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杰, 袁子晨, 徐愛民
(中國礦業大學a.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b.礦業工程學院;c.安全工程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地應力是巖體中存在的天然應力,是決定地下工程開挖、設計、穩定性分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2]。大量的礦山生產實踐證明,生產過程中遇到的諸如巷道圍巖失穩破壞、沖擊地壓危險預測及防治、上覆巖層變形破壞等重大技術研究問題都與地應力有關。因此,地應力及圍巖力學參數等基礎技術數據對礦山安全生產十分重要[3]。當前地應力的測量方法有多種,如應力恢復法[4]、水壓致裂法[5-8]、地球物理法[9-10]、應力解除法[11-12]等。空芯包體應力解除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作為一種比較常規的應力解除方法,其需要先在巷道幫部近水平施工大直徑鉆孔,然后在大直徑鉆孔內施工同心小孔,在小孔中粘貼配套的空芯包體應力計,待應力計粘貼完成并凝固后,再進行應力解除工作。但是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隨著測試的深度不斷加大,測試鉆孔會出現鉆孔彎曲變形、孔壁掉渣等意外情況,并且鉆孔內及鉆孔底部情況不明,容易導致空芯包體應力計定位困難、碰損甚至安裝失敗,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本文在原有地應力測試裝置的基礎上引入鉆孔窺視儀,研制出一種可視化安裝空芯包體應力計的地應力測試配套裝置[13-15]。該裝置由φ133 mm 大鉆頭、φ36 mm小鉆頭、鉆桿轉接頭、取芯套筒、輸送桿、鉆孔窺視儀、限位輪等構成,且在山東某煤礦三北采區地應力實測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該煤礦位于微山湖東側,礦區面積為30.45 km2,可采煤儲量為3 392.2 萬t,核定年產60 萬t,目前主采3 下煤層,共劃分為4 個采區(31、32、33 和三北采區)。其中三北采區地層走向北東,傾向東,地層傾角平緩,一般3° ~10°,煤層賦存標高- 630 ~- 500 m,是本次地應力的測定區域。根據《三北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和井下巷探實際揭露情況,未見巖漿巖侵入體,沖刷帶主要位于采區外西北部和東南部塊段。采區及周邊斷裂構造較為發育,采區范圍內共發育斷層21 條,沒有褶曲發育,但在采區南部采區邊界附近有一處向斜發育。
鉆孔應力解除法測定是在選取的測點處先在巷道幫部近水平施工出1 個φ133 mm的大鉆孔,后在大直徑鉆孔內鉆取φ36 mm 的同心小鉆孔,在小孔中粘貼配套的空芯包體應力計(見圖1)。待應力計粘結完成并凝固后進行應力解除工作,在解除過程中利用礦山壓力監測系統分站記錄應變情況。在實驗室對解除后的巖芯進行巖石力學性質測試及率定試驗,最后通過計算得出地應力分布規律。

圖1 空芯包體結構圖
測點選取應符合以下要求:①盡量布置在完整的圍巖體內;②保證測點位于原巖應力區;③避開地質構造帶;④盡量不影響其他工作的正常進行等。根據地應力測試測點選取要求,結合該礦采區布置,共選擇兩個測點,第1 個測點選于三北輔助軌道巷內,在此測點鉆取1 或2 個測試孔;第2 個測點選于探煤巷道2,在此測點鉆取1 或2 個測試孔。測試選點標注見圖2。

圖2 地應力測試選點標注圖
(1)鉆孔。先用鉆桿轉接頭接上φ133 mm 平鉆頭鉆取一稍向上傾斜的近水平鉆孔,當鉆孔至預定深度,將平鉆頭換為φ133 mm取芯套筒和配套取芯鉆頭鉆取巖樣,通過巖樣連續性判斷達到原巖應力區時,將孔底磨成內圓錐形;然后更換長為370 mm、φ36 mm的小鉆頭鉆取長度35 ~40 cm小孔;小孔形成后,進行沖洗、擦干備用。鉆孔施工完成后如圖3 所示。

圖3 鉆孔剖面圖
(2)安裝。再次對小孔進行清洗干燥,取配制好的環氧膠倒入應力計的空腔,將空芯包體應力計固定在安裝了鉆孔窺視儀的輸送桿體上,用棉簽棒固定好柱塞進行包體安裝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窺視儀連接桿及定向器將空芯包體應力計遞送至孔底并安裝,安裝過程中連接桿只能向前推送,不能后拉(防止空芯包體脫落),遞送過程中不得旋轉鉆桿,當空芯包體前端到達大孔底部即將進入小孔時,須通過鉆孔窺視儀觀看小孔方位,通過順時針緩慢旋轉輸送桿確保對位準確后,慢慢將空芯包體計左右旋轉進入小孔。安裝情況如圖4 所示。

圖4 空芯包體應力計安裝示意圖
(3)測量。空芯包體應力計安裝15 h 后,環氧膠粘結密實,此時用鉆孔窺視儀測量空芯包體應力計中A應變花的角度并讓礦上地測人員測量鉆孔方位角,用鉆孔窺視儀觀測輸送桿與固定銷的連接情況,緩慢向外拉出輸送桿,拉出過程中不得旋轉以免損壞黏結好的空芯包體應力計。
(4)解除。連接桿取出后即可進行解除工作,接好φ133 mm取芯套筒及配套鉆頭,拉緊電纜線,啟動鉆機,將取芯套筒遞送至大孔孔底,開始注水鉆進,這時應變儀讀數會有所輕微變化,待讀數穩定后(約15 min),再開始進尺讀數。若為自動讀數,可選取讀數時間間隔為10 s。待讀數不隨進尺變化時(解除深度為500 mm左右),停止套芯,取出包裹空芯包體應力計的巖芯帶回實驗室實驗。應力解除示意圖如圖5所示。

