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萱
摘要:繪畫肌理是畫家對自然美與現代美的內心需求在繪畫作品上的一物化效果。肌理是繪畫創作中不可或缺的繪畫技法,適當地運用肌理能夠促使畫面產生不一樣的藝術質感和美感。肌理作為一種重要的繪畫語言,被藝術家們運用在繪畫創作上,以此來達到塑造物象、表現藝術思想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肌理;繪畫肌理
肌理又稱質感,它是一種由不同的物體材料進行組織、排列、構造,從而達到不同程度的粗糙感、光滑感的效果。肌理是理想的表面特征。人們對肌理的感受一般都是以觸覺為基礎的,但由于人們對于物體長時間的觸覺體驗,以至于不用觸摸,單單在視覺上就能感覺到其質感的不同。肌理分為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肌理給人以各種感覺,并能加強形象的作用與感染力。視覺肌理是一種運用眼睛感覺的肌理效果,比如電子屏幕上顯示出的條紋、花紋凹凸等畫面,都是二維平面所造成的肌理效果。而觸覺肌理則是通過擠壓、模切、雕刻等加工方式而得到,是三維立體的肌理效果,用手能夠觸摸感覺到。一般來說,肌理與質感二者含義相近,對于創作者來說,將肌理與質感進行結合聯系,讓其作為材料的藝術表現形式讓人看到,摸到,感受到,通過一些繪畫技法,創造出新的肌理,運用不同的材質,不同的繪畫技法,可以產生出各種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能創造出豐富的外在造型形式,現代裝飾畫種常見這種表現方式。
人類的審美本身就不局限于某個平面中,比如畫面單調、呆板是不美的;畫面有變化、豐富是美的。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墻壁可以通過壁紙、大理石的裝飾,顯得不再那么蒼白;衣服有了圖案,紋路,也因此變得更受人們歡迎。簡單來說,就是塑造不同的表面質感,其實肌理不僅僅是存在與繪畫中,室內設計,環藝,建筑等等都會有關于肌理的表現。在繪畫創作中,肌理是物質材料與繪畫表現手法結合產生的,是創作者根據自己的審美取向和對繪畫創作主體對象的理解,利用不同的材料,使用不同的工藝和表現技巧來創造出的一種畫面的組織結構與紋理。任何物體表面都有其獨特的紋理變化,這種獨特的紋理變化所呈現出的神奇的視覺感受,正是繪畫藝術所探求的繪畫肌理效果。肌理在繪畫藝術中的審美價值不可低估,它有著其它表現手法難以實現的美學特質。
羅丹曾說:“藝術家所見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筆觸是肌理的雛形,筆觸作為一種繪畫語言,非常具有藝術語言特色。繪畫筆觸可以通過畫面展現出繪畫內容的的沖擊力和刺激感,從而進一步地體現出創作者的繪畫主題以及繪畫作品的感染魅力,并且可以表現創作者的個人藝術風格。通過筆觸和肌理,人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要展現給人們的世界,這是作者對自身情感的表達,同時也是作者通過自身覺醒后利用身體所感觸到的情緒。作者畫畫的時候,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感受到別樣的情緒,最終會通過畫表現出來。
在西方傳統油畫中,筆觸更是一種重要的繪畫形式語言, 油畫史上總少不了筆觸大師。梵高、盧西恩·弗洛伊德大家都了解的梵高,他的的筆觸是奔放的或者說是狂熱的,完全不受現實社會所約束的,當我們看到梵高的油畫時,也能感覺到梵高在作畫時的情緒或者他想表達的情緒。莫奈用觸動的筆觸表現他看到的各種需要的氣氛,他的睡蓮,他的麥草垛,他的法國大教堂,他的每一幅畫。特別是莫奈晚期的《睡蓮》系列,他用看似柔韌的筆法,打破物象之間的邊緣,筆觸在畫面中縱橫馳騁,隨形蕩漾,整幅作品中疊加分割的筆觸線條繚繞,到處透著底層色彩的畫面空隙間,使層次變的豐富而又透氣,應該說他捕捉光影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筆觸,他的肌理是筆觸的肌理。通過筆觸和肌理,人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要展現給人們的世界,這是作者對自身情感的表達,同時也是作者通過自身覺醒后利用身體所感觸到的世界質地。每當畫家作畫之時,就會使自己所見到的與身體產生一定的聯系,并建立完善交織的系統構架,這就是畫家作畫的最終依據和結果,也是畫作產生的最終場所。
現代社會中,肌理不僅僅局限于筆觸。噴灑、剪貼、拓印、剪刻、鑲嵌、刮繪、堆涂、實物拼貼等各種各樣的工藝技法也越來越多的被廣大藝術家使用,并且還在開發新的肌理。有越來越多的傳統筆法之外的新肌理。肌理的載體是材質。繪畫中所體現的肌理是繪畫過程的表達方式,通過各種工具和技術的相互配合,使整體的畫面顯得更具有彰顯魅力,產生一定的視覺質感。所用顏色的搭配,選用不同的程度地顏色厚度,都會使最后的畫作呈現不一樣的情感,也會讓看畫的人產生共鳴,或者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例如版畫,因為一張版畫都是由版的肌理、工具的肌理與印刷的肌理構成的,作者運用圓刀去刻制積雪、松皮、石墻與肌膚,用三角刀去刻制機械、漁網、峭壁與草地波浪等等。通過作者的主觀的處理,使刀具與技法的肌理完美結合而產生與生活中的物體的肌理相同的真實感。
每當我們欣賞一幅畫作,認識其中的肌理意義,自然也就會帶有這種肌理作用所反映的觸覺感官,作畫者通過自身感知周邊的事物進行作畫,通過自己的身體向世界展現自己的想法,最終以畫作的形式輾轉于世界,流傳于歷史長河。比如羅中立《父親》。從肌理角度來看,由于羅觀眾對于肌理的創新,為了表達他的藝術感受,為了表現“父親”粗糙的皮膚肌理,畫家還在油畫顏料中加了饅頭渣,又因為父親這幅油畫高兩米多,寬都一米五,畫家找不到這么大的油畫布,就用兩塊布縫起來,最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的《父親》,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構圖飽滿,色彩深沉有內涵,復雜、豐富的感情噴薄而出。正因為有了肌理的表現,才讓人感受到每個毛孔都在訴說著滄桑,才逐漸悟出在那每個毛孔里所浸透著的巨大的社會背景。
羅貫中對于肌理的創新,為了表達他的藝術感受,為了表現“父親”粗糙的皮膚肌理,畫家還在油畫顏料中加了饅頭渣,又因為父親這幅油畫高兩米多,寬都一米五,畫家找不到這么大的油畫布,就用兩塊布縫起來,最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幅《父親》,具有強烈地視覺沖擊,構圖飽滿,色彩深沉有內涵,復雜、豐富的感情噴薄而出。