劑密度的懸殊對比,在電子致密的黑色背景中能反襯出低電子密度的白色樣品,形成負反差,故稱其為負染色[7]。負染色技術具有操作簡單、快速方便,可較好的保存樣品結構,使被染樣品反差適中、分辨率高,且樣品與染液用量少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病毒、蛋白質晶體、高分子聚合物等的分析[8],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實驗技術。但是,由于染色效果與染色劑的成分、濃度、pH值、染色方式、染液用量、染色時間等息息相關,染色效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常常需要多次嘗試才能獲得理想的染色效果。為了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不斷有人就電子染色的方法進行研究和改進[9-14]。
在提高染色效果的同時,還有通過適當的方法,不用染色,直接觀測到樣品。如周劍鋒等[15]提出了一種無需染色的“負像法”表征聚丙烯酸酯類乳膠的方法。該方法基于丙烯酸酯類聚合物熱黏、冷脆的結構特性,通過短時烘烤,直接獲得了樣品類似負染效果的電鏡圖片,方便、快捷,同時避免了負染過程中可能引入的假象。Kraft等[16]采用金膠體修飾樣品表面,通過觀察金勾勒出的輪廓,直接觀察到脂肪酸微凝膠的形貌。王素麗[17]利用計算機算法,減少圖像中噪聲的影響,增強反差,提高圖像的襯度。另外,新的電鏡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可以將樣品包埋在玻璃態冰中,觀察到親水生物材料在近乎自然狀態下的形貌,減少了染色過程中引入的假象。
本文從調節染色條件的最常見的染液選擇、碳支持膜的處理、樣品濃度、染色時間出發,研究不同條件下可能出現的一些現象,從而有針對性地調節染色條件,為有效利用TEM 表征生物納米材料提供參考依據,得到更真實可靠、滿足分析要求的高質量照片。
試劑:脂質體(Drmercola),磷鎢酸(北京中鏡科儀),醋酸雙氧鈾(Electron Microscopy Sciences)。
儀器:輝光放電儀(ELCO easiGlowTMGlow Discharge,Ted Pella,USA),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ECNAI G2,FEI,USA)。
脂質體分散液的配制:稱取1 g脂質體,加入9 mL雙蒸水后,超聲20 min 使充分分散,用濾膜過濾后待用。
醋酸雙氧鈾染液的配制:稱取1 g醋酸鈾晶體,加入99 mL雙蒸水后,在黑暗中放置30 min,充分溶解后用濾膜過濾,得到1%的醋酸鈾水溶液,放在棕色瓶中待用。
負染操作的主要步驟如圖1 所示。將適合濃度的脂質體樣品溶液滴在碳支持膜上,停留一段時間后用濾紙將多余溶液吸除,再滴加去離子水洗漂洗,用濾紙吸干,并迅速滴上染液,使染液與支持膜上的樣品顆粒充分接觸,然后用濾紙將多余染液吸除,將樣品室溫干燥待用。

圖1 負染基本流程圖
分別用1%濃度的醋酸雙氧鈾和磷鎢酸對脂質體進行染色,尋找合適的區域拍照,得到結果如圖2 所示。用醋酸雙氧鈾與磷鎢酸染色都可以在樣品上找到背景為黑色,顆粒為白色的區域,顆粒輪廓清晰,反差明顯,兩種染液都能獲得較好的染色效果。磷鎢酸染色的樣品,碳膜上染色區域染液沉積厚度過渡較平緩,碳膜完整;用醋酸雙氧鈾染色的樣品,染色區域較多,對比度較明顯,但碳支持膜易破裂。醋酸雙氧鈾溶液見光易分解[18],不易保存,需要現用現配,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和毒性,且試劑價格昂貴。磷鎢酸染液配制簡便,易于存儲。在染色效果差不多的情況下,采用磷鎢酸溶液進行染色。