圖5 應力解除示意圖
(1)對取回的鉆孔巖心或靠近取芯地點的巖芯進行巖石力學性質測試。計算巖芯的彈性模量E 和泊松比ν。1 ~3 號孔單軸抗壓變形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單軸抗壓變形試驗結果
(2)對包裹著空芯包體應力計的巖芯進行率定實驗。率定實驗步驟為:將帶巖芯的空心包體放入率定儀的套筒中;連接空心包體與應變采集儀;對液壓油泵進行加壓至1 MPa后,待應變儀讀數穩定后,記錄應變儀上數據;再加壓至3 ~5 MPa 后,將應變儀上數據導出,繪出應力-應變曲線和軸向應變-周向應變曲線,求出巖芯和空芯包體的總體彈性模量和泊松比。因取樣時2 號孔、3 號孔巖芯相對完整,故僅對2 號、3 號取出的巖芯進行率定試驗。2 號、3 號孔測試圍巖率定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圍巖率定試驗結果
因率定試驗結果與單軸抗壓變形試驗結果相差小于10%,故可將巖石單軸抗壓試驗測得的E 和ν作為地應力測試試驗原始數據用以計算。
通過鉆孔時記錄的鉆孔方位和傾角以及空芯包體應力計方位參數(見表3),結合在現場地應力測試時所取得的應變儀數據,可導出鉆孔的應變-解除進尺的曲線,再通過圍壓率定試驗求得的E和ν,最后利用地應力數據處理dos 軟件系統,即可算得測定區域三北采區1 ~3 號鉆孔的地應力測試結果。

表3 鉆孔及空芯包體應力計方位參數
(1)1 號孔地應力測試結果。1 號測孔解除深度42 cm,所取巖芯通過實驗室試驗得出其彈性模量E和泊松比ν分別為4.12 GPa 和0.27。結合巖芯解除過程中的數據,根據KJ327-F 礦山壓力監測系統分站所得到的12 個通道的應變值,繪制出鉆孔應變-解除進尺曲線圖,如圖6 所示。

圖6 1號孔鉆孔應變-解除進尺曲線圖
將1 號鉆孔數據、所取得的空芯包體與巖芯的整體性質數據、應變值數據輸入到已經編好的地應力數據處理系統中。最后可以得到1 號鉆孔處所測得的地應力大小和方向數據,如表4 所示。根據1 號測孔實測的主應力分布繪制網絡圖,如圖7 所示。

表4 1 號測孔主應力大小和方向

圖7 1號孔實測的主應力分布網絡圖
(2)2 號孔地應力測試結果。2 號測孔解除深度33 cm,所取巖芯通過實驗室試驗得出E 和ν 分別為3.7 GPa 和0.24。結合巖芯解除過程中的數據,根據KJ327-F礦山壓力監測系統分站所得到的12 個通道的應變值繪制鉆孔應變-解除進尺曲線圖,如圖8 所示。將2 號孔鉆孔數據、所取得的包體與巖芯的整體性質數據、應變值數據輸入到已經編好的地應力數據處理系統中。最后可以得到2 號孔鉆孔處所測得的地應力大小和方向數據如表5 所示。根據2 號測孔實測的主應力分布繪制網絡圖如圖9 所示。

圖8 2號孔鉆孔應變-解除進尺曲線圖

表5 2 號測孔主應力大小和方向

圖9 2號孔實測的主應力分布網絡圖
(3)3 號孔地應力測試結果。3 號測孔解除深度55 cm,所取巖芯通過實驗室試驗得出E 和ν 分別為5.2 GPa 和0.28。結合巖芯解除過程中的數據,根據KJ327-F礦山壓力監測系統分站所得到的12 個通道的應變值繪制鉆孔應變-解除進尺曲線圖,如圖10 所示。將3 號孔鉆孔數據、所取得的包體與巖芯的整體性質數據、應變值數據輸入到已經編好的地應力數據處理系統中。最后可以得到3 號孔鉆孔處所測得的地應力大小和方向數據如表6 所示。根據3 號測孔實測的主應力分布繪制網絡圖如圖11 所示。

圖10 3號孔鉆孔應變-解除進尺曲線圖

圖11 3號孔實測的主應力分布網絡圖

表6 3 號測孔主應力大小和方向
(1)通過在采區所測軌道巷進行應力解除,并對解除巖體進行率定試驗,得出測試孔巖體的彈性模量均值為4.5 MPa,泊松比均值為0.26,所測采區最大主應力為垂直應力,應力均值為13.83 MPa,方向角為N32.65°E ~N42.54° E,最大水平應力均值為11.43 MPa,方向角為N127.73°E ~N141.64°E,最小水平主應力均值為5.77 MPa,方向角N218.07° E ~N231.90°E。
(2)所測采區最大主應力為垂直應力,中間主應力和最小主應力均為水平應力,采區側壓系數均值為0.83,最大垂直應力與最大水平應力值相差不大,這與該采區屬于中等埋深有關,采區內最大水平應力與最小水平應力的比值為1.98,其造成巖體內剪應力較大,超過巖體的抗剪強度時,巖體將發生斷裂,不利于巷道圍巖控制。
(3)該采區軌道巷3 個測試孔巖體的彈性模量均值為5.01 MPa,泊松比為0.28,內摩擦角為29.97°,內聚為4.42 MPa。
結論是根據所選3 個測點進行的,若測點不同,測試方法不同,則結論會稍有差異。應用自行研制的鉆孔窺視儀及其輔助設備,配套空芯包體應力計來測量煤礦地應力時,由于設備的改進和鉆孔窺視儀的加入,使安裝過程可視化,提高了安裝效率及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