圖2 不同染液染色后的TEM圖
將磷鎢酸水溶液直接滴在碳支持膜上,在染色區域可以看到如圖3(a)所示的白色顆粒。由圖3(a)可見,即使是沒有樣品的銅網,經過染色,也會出現大量的白色球形顆粒。這些顆粒,可能是染液和碳膜表面接觸在碳膜上形成的納米氣泡。研究表明,在固液界面之間,有納米氣泡存在[19-21]且納米氣泡主要在疏水表面富集。長時間放置在空氣中的碳支持膜,就是一個光滑的疏水表面,當磷鎢酸水溶液滴在上面時,在碳-水界面上很可能聚集一些納米氣泡,即圖3(a)所觀察到的白色顆粒。這種白色球形顆粒,與很多生物納米材料經染色后的形貌非常相似,極易與樣品混淆,在實際應用中應盡量避免。把碳支持膜放入輝光放電儀放電30 s后,再滴加磷鎢酸水溶液,觀察銅網,可以看到染色區域中的白色顆粒大大減少,如圖3(b)所示。該結果說明,增加碳支持膜的親水性,可以減少這種假象的產生。在碳支持膜上先滴一滴乙醇溶液潤濕,再滴加磷鎢酸水溶液進行染色,電鏡觀察發現,染色區域白色顆粒也明顯減少,如圖3(c)所示。用輝光放電或者乙醇潤濕,都能增加碳膜的親水性,減少在納米氣泡在碳膜表面的聚集,從而減少在染色過程中出現白色球形顆粒。因此,滴加樣品前,最好對碳支持膜進行親水化處理,避免一些因為界面氣泡而產生的假象。同時,對于分散在水溶液中的納米生物材料樣品,碳膜親水化處理也能幫助樣品更均勻地分散在支持膜上。

圖3 不同碳膜處理方式染色后的TEM圖
將濃度為1%的維C脂質體分散液滴在碳支持膜上,用磷鎢酸染色后,形貌如圖4(a)所示,樣品形貌非常雜亂,看不出顆粒的具體形態??赡苁菢悠窛舛冗^高,顆粒難以有效分散,在碳膜上團聚堆疊,染液無法與樣品充分接觸,染色后選擇性地顯示出部分輪廓線,無法觀察到樣品的真實形貌。稀釋10 倍以后,濃度為0.1%的脂質體分散液染色后形貌如圖4(b)所示,樣品分散較好,較少發生變形,顆粒輪廓清晰,數量較多,分布適宜,由圖像可以分析脂質體的形態、粒徑大小及分布狀況。稀釋100 倍以后,濃度為0.01%的脂質體分散液染色后形貌如圖4(c)所示,樣品分散好,顆粒輪廓清晰,但是數量很少,一個視野下只能找到幾個顆粒,沒有代表性。樣品過稀,沉積在支持膜上的樣品數量過少,無法在一個視野中獲得足夠數量的顆粒,這就導致實驗隨機性太高,對形貌與粒徑分布分析缺乏代表性和說服力,而且加大電鏡拍照尋找顆粒的難度。不同的樣品所需要的濃度是不一樣的,這與樣品顆粒的粒徑大小、表面電荷、分散性等都有關系,在實驗中針對具體的樣品可根據拍攝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圖4 不同濃度樣品染色后的TEM圖
染色時間過短,在銅網上只能找到很少的染色區域,可供觀察的區域很少,染色區域沒連續的黑色背景區域,只在顆粒附近有很淡的灰色,染色效果有點類似于“正染”,很多顆粒未顯示出來,一個視野中看到的顆粒過少,如圖5(a)所示。染色時間過長,染液沉積過厚,碳支持膜多處破裂,可供觀察區域也少,且碳膜破裂引起碳膜卷曲,引起顆粒變形,影響觀察的真實性,如圖5(c)所示。同時,過厚的染液沉積也會模糊顆粒邊界,使圖片不清晰。適當的染色時間,才能獲得合適的染色區域,得到襯度明顯,輪廓清晰的電鏡圖片,如圖5(b)所示。

圖5 不同染色時間染色后的TEM圖
1%濃度的醋酸雙氧鈾和磷鎢酸染液都能對脂質體染色,獲得較好的染色效果。對碳膜進行親水化處理可以避免一些因為界面氣泡而產生假象的同時,讓樣品能更好地在支持膜上分散。適合的樣品濃度,才能獲得理想的樣品分布;適當的染色時間,才能獲得合適的染色區域,得到襯度明顯,輪廓清晰的電